國慶期間,趙文卓一襲長衫,在長城上秀了一段中國武術,行雲流水,火爆網絡。
趙文卓空中踢劍
尤其是,空中踢劍的那個動作,讓人讚歎中國武術,更是引爆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懷。
在家國同慶的日子裏,以中國武術的形式,讓中國人接受一次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提振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蠻好!
這種方式,也是央視的慣用套路。
比如央視春晚。
成龍、甄子丹、趙文卓、吳京、吳樾……
他們都登上過央視春晚的舞台,基本裝扮都是一身喜慶的中國傳統服飾,表演一段中國武術。
2014年春晚,成龍武術表演《劍心書韻》
2016年春晚,甄子丹武術表演《天地人和》
2021年春晚,吳京武術表演《天地英雄》,和他對打的是甄子丹
央視春晚的流量,再加上功夫巨星們的榮光,每次表演,幾乎都會成為了熱搜。
這當然很好!
因為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我們幾乎看不到武術!
說「幾乎」,是因為中國武術還有一扇窗戶開着。
功夫電影。
可是,這扇窗也慢慢關上了!
從1928年《火燒紅蓮寺》開始,功夫電影開啟了一個時代。
50-60年代的香港,胡金銓的《大醉俠》、張徹的《獨臂刀》,讓功夫電影走進了黃金時代。
1928年《火燒紅蓮寺》劇照。之所以清楚,是因為《師父》導演徐浩峰修復了。
隨後,李小龍橫空出世,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巨星,他將中國武術推向了全世界。
「Kungfu」這個詞,成為中國文化的名片。
李小龍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李小龍是功夫演員,也是武術家。
作為功夫演員,他簽約嘉禾,放棄邵氏,打破了邵氏延用京劇功夫演員拍攝功夫片的傳統,讓電影貼近功夫實戰,攝影師也常常抱怨李小龍的腿法太快,什麼都沒有拍到就踢完了。
李小龍對於中國武術的傳播,不僅僅局限於電影領域。
截拳道、武術哲學、綜合格鬥的興起,
這些有關功夫的延展,都是實實在在的傳播中國武術,而不是中國功夫電影。
李小龍英年早逝,成龍、李連杰接過了中國功夫電影的輝煌。
輝煌之後就是沒落。
豆瓣上,評分最高的12部功夫電影中:
60-70年代拍攝的有6部;
90年代拍攝的有5部;
最近的一部,《卧虎藏龍》,2000年上映。
再往後,0!
《卧虎藏龍》,2000年,武俠電影巔峰之作,無論是獎項、口碑,票房
我們進入21世紀已經22年了。
在過去的22年中,票房最高的10部功夫電影中,只有2部是最近10年拍的,分別是2013年《一代宗師》(第7名)、2017年《綉春刀2修羅戰場》(第8名)。
即便如此,第8名《綉春刀2》,也已經過去整整5年!
這5年里,那些功夫巨星們都在幹什麼?
成龍68歲、李連杰60歲、甄子丹60歲。
最近甄子丹參演《天龍八部》,爆出「因年紀太大,體力嚴重不足」。
你不能要求一個爺爺輩的人,再扛起中國功夫電影的大旗。
功夫電影,苦苦支撐的還有趙文卓、張晉。
可是他們又扛不起功夫電影的票房。
2018年趙文卓《功夫聯盟》上映,成本超過1億,票房1780萬。
2019年張晉的《九龍不敗》上映,製作耗資1.5億、票房1877萬。
吳京這幾年,成了「百億票房先生」。
可是,吳京走的是家國情懷路線,遠離了功夫電影。
我們還能在電影里看到中國武術嗎?
很難!越來越難!
沒有了功夫電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還能在哪裡看到中國武術?
小區?公園?廣場?
當然是有的!
2013年統計,中國武術健身人口超7000萬,段位武術習練者超100萬,獲得段位的超25萬,其中有3409名是外國人。
這份數據來自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
這份數據,想告訴為你的,是中國武術習練人口,眾!多!
中國有7000萬武術健身人口
我們有14億人,7000萬人用武術健身,
這是中國武術的繁榮?
2021年的《中國籃球運動發展報告》中,中國一般籃球人口1.25億,核心籃球人口7610萬!
中國籃球進不了奧運會。
中國籃球繁榮嗎?
CBA,中國職業體育賽事之一
姚明肯定不會這麼認為。
在姚明看來,中國籃球人口已觸及紅線!
他認為,中國籃球人口的缺失,阻礙了中國籃球的發展。
他相信的數據是,中國國內登記在冊的職業籃球人只有12000人。
那,中國登記在冊的職業武術人有多少?
我找不到這個數字!
公園裡、廣場上,有7000萬大爺大媽打太極拳,中國武術的未來寄托在大爺大媽身上?
這7000萬人里,
隱藏了多少個真正的武林高手?
又隱藏了多少個馬保國?
如果你嘲笑這些廣場上打太極的大爺,
你可能很快就會被打臉!
因為,他們才真的是中國武術的生力軍!
公園裡的中國武術傳承方式。
孩子們、年輕人,
會去公園、廣場上學武術嗎?
很少很少!
因為他們對武術的熱情,不如跆拳道!
