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國際電影展第三年:格局已成 未來可期

電影快訊 1493℃
平遙國際電影展第三年:格局已成 未來可期 - 陸劇吧
張藝謀在大師班與觀眾交流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 今年是平遙國際電影展連續舉辦的第三年,10月10日至19日,來自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54部影片陸續亮相平遙電影宮,其中超過半數的影片在這裡進行了全球首映,幾乎所有電影都是國內首映。國內外共百多家媒體來到平遙,對影展各項活動進行報道。電影展讓人們又多了一個來到平遙這座西部古城的理由。


大家和大家:觀眾的價值,不止於買票


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以“大家和大家(ONE TO EVERYONE)”為主題,前一個“大家”指享譽影壇的國際大師,後一個“大家”指你們、我們、眾人。


因應主題,影展邀請了國內外大師級導演張藝謀、謝飛、清水崇、克萊伯·門多薩等在影展期間開設大師班,與年輕影人和電影觀眾面對面交流進行思想交流和觀點碰撞。


其中11日上午舉行的張藝謀大師班,徹底引爆平遙,觀眾們從凌晨四點起陸續抵達,更有山西當地居民攜家帶口出現,活動現場排起長龍,原定舉辦地、500座位的“小城之春”影廳遠遠無法容納。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能夠進場,影展主辦方將活動場地臨時調整至 “站台”露天劇場,2000多名觀眾擠進劇場,座無虛席。


如果說張藝謀大師班的火爆是因為他個人多年累積的群眾基礎;那麼影展期間各場電影票的熱銷,則展現了人們對於電影天然的熱愛。這些電影有些是熱門,有些是非熱門,有些來自國內、有些來自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我們並不那麼熟悉的國家,但這都不妨礙觀眾對它們的熱情。


平遙電影展創始人,導演賈樟柯在影展期間接受採訪時坦承,這次參加影展的人數超出了他的想像。更讓他驚喜的是,在影展期間,他也接觸到了很多山西的家庭觀眾來到平遙。“他們有從太原、從臨汾、從呂梁來的,爸爸媽媽帶着孩子來看電影。戛納的選片人告訴我他們電影節的觀眾都是產業界人士,我告訴他,我們平遙不止有專業人士,還有很多普通觀眾。”賈樟柯為這種混合觀眾群感到驕傲。


過去許多年,中國電影急速發展,市場體量持續增長,但商業之外,多元化的電影文化還遠未形成,尤其是在眾多非一線城市,電影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意味着每年電影院里少數的幾個爆款。


平遙影展為電影文化多元化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標本,在這裡,電影不僅僅提供娛樂,更是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看世界上各個角落、有着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它們在過着怎樣的生活。


影展和青年:打造平台樹立公信


像許多電影節一樣,平遙電影展設置各類展映單元。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致力於發掘全球優秀新人新作的“卧虎”單元以及發掘新生代華語導演的“藏龍”單元,兩個展映單元的設置對國內外青年導演給予了最大的關注與支持。


發展到第三年,平遙國際影展在發掘新人作品方面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思路,電影展藝術總監馬可·穆勒在電影節期間接受採訪時透露,平遙電影節期間展映的新人作品大都是他和團隊飛赴世界各地,通過大量看片,從上千部電影里選出來。


事實上,雖然只是第三屆,平遙電影展選擇新人新作的眼光已經被證實。青年導演白雪的《過春天》和青年導演霍猛《過昭關》便是從第二屆平遙電影節走出去,在過去一年中,通過公映等方式,獲得了國內外觀眾的認可。


而在第三節平遙電影展上脫穎而出的新人新作則有來自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熱帶雨》、巴西導演瑪雅·達-林的《高燒》、中國導演梁鳴的《日光之下》等。相信在未來一年,這些新人新作將會得到更多和觀眾接觸的機會,平遙影展的評價標準也將再次接受檢驗。


平遙國際電影展第三年:格局已成 未來可期 - 陸劇吧
新加坡青年導演陳哲藝


目前無論國內國際,像平遙影展這樣致力於跟年輕人合作的電影節並不在少數。賈樟柯在談到平遙電影展與青年電影人的關係時表示,平遙影展秉承平台概念,堅持以良好、公平、透明的機製為年輕人提供機會。同時,通過不斷增加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集聚更多資源,讓年輕人能夠在與好的投資方、發行商的溝通、交流中,遇到電影事業中的伯樂,從而為後續事業發展開好頭、蓄好力。


“平遙影展是一個中立平台,我們不介入項目,不經營導演,導演們是自由的,他們可以是常客,也可以是過客。”賈樟柯的這番話被視為一種為影展獎項的“公信力”做保證的宣言。相信這也是未來人們持續關注平遙國際電影展的理由之一。


關注非西方:打造全新電影評價體系


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成立之初,便確立它的主旨:“以展映非西方(中國、亞洲、東歐、拉丁美洲、非洲)影片為主,增強中國電影與非西方、發展中國家電影從業者的聯繫和合作,形成非西方電影與西方電影的對話。”


經過三年的沉澱,這一初衷得到了有力的實踐。在今年的常規展映單元,我們看到了來自俄羅斯的《公牛》、新加坡的《熱帶魚》、巴西的《高燒》、阿根廷的《跟蹤》、印度的《咿嘞嗚!》、危地馬拉的《我們的母親》等電影,這些電影的主創也大都來到平遙,跟媒體和觀眾進行交流。其中來自巴西的導演瑪雅·達-林和來自阿根廷的導演佛朗西斯科·德尤菲米亞均表示他們來到平遙花了兩天兩夜的時間,但來到這裡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電影讓處在地球兩端的人獲得交流的機會。


平遙國際電影展第三年:格局已成 未來可期 - 陸劇吧
“印度新電影”論壇


在今年的影展上,還特別設立了“印度新電影回顧展”,為觀眾精選了12部印度影片。與此同時,影展邀請了來自印度的多位資深電影人和業界學者,暢談印度新浪潮影片的學術價值與發展前景。


“平遙電影展將目光投向好萊塢之外,投向東歐與拉美、亞洲和非洲,投向那些容易被中國觀眾忽略的地方。”賈樟柯在早前的採訪里曾經說道,“在中國,歐美之外的電影並沒有得到充分的了解、評論和認識,這些區域,長期活躍着對電影語言拓展性的工作,以及對人類生活多角度的描述,只是各個國家的工業體系的強弱影響了這些優秀創作的傳播。影展希望人們關注到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影片,讓這些文化成果能夠被更多人分享。”


平遙電影展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讓觀眾的眼光暫時離開歐美電影,看到更多電影表達的維度。但交流恐怕只是剛剛開始,接下來的“建立評價標準,進行深入對話”才是考驗電影展經營者能力的地方。


不過既然在第三個年頭,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經贏得了事先人們沒有想到的規模和關注度,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個紮根在中國小縣城的電影展,將會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力,讓更多的電影人和觀眾受益。(記者楊靜)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