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負重前行|沸騰

電影快訊 1754℃
《我和我的祖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負重前行|沸騰 - 陸劇吧

這部影片,生動地詮釋了為什麼「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負重前行|沸騰 - 陸劇吧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文|陳子非

國慶檔大片雲集,由7位導演聯手打造的《我和我的祖國》就頗受好評。上映3天,其票房已經突破10億元。

電影由七部短片構成。七部短片分別選取了從新中國成立前夕至今的七個重大事件。

《前夜》(聚焦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夜);

《相遇》(聚焦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奪冠》(聚焦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

《回歸》(聚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北京你好》(聚焦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

《白晝流星》(聚焦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護航》(聚焦2015年9月3日天安門閱兵)。

觀影之前,不少觀眾擔心電影可能會有說教味、太刻板,但實際上,《我和我的祖國》卻很接地氣、很平實,口碑也出乎意料的好。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

《我和我的祖國》雖然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但它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關注的是「我」,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你我他,以大歷史中「我」的故事,來講述那段歲月,實現個體與宏大時代的共鳴。

那麼,大時代與「我」是什麼關係?祖國與「我」是什麼關係?

《我和我的祖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負重前行|沸騰 - 陸劇吧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同名主題曲,由王菲演唱。歌曲里唱道,「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託」。

這其實是「我和我的祖國」的第一層關係,有了祖國,才有「我」。

管虎執導的《前夜》,講述的是開國大典前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他是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杆的林治遠。

這是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作為電動升旗杆的設計者,林治遠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開國大典馬上要開始了,林治遠該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挑戰?

《前夜》採取的是「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敘事手法,一個小短片拍得一波三折,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為什麼包括林治遠在內的那麼多人,如此重視這一面國旗?為什麼北京的老百姓,在得知林治遠需要稀有金屬材料做旗杆阻斷器時,會如此自發地將家裡的金屬都捐出來?

因為就像電影中林治遠說的,「你以為升起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犧牲與付出,讓太多東西來之不易,所以才更要珍惜。

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是所有短片中與當下時間最近的,其背景是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陳凱歌將其與中國當下正在進行的農村扶貧結合起來,其揭示的深刻內涵是——日益強大的中國已經可以將飛船送往太空,但她也不會落下任何一個貧困的國民。

「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國與民,不可分割,有了無數的「我」的奮鬥,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才有了無數的「我」的幸福安樂。

那「我」可以為祖國做些什麼?歌曲里還這樣唱道,「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我分擔著海的憂愁,分享海的歡樂」。

這道出了「我和我的祖國」的第二層關係,「我」可以替祖國分擔一些什麼。

「祖國」不是形而上的空洞的詞彙,她包括山川湖海、唐詩宋詞、絲綢瓷器,也包括着無數個「我」。

如同《前夜》,開國大典前夕,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林治遠這樣的「我」,不眠不休、無怨無悔地準備着,才有了這一場舉世矚目的盛典。而在張一白執導的《相遇》里,我們更能深切感受到「我分擔著海的憂愁」的那種敢於奉獻與犧牲的精神。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傳來一聲巨響,萬米高的「蘑菇雲」騰空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相遇》以此為背景,而一向擅長感情戲的張一白選取了一對戀人的偶遇來反映這一個歷史節點。

高遠是「兩彈一星」工程的科研人員。可能很多觀眾並不知道,當時「兩彈一星」工程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圍追堵截,像錢學森等留學海外的愛國人才都是歷經重重困難才得以回國的。因此,這一工程是在絕密的環境下進行的,許多科研人員都是背井離鄉,隱姓埋名。

《我和我的祖國》: 歲月靜好是因有人負重前行|沸騰 - 陸劇吧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高遠亦然,他離開了自己深愛的女友方敏,沒有留下任何訊息。在一次實驗中,因為原料泄露,高遠冒着風險關閉閥門而遭遇嚴重輻射,所剩時日已不多。一天,他離開醫院搭乘公交車,偶遇了闊別三年的女友。雖然他戴着口罩,但女友還是一眼認出了他。她質問他為什麼三年了一個訊息沒有,他只能回答她,「我不認識你」。既因為工程絕密,也在於他時日不多,不想耽誤她。

而就在這時,公交車外鑼鼓喧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高遠所付出的犧牲終於有了好的結果。他與方敏被人山人海衝散,遠遠地,他終於摘下口罩。他與方敏相遇了,這也成了他們的最後一面。十幾年後,方敏才從新聞中看到高遠,許多人像他一樣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國防事業做貢獻,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相遇》並非杜撰,其背後同樣有原型。雖然張一白並沒有把這個故事拍得太「抒情」,但它依舊感人至深。

在10月1日的國之大典中,中國首次亮相的諸多武器驚艷世界,中國國防事業的每一次進步背後,也有無數個「高遠」在默默付出。我們的歲月靜好,國家的長治久安,是因為有他們在負重前行。

正如海庇護着浪,浪匯聚成海,二者無法分離。行進的中國,需要國與民並行共進,一同努力,一起分擔,讓「碧浪清波」成為永恆。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