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與櫻花》: 日本的這部電影帶來很多深思

電影快訊 1732℃

每年的3月末至4月初是櫻花盛開的時節。櫻花的花朵較小,卻能滿滿當當地開一樹,化成一團粉色的雲霧。它的花期短暫,更是敵不過杭州城的天氣多變。一場料峭春寒,滿地櫻花瓣,是殘碎的惋惜,更是和諧沉靜的美感。在《海嘯與櫻花》這部紀錄片中講到,在日本人們用「優雅」這個詞來形容櫻花。

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大自然殘酷的一面:巨大的黑色的巨浪裹挾着房屋殘骸,急速地朝鏡頭方向襲來。即使是俯視的遠視角,也令觀者產生一種切身的被攫噬感。這是來自大自然的毀滅性力量。

《海嘯與櫻花》: 日本的這部電影帶來很多深思 - 陸劇吧

這部紀錄片獲得第84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提名,由露西·沃克執導,它用鏡頭記錄下了2011年「3·11」日本東北部海嘯和人們劫後重生的過程。

災難題材的紀實影片,主題不外乎生離死別的痛苦和重建家園的美好希望,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跳出窠臼,但同時也把這種希望和樂觀投射到了具體的物象上,使得同歷者和普通觀者都能夠產生共鳴。

《海嘯與櫻花》: 日本的這部電影帶來很多深思 - 陸劇吧

日本影視作品中最不乏積極樂觀的人物形象,他們或是用一個微笑,或是一個勝利手勢,或者直接拋出哲理性金句。不需要某個動作或畫面的隱喻,也不需要挖空心思的解釋,這些簡單又直接的方式就可以最容易地擊中觀影者的內心,治癒人們的傷口。

就像紀錄片中有些講述者,因為捨不得與自己一同逃過海嘯的狗而不願入住救濟站的阿公,他說:「我與狗共享一根香蕉度過了一夜,我覺得就已經很好了。」還有一對已經年逾花甲的老婆婆,站在據說是日本最古老的櫻花樹下,微笑着期望在她們離世後櫻花樹也會越來越繁茂。

《海嘯與櫻花》: 日本的這部電影帶來很多深思 - 陸劇吧

日本人對待物總有特殊又細膩的情感。日本文化中的「物哀」有豐富的含義,並不只是字面上的「觸景生哀」。「物」是觀賞的客體,「哀」是一種審美情感,「物哀」即是通過對於自然的情感的抒發,以人生無常為作品基調,表達創作主體的審美情感。

櫻花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直深受寵愛的存在,它的得名與稻穀有關,在古代日本的宗教文化中代表着富足和祥和。無論是渴望豐收的農民,還是追求高雅情操的貴族,又或是期望決絕又乾脆的犧牲的武士,都能在櫻花的身上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一點。

其實,人們看到櫻花的感受與個人經歷有關,那些複雜交織的情感都來源於與櫻花共享的回憶。情動於中,才會表形於外,櫻花就是觀賞者情感和思索的載體。閉上眼睛走在灑滿櫻花的小道上,撲面而來是和煦的春風,腦海中想到的都是那些曾經在櫻花樹下做過的夢。

日本宗教認為,櫻花樹上駐有櫻花自己的神明,過世的人可以進入樹中。那麼,如果櫻花里的神明能聽到我的禱告,我希望這種災難再也不要發生,請它們保護這裡的人們。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