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軋戲」一詞已經很久沒出現在公眾視野,直到關聯上倪妮的名字,又上了熱搜。
起因是4月開機的《西出玉門》一直沒官宣殺青,卻被網友發現女主角倪妮已經在拍另一部戲了。於是乎,不滿的原著粉與男主粉便集體討伐上倪妮。
隨後倪妮方面闢謠,稱受疫情影響,原計劃8月上旬全部完成的拍攝工作延遲。劇組協商一致到9月下旬檔期,演員並不存在「軋戲」行為。也就是說,演員和劇組的合約期可能是到8月為止,後面演員已經安排了其他活兒。劇組要完成超期餘下的拍攝工作,各方又協調至9月下旬再拍。
就在群眾還在激情爭論這種行為算不算「軋戲」時,85花的軋戲往事又被翻了出來。楊冪、趙麗穎早年採訪提到自己「軋戲」時,還曾受到勞模的褒獎。是從何時起,「軋戲」成了一個貶義詞,明星都要急急出來闢謠。
其實關於「軋戲」的定義,還沒一個定準。如果演員在拍一部戲期間,「一心二用」外出別的活動,比如拍廣告、出席發佈會、錄綜藝等等,就算是軋戲的話,那幾乎沒有不軋戲的演員。
又或者是如倪妮這樣,上個劇組延期,下個劇組的拍攝又開始了,演員被迫奔走於兩個劇組的情況,算不算軋戲呢?
當然,群眾之所以對軋戲有怨言,重點在於軋戲會不會給劇組和同組其他演員造成損失和麻煩。演員「軋戲」後,戲的呈現會不會變差。「軋戲」從褒義詞變成貶義詞,也是因為有太多不敬業的軋戲案例。
但事實上,圈內不止演員軋戲,其他工種軋戲也是司空見慣。考驗製片人的一大能力,便是協調各方利益與檔期,不斷博弈以求一個好結果。
演員軋戲到底圖啥?
趁紅撈錢,這可能是最容易想到的軋戲理由。一年拍4、5部戲,和一年拍2部戲,賺的錢自然不一樣。
但演員軋戲也不全是為了錢。比如近兩年最知名的例子,金晨就是靠軋戲抓住機會而走紅。
於正在微博回複評論爆料金晨軋戲,稱當時金晨拍攝《玉樓春》接近尾聲,他反對金晨「軋戲」去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為此金晨還賠了於正劇組一筆錢。但金晨正是因為這個「軋戲」的選擇,靠「浪姐」的名頭扎紮實實火了起來。
娛樂圈裡,因一個選擇改變星途的故事,比比皆是。最著名的當屬現在圈內查無此人的李婷宜。
當年她因獲得參演成龍電影《一個好人》的機會,而放棄了撞期的《還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角。後來李婷宜雖然一時收穫「龍女郎」稱呼,卻並沒有為事業加成。她曾多次含淚哭訴後悔,甚至還衍生出陰謀論,直言是別家經紀人搞鬼,看來要因為一部戲後悔一輩子了。
所以軋戲對演員來說,除了圖錢,還有機會成本的原因。很難有經紀人或是演員自己能準確預判一個機會帶來的成名可能性。如果同一檔期只能接一部戲,做了錯誤的選擇可能就會失去成名機會。而如果在同一檔期,儘可能全部接下,沒準就撞上爆款。
這就是為什麼楊冪還未成名時,總是多線操作的原因。可不單單是因為新人賺得不多,所以當拚命三郎。當然,圈內對軋戲也有不同理解。比如很多人認為,劇組拍攝期間,請一兩天假,外出拍廣告、做其他影片宣傳等等,不算軋戲。
而如果奔波於兩個劇組之間,算無可反駁的軋戲的話,也分主動軋戲,和被迫軋戲。尤其是疫情後,被迫軋戲的越來越多。一旦一個劇組拍攝延期,就會面臨演員、攝影、美術等所有工種合約到期的風險。他們可能後面都接好了別的活兒,就要解決檔期衝突的麻煩。
《地球最後的夜晚》製片人單佐龍,就曾訴苦劇組超期後的麻煩。當時劇組很多工種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檔期了,湯唯合約到期後進組《大明風華》。他們只能原地重新搭建新劇組,找有檔期的工作人員替補。
然而主演不能替,只能去和《大明風華》劇組協調湯唯的檔期,抽出五天時間拍完電影。而《大明風華》劇組作為一個頭部大古裝劇,600人的劇組每多等湯唯一天,損失就是百萬級別。
疫情前,延期拍攝可能還是偶爾情況。疫情後,延期拍攝便成了家常便飯。硬糖君認識的一家影視公司,每部戲在不同的地方拍,都受到了疫情影響。延期之後,他們採取了和《西出玉門》一樣的做法,放棄原本的拍攝地,撤組轉戰其他地方拍攝,這已經是當下行業里最折中、損失最小的辦法。
撤出原來的拍攝地,就不必付齣劇組原地等待的「生活」成本,這樣就可以無負擔地安排後續工作:一邊重新搭建新組,找有檔期的攝影、美術等工作人員替補,一邊協調等待演員的檔期。
軋戲,從褒義到貶義
