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近70年,國寶級影像《解放了的中國》重映

電影快訊 1879℃

塵封近70年,國寶級影像《解放了的中國》重映 - 陸劇吧


新中國成立初期航拍鏡頭下的北京城,毛澤東、周恩來等開國領袖講話時的原聲和畫面,全國各地各行業人民建設新中國的蓬勃熱情……國寶級珍貴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日前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重映禮,觀眾有幸通過這部剛剛修復完成的紀錄片,感受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時代氛圍。


展現百姓生活狀態與精神面貌


為記錄新中國成立的歷史,1949年到1950年,前蘇聯派出兩個攝製組,和北京電影製片廠一起聯合拍攝了三部彩色紀錄片,其中包括《解放了的中國》,這是新中國第一批彩色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主要拍攝了開國大典、中國壯美江山、解放初期人民的勞動生活場面等,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在經濟、文化、政治方面取得的具體成就,直觀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勝利喜悅和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這部電影記錄了新中國誕生時很多珍貴的鏡頭,堪稱國寶級的珍貴歷史檔案。”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介紹,由於我國電影檔案保存體系是上世紀70年代才逐步建立的,早年影片膠片齒孔收縮,褪色十分嚴重。為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該館與百度合作,完成了《解放了的中國》修復工作。“這次重映,是1951年影片公映後數十年來,觀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恢復了鮮艷色彩的《解放了的中國》。”


參加重映禮的觀眾,既有白髮蒼蒼的老者,也有剛下班趕來的白領,還有不少中小學生。王女士帶着7歲兒子王一朴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前來觀影,她說,孩子們可能暫時不能完全看懂電影,但這些好作品能給他們熏陶,“現在不懂,五年十年後就懂了。”


影片從一組壯美河山的航拍鏡頭開始,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介紹中國的疆域,北京故宮、雲岡石窟、曲阜孔廟、杭州西湖等著名景點均有出鏡。當畫面掃過開國大典閱兵隊伍和天安門廣場上人們的一張張笑臉時,觀眾席中發出一陣陣驚嘆聲。隨後,影片以大量篇幅從農業、工業、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各方面展現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這也是影片最能與當下觀眾產生互動的部分,比如,當聽到片中介紹當時小學一年級學生“上課十分鐘,休息五分鐘”時,全場觀眾都忍不住笑了。


近十個月“原汁原味”修復


《解放了的中國》原版膠片,近70年來一直被塵封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位於西安的庫房裡。去年11月開始,資料館修復工程師焦翔和他的十幾位同事,開始對這部影片進行近10個月的修復。


第一次打開影片膠片盒時,焦翔覺得和普通膠片沒什麼兩樣。結果一上膠片物理鑒定台,大伙兒都傻眼了:幾乎全部膠片都存在問題——有的嚴重收縮變形,有的畫面閃爍,色調一會兒紅一會兒白,臟點和劃痕就更不用說了。


將膠片轉成數字格式後,正式修復開始。“先調色,提升畫面亮度、灰度,去除一些明顯的劃痕。然後去除抖動,通過計算機找到膠片上固定的點,做它們的移動軌跡,然後一幀一幀使畫面穩定在一條線上。之後是處理變形畫面,以正常畫面為標準,利用修復軟件調整變形畫面,必要時手動干預,就像PS。”焦翔透露,調色花了將近一半時間,他們通過參考影片放映拷貝、海報以及一些歷史資料和專家的建議,對影片畫面進行色彩還原,盡量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


畫面修復完成後,還要處理聲音,比如降噪、去除雜音等,然後是聲畫合成。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後,就拿到影廳試映,反覆看,再反覆修改。光是在影廳里焦翔就看了不下20遍,加上此前的修復,他對影片每一幀都瞭然於心。直到重映禮前夜,他還和同事在影廳里忙到凌晨3點。


“雖然修復過程很煎熬,經常加班熬夜,但完成後還是挺驕傲的,因為這部電影跟我們平時修復的故事片不一樣,它是真實的,能讓大家感受到新中國剛剛成立時那種歡呼雀躍的狀態。”焦翔說。


影片結構和內容安排很講究


看完《解放了的中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難掩激動之情,“我覺得來參加重映禮的人都非常幸運,能看到片中那些寶貴的歷史鏡頭,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尤其是那些記錄性的段落,空間、人物、事件,都給我們帶來一種歷史語境情感與細節的回歸。”


當晚,還發佈了電影連環畫集《影畫中國》。這套連環畫集共分《今天我休息》《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五朵金花》《老兵新傳》《阿詩瑪》《那山那人那狗》《真愛》《十八洞村》《大路朝天》《紅海行動》十冊,以連環畫形式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不同時期的優秀電影作品。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