以我生活的城市南京為例,
打開「大眾點評」,選擇「運動培訓」。
隨機出現的前80個培訓中心中:
籃球21個;
體能訓練10個;
跆拳道7個;
輪滑7個;
乒乓球5個;
武術5個。
這5個武術場館裏:其實只有3家,因為有1家開了3個門店。
在南京,培訓機構的數量中,
學習武術的場館只佔6%,
其數量少於跆拳道培訓。
我又打開百度地圖,
搜索「南京 武術」,出現了99個地址。
搜索「南京 跆拳道」,出現了119個地址。
在這5個武術培訓機構的課程里,只有「武術散打」、「武術搏擊」、「武術啟蒙」等課程。
如果你想學「八極拳」,對不起,沒有!
中國武術後續無人,或後繼少人。
在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中國武術,
就是在廣場、公園裡練武的大爺大媽們。
可是,即便是他們真的是「武林高手」,他們對於中國武術還能做什麼呢?
答案是,做不了什麼。
因為,人亡藝絕。
在瀋陽,中山公園裡。
83歲的白國棟大爺在鍛煉。
一個平平無奇的禿頂老大爺,在熱鬧的人群里,很難被找見。
他習練的,是戳腳翻子拳。
2014年,戳腳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在公園裡,沒人關心白國棟練的是什麼拳,也沒人有興趣關心。
他退休的廠里不知道,鄰居們也不知道。
《藏着的武林》紀錄片截屏:白國棟說手
但他的武藝,卻師出名門。
他的師傅,是於伯謙,民國武學大家。
白國棟,曾經從師傅那裡學了一套實戰刀法叫「闖刀」。
師傅去世40多年,白國棟對於這套刀法忘記的差不多了,沒辦法再教授給徒弟。
「闖刀」,就要失傳了。
在北京,四環邊上的小樹林里。
48歲的劉保龍,正在和三五個人練拳。
他身穿紅色運動服、白球鞋,精瘦幹練。
在外人看來,這些人就是打幾趟拳、聊一會天、再靠靠樹,然後回家吃飯。
劉保龍北漂20多年,一直租房。
租房的地方是個城中村,正面臨拆遷。
他以開網約車為生,妻子是超市理貨員、女兒賣保險。
《藏着的武林》紀錄片截屏:劉保龍在教拳
這個相貌普通的中年男人,習練的滄州孟村小架八極拳,拜第七代傳人王樹森為師。
對於劉保龍來說,武術只是興趣愛好。
也許,城中村拆遷之後他們一下住在哪裡,是個更要緊的問題。
上述2個人的故事,來自央視紀錄片《藏着的武林》。
這部紀錄片歷時3年拍攝,走訪大江南北的幾百位武術人,掀開了中國傳統武術人的生活原生態。
紀錄片里:
甘肅天水的趙曉章,黑虎棍的傳人。
靠着種植櫻桃樹,養家糊口,
生活的壓力,讓他沒有時間傳習棍術。
廣東蔡家拳第6代傳人胡友來,採藥為生。
一天採藥、一天賣葯,照顧生病的女兒。
至於武術,至於第7代傳人,他無暇顧及。
甘肅天水的殼子棍傳人高世定,年事已高。
他破除了殼子棍「非外姓不傳」的陳規。
但是,前來學習的年輕人寥寥。
因為他們要出去打工掙錢。
中國武術的很多拳種,都在面臨著「人亡藝絕」的悲涼。
武術職業團隊,忙着競技武術和散打;
2008年中國武術沒能成為奧運會項目。
而武術的民間基礎又遠遠落後。
反觀中國傳統武術的處境,習武之人面臨生存困境、武術傳承脆弱、練用脫節……
1982-1986年,國家體委進行了一輪大範圍拳種挖掘工作,認定了中國武術的129個拳種。
入選的拳種必須具備3個標準: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傳承有序。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很多傳統武術是進不了這個名錄的。
這129個拳種,至今還有多少人在傳承?
又有多少在瀕臨失傳?
對於當下很多習武之人來說,
武術既不能安身立命,也不能養家糊口,
唯一剩下的選擇就是放棄。
中國武術會消亡嗎?
當然會。
有生就有死,有興就有亡。
也有可能不會,改頭換面,煥發新生。
比如射箭、跆拳道、柔道、擊劍、巴西柔術、菲律賓短棍,他們不僅高高在上成為奧運會項目,也非常接地氣,成為普通人喜歡的運動。
從2006年開始,國家先後批准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共1557項,其中武術53項,這其中包括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太極拳、滄州武術、紅拳、八極拳、戳腳、六合拳等等。
其中,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選「非遺」本身,意味着傳承的脆弱。
太極,2020年入選世界級「非遺」。你是高興,還是難過?
對於武術來說,入選「非遺」,也是好事。
國家對於「非遺」的態度,當然是保護。
但如果「非遺」自身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發展下去,這種保護就成了「臨終關懷」。
我老家,安徽淮南,豆腐傳統製作技藝列入第四批「非遺」名錄。
但這種生產工藝,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商品化的需要。
也沒有誰,一定要吃傳統技藝製作的豆腐。
最終,我們只能在博物館中看見它了。
我愛中國武術,我不希望以後在博物館裏看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