在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軋戲幾乎就是一個演員紅不紅的象徵。劉德華一年拍14部戲,王祖賢一年14部戲,張曼玉一年12部戲。阿Sa接受採訪時還曾回憶十幾年前,同時拍三部戲,在片場化妝的時候睡著了,醒來都不記得和自己搭戲的是鄭伊健還是謝霆鋒。
在2016年前,明星談論「軋戲」都是大大方方的,並沒有什麼顧忌。楊冪、趙麗穎都曾接受採訪談自己同時拍幾部戲的經歷。比如楊冪2010年一共拍了11部戲,2012年一共有9部電影上映、4部劇播出。「軋戲」一度是表現她們勞模的褒義詞。
轉折點可能在2017年左右。「摳圖劇」鼻祖《孤芳不自賞》熱播,因大量劣質的替身和摳圖鏡頭令觀眾忍無可忍,很多人將問題歸咎於男女主角疑似「軋戲」。
《孤芳不自賞》於2016年5月3日開機,9月6日殺青。網友根據主演鍾漢良、楊穎粉絲路透及公開行程,發現兩人在拍戲期間有大量外出行程。
比如其他戲的發佈會、見面會、商代的活動、電影節紅毯、綜藝錄製等等。其中,鍾漢良不僅要拍攝《一路繁花相送》,還要準備「樂作人生」巡迴演唱會。
加上近些年,大導演頻頻發聲,抨擊軋戲的演員。爾冬陞從拍攝《三少爺的劍》開始,就在抨擊演員軋戲的情況,直言有演員道德的演員,是不會扎期去拍另外一組戲、去登台、走秀、拍廣告等「干一堆分心的事」。隨後,賈樟柯、高群書、管虎等導演還激情轉發聲援此事。陳紅還公開談論當年《搜索》不用楊冪,就是因為軋戲的緣故。
漸漸地,「軋戲」便成了不敬業的代名詞。其實,種種軋戲亂象,也是前些年影視泡沫期的一個縮影。現在軋戲通常會被寫進違約合同里,很多演員都請不下來假外出。當年演員敢這麼軋戲,也是因為急急湧入影視圈的資本的縱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惡性循環。
成龍就曾以小鮮肉演員為例,道破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方面,當紅小鮮肉的經理人都是奔着賺快錢的心理,在能紅的兩三年里,想盡量多撈錢。另一方面,資本去請小鮮肉的時候,明知道對方沒檔期,但還是高價要對方出演,就出現了一個禮拜檔期演戲、AI換臉、替身演戲等各種亂象。演員軋戲生產爛片,每一環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共同助推了「不敬業」演員的產生。
軋戲會不會被罵,關鍵看戲
除了作為飯圈對家互相攻擊的口實,其實奔波於兩個劇組這種行為本身,不是「軋戲」的核心問題所在。關鍵在於演員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保住戲的質量。
在《我和我的祖國》路演宣傳現場,張譯就講了一個他和吳京疑似軋戲的故事。拍攝《攀登者》期間,張譯接到《我和我的祖國》邀約,拿不定注意便詢問吳京的意見。吳京語氣肯定地說哪兒也不去,結果倆人就在《我和我的祖國》拍攝現場碰面了。
張譯當個段子和觀眾分享,也沒人拿他倆是不是軋戲說事,因為他們的表演完全沒影響最終作品的呈現。
軋戲趕工未必就不出精品,比如,廣為流傳的劉鎮偉救場王家衛「借演員」拍《東成西就》的影史佳話。當時,因為王家衛拍《東邪西毒》拖期嚴重,十個大明星的合約在手上,一年沒拍出什麼東西。於是,劉鎮偉迫於資方壓力,用同一批演員,起了一個《東成西就》班底。
劉鎮偉回憶當時演員同時在兩邊拍戲,那是相當痛苦。白天拍《東成西就》的發瘋式喜劇,晚上拍《東邪西毒》的沉悶文藝戲。但最後,兩部戲竟然都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拍王家衛這種拖延症導演的電影,就沒有演員不軋戲。《一代宗師》一拍好幾年,期間章子怡拍了《危險關係》《非常幸運》,梁朝偉拍了《聽風者》《大魔術師》。
如果一直等着王家衛不軋戲,可能就會像胡歌一樣,彷彿在演藝圈消失了好幾年。好在,現在《繁花》雖然還沒官宣殺青,胡歌已經接別的活兒了,新劇《縣委大院》沒準比《繁花》更早與觀眾見面。
劇組和演員之間,就是雙方利益博弈取其平衡。演員不能軋戲耽誤劇組,劇組也不能因為拖期耽誤演員。演員如果在合理範圍內軋戲,能保證兩邊都不耽誤,且演技確保戲的呈現不受影響,應該沒人會苛責軋戲。
曾經「軋戲」的行業亂象在於,資本熱錢縱容了流量明星肆意軋戲,不管戲的呈現,只管請到流量明星演戲便能賣高價錢。而那些沒演技還軋戲的流量明星,自然是口誅筆伐的對象。
如今影視行業降溫,在節衣縮食、提質減量的大趨勢下,活兒都變少了,「軋戲咖」想軋戲都難,也算是行業因禍得福。希望沒戲可軋的演員們,能靜下心琢磨演技,多造福點作為衣食父母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