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水墨三峽,多彩夷陵。
夷陵亦城亦山,因水而魅,既是橘都茶鄉,也生長「詩和遠方」。水秀山「陵」,「夷」見鍾情。
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夷陵區位得天獨厚,發展迅速。今年上半年,夷陵區實現生產總值309億元,同比增長5.1%;規上工業總產值236.44億元,同比增長20.2%;招商引資969.6億元,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市場主體新登記9206戶,同比增長155.6%,總量和增量均居全市首位。
「推進2345總體發展戰略,錨定雙千億,努力建設宜昌主城產業承載地、都市拓展區。」夷陵區第六次黨代會定下未來五年夷陵發展目標。
「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爭當先鋒,在宜昌創建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中勇當示範」,面對省委賦予宜昌的新目標、新定位、新使命,夷陵全力以赴,加速奔跑,鏗鏘有力。
近日,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三峽分社(三峽晚報)採訪團隊分赴夷陵區各項目工地、城市建設一線、基層社區,就長江大保護、能級跨越、產業發展、築堡惠民等多個維度蹲點採訪,今日推出「爭當先鋒 勇當示範」主題報道,以期呈現更多視角的「夷陵精彩」。
城水相融大美夷陵。 張國榮 攝
湖北日報記者鄭嵐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長江,由西向東縱貫整個宜昌,把最美的黃柏河留在了夷陵。
環抱大國重器三峽大壩,坐擁三峽名勝古迹。
夷陵,因水而興,因綠而魅。
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重大部署,努力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省委賦予宜昌新目標新定位。
9月16日,市委七屆三次全會再做部署,到2035年基本建成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作為宜昌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富集的市轄區,夷陵區一肩挑起「爭當先行中的先鋒,勇當典範中的示範」重任,把綠色融入血脈,把城市安放在山水之間。
「壩頭」第一村的守護
一排鋪着潔白瓷磚的洗衣池,村民洗衣揮動木槌輕輕捶打衣物……每天清晨,緊鄰長江三峽大壩左岸的小村莊太平溪許家沖村就會傳來棒槌聲聲。
1993年,為支援三峽工程建設,位於壩址所在地的許家沖村率先移民。村民離開祖輩居住的地方,來到新的家園,和來自其他村的移民們一起建立了新許家沖村。
世代洗衣都在河邊,為順應移民江邊生活傳統,許家沖村引入山泉水,建起4座公共便民洗衣池。太平溪鎮村民譚必珍婆婆是便民洗衣池的常客,她說:「洗衣池用的是山泉水和無磷洗衣粉,污水經處理廠凈化後才能排到江里。」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許家沖村,視察長江生態保護情況,了解移民新生活。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宜昌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開發建設立下了規矩。
許家沖村村民劉正清對見到總書記時的場景記憶猶新,她說:「村民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爭當生態村民,建設新家園。看得出來,總書記為我們村民自發保護長江母親河而高興。」
許家沖村屬三峽生態屏障核心區,長江風景名勝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然林等多重生態紅線重疊交織區域。圍繞綠色發展總基調,近幾年,許家沖村內大部分土地已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少量耕地大多種了茶樹。長江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也不斷改變着這個江邊的村落。如今,在許家沖村已實現垃圾分類、選用無磷洗滌用品,保障一江清水向東流。許家沖村民的棒槌洗衣、唱漁鼓調,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這裡。
「壩頭庫首第一村」形成了紅色旅遊、特色餐飲、精品民宿、三峽文創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2021年,許家沖村人均純收入超過2.2萬元,移民就業率達95%以上。許家沖村先後獲得全國旅遊示範村等6個國家級「金字招牌」,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之路越走越順暢。
夷陵茶鄉生態公園。 記者黃善軍 攝
「一河兩岸」的蝶變
9月6日傍晚,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生態濕地,青草掩映着青石小徑延伸至潺潺流水間,垂柳岸邊白鷺、孩童和諧相處。
黃柏河是長江一級支流,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1902平方公里,流域人口200萬人,灌溉面積100萬畝,被譽為宜昌的「母親河」。
看着眼前的水清岸綠,人們很難想像,這裡曾垃圾遍地、河畔雜草叢生。
10年前,養殖污水、礦山廢水直排讓黃柏河病得不輕。
為加強流域保護,徹底扭轉水環境質量,給黃柏河「療傷」,夷陵區推動出台《宜昌市黃柏河流域保護條例》,探索實施黃柏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將水質監測結果與磷礦開採總量「雙掛鈎」。「源頭養水、全域治水、科學用水、依法管水、全民護水」五水共治,黃柏河流域內86名河長全覆蓋無縫「管河」。如今,夷陵區黃柏河、柏臨河、運河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及以上。夷陵區現有省級及以上生態鄉鎮10個、生態村34個。全區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率達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點靚「一河兩岸」,建設長江岸線綠色生態廊道,夷陵區對黃柏河幹流內143公頃濕地水域進行保護,修復河灘濕地及沿岸周邊生態環境,為濕地鳥類等各類生物提供優良的棲息地。同時他們充分尊重現狀風貌,就勢而建的慢行道、棧道、垂釣池、濕地植物科普區、休閑體驗區、生態停車場等,一應俱全。
從水面到岸邊再到周邊山上同步推進、全面整治多管齊下。把青綠還給山水,2019年,夷陵區在全省率先審議「生態賬」,給土地、礦產、水資源、森林、濕地、草原6類自然資源建立資產賬戶。「生態賬本」取得明顯進展,該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9.90%,大氣優良天數312天,各項指標位居省市前列。
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夷陵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慢慢鋪開。
將綠色「種」進心裏
初秋,黃柏河上的風剛剛褪去酷熱,畢家培如同2004年以來的每一天一樣,駕駛着清漂船在河面上穿行,搜尋打撈着每一塊垃圾。「守護長江,就是為子孫後代造福。」十多年來寒冬酷暑的堅守,只因他心中的這個信念。
「那裡有我種的銀杏樹,希望能用我們的雙手為夷陵增添更多綠色。」夷陵區婦幼保健醫院對面的一塊山體上,由附近居民自發種下的綠樹早已成蔭。
清澈河流,守護青山。綠色不僅種在山上,更被「種」進了夷陵人的心裏。
2016年,夷陵區在全省率先組織編寫《生態小公民》地方教材,發放到所有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學生手中,「富美夷陵、環保先行」主題教育活動納入全區幼兒、中小學生「開學第一課」內容。
職工、志願者參與義務植樹活動不斷,為城市添綠;學生走上街頭撿拾垃圾,為綠植澆水,將手繪環保布袋送到居民手中,傳遞「愛綠護綠」理念;鄉間地頭,處處都有揮鍬植樹的忙碌身影。
夷陵區全面推進「長江綠色發展先行區」發展戰略,全力守護三峽生態屏障,去年成功成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區。
站在太平溪鎮許家沖村觀景平台眺望,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景觀浮現眼前。黃柏河畔、口袋公園、盤山路邊,舉目是綠、移步皆景、河水清澈、街巷整潔,持續寫好「水」「綠」文章,正成為夷陵上下的不懈新追求。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