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中國, 你憑什麼值得14億人驕傲?

電影快訊 1111℃

文 | 夢丹

這個假期,帶家人孩子一起走進影院,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本以為主旋律的電影,孩子們會沒耐心看,沒想到他們竟然非常喜歡。聽上去名字挺大,實際上一部很接地氣的「人民生活史」。

《我和我的祖國》: 中國, 你憑什麼值得14億人驕傲? - 陸劇吧

電影講述了7個普通人的小故事,從那些帶着印記的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和喜怒哀樂里,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也讓孩子們看到了我們的祖國曾經歷了什麼,非常受觸動。

《我和我的祖國》: 中國, 你憑什麼值得14億人驕傲? - 陸劇吧《我和我的祖國》: 中國, 你憑什麼值得14億人驕傲? - 陸劇吧

第一個故事《前夜》,是一個關於國旗的故事。

每逢重大事件,「升國旗、奏國歌」,在很多孩子看來,都是一件很習以為常的事,可卻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第一面國旗是怎樣升起來的。

電影中,由黃渤飾演的工程師林志遠,負責在開國大典那天升國旗。林志遠帶着小助手,忙了整整一個通宵,終於將國旗準確無誤的升在天安門上空。

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們今天看來,升國旗是一件再也簡單不過的事,可當時卻是一大難題:國旗和國歌,是開國大典三天前才確定的,而且當時,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非常困難,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更不要說輕鬆找到做旗杆的材料了。

當時國家困難到什麼程度?1949年開國大典那天,參閱的飛機只有17架,當時,周總理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

當時受閱的山炮方隊——那時還是山炮,都是由騾馬車拖拽過去的。

記得初中歷史教材還有一段毛主席1954年所寫的對那時境況的描述:

「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建國5年後,依然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可見當時,國家是多麼的一窮二白。

而現在,僅僅才70年,當我們的專用機車載着最先進的導彈在天安門前再次接受檢閱,對比之下,我們才明白:

今天的富強後,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用艱苦的努力和不屈的奮鬥一點點換來的。

而1949年天安門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意義無比重大,它告訴世界:「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成立了,我們,從此站起來了,而自己好生活,還要自己創造。」

國家建立起來了,興旺富強,就成了最緊迫的任務。

第二個故事《相遇》,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里。

張譯飾演的科研人員高遠,在和女友確立關係後,就「人間蒸發」了。

再次相遇,是高遠受輻射後就醫。公交車上,聽着女友愛憐的哀怨,高遠隱忍不動,直到街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傳出,高遠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這個片段時,女兒一個勁兒地問我:「媽媽,為什麼那個叔叔三年不回家呢?他生病了為什麼還不通知家人呢?」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講講,比電影真實到殘酷的背後真實故事。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把剛研製成功的原子彈投到了日本,這很大地瓦解了日本的戰鬥力,讓日本快速投降。

同時,原子彈也讓世界明白了,一個國家掌握核武器的重要性。

雖然祖國剛剛成立時,我們國家一窮二白,可再窮,也不能窮國防!

影片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那時研發的。從1959年到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研發整整用了5年多的時間。

而這5年間,無數科研、國防人員,前仆後繼,就像影片中的高遠一樣,隱姓埋名,犧牲在了研發第一線。

可因為當時國際環境緊迫,就像影片演的那樣,他們中間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就犧牲了。

網絡上,曾有一張原子彈鼻祖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合影。

照片上,鄧稼先的右嘴角在滴血,其實那時,他已經因日復一日的實驗,遭受到了超劑量的核輻射,鄧稼先全身出現了大面積的溶血現象,患上了不治之症。

以鄧稼先為首的科研工作者到底有多拼?鄧稼先的愛人許鹿希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在一次核試驗中,零時後,並沒有收到爆炸信號,這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內,掌握試驗爆炸失敗的原因。

當時,防化兵們立即在荒無人煙的廠區內來回奔跑尋找,卻始終沒有發現核彈的痕迹。

後來鄧稼先決定親自去找,當吉普車到了戈壁深處,在核彈疑似掉落的邊緣,鄧稼先意識到:這裡對人的身體有巨大的危害性後,他堅決阻攔了司機和同行的趙副部長,自己下車去找。

他說:「你們誰也別去,我進去。你們去了也找不到,我做的我知道。」

找到那枚已經摔碎的核彈後,鄧稼先親手撿起來彈片檢查,原來核彈沒有爆炸竟是因為降落傘沒打開。

上車後,鄧稼先只對趙副部長說了四個字——「平安無事」

而平安無事,只是對於研發、對於試驗、對於祖國,對於人民而言。

他自己,卻因太過頻繁太近距離接觸放射性物質,身體,已經快完了……

當時的環境下,鄧稼先這些科研人員們,真的是用生命在試驗。他們克服身體的疼痛磨難,承受精神上的自我隔斷,就是為了中國再也不受欺負,國家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無緣無故。

今天,我們生活幸福安康,可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些支撐國家、民族的基石的鼎力奉獻,才有了今天和美的我們。

這一切,都值得我們說給孩子聽,說上很多遍,給孩子聽。

在那些重要崗位上,我們看到很多人,為祖國、為人民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可在更真實的生活中,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也用他們微小的光和亮,奉獻着自己的一份力。

就像片段《北京你好》中的的士司機張北京。

雖然平凡、雖然市井,但他也有「光輝」的一面:

他把自己來之不易的一張奧運開幕式門票,送給了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13歲男孩,滿足了男孩看看父親生前修建的奧運欄杆的夢想。

對於普通人而言,不能為國家做什麼大事,那就讓我用最悲憫的同情心,做為一方名片,展示這個城市。

這,其實也是北京申奧前,萬千真實故事中的一個。

其實,早在1991年,北京就曾申奧過一次,那次申奧,是鄧小平提出來的。

那是1990年,當時正在籌辦亞運會,鄧小平在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和亞運村視察的時候,對工作人員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你們敢不敢申辦一次奧運會?」

對於1979年才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1980年才參加了在美國舉辦的冬季奧運會,1984年才開始真正大規模地參加奧運會的中國,申辦奧運會,幾乎是不敢想的事。

但奧運會,對於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讓世界認識中國,太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當時中國的奧委會拼盡全力,四處奔走在各個部委之間,得到很多支持。

他們馬不停蹄地搜集整理了承辦奧運會的硬件和軟件,以及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需求,又實地考察了對市政建設和城市服務的各種要求,探討了我們承辦奧運會的各種能力。

終於在1991年,第一次申奧。可那次申奧,我們失敗了。

但,中國人民天生就有股不服輸的精神,重整士氣後,我們又於1998年,再次申奧。

在2001年申奧成功前後,作為主辦城市北京的民眾,上到親自申奧的工作人員,下到普通的老百姓,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都在用兢兢業業地工作,用自己微小的光和亮,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豐富的、熱情的中國。

經過社會上上下下多方面的努力,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這是個振奮的消息,更是城市、人民自我提升後的最值得驕傲的事。

正如電影中所演繹的:無數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在細碎的生活中,用盡善盡美的小舉動,豐滿了我們歷史的大進程。

在建國70年大慶之際,回望我們經歷的這一切,既驕傲又自豪。

而我想告訴我們的孩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站在前人奮鬥的基礎上,享用着他們奮鬥的成果,我們的起點更高,這一切,彌足珍貴,每個人都要珍惜,也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成績來回報。

而我們教孩子愛國,不是要孩子們無畏的犧牲自己,而是希望孩子們能珍惜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能為更好明天繼續拼搏奮鬥。

這個假期,不如帶孩子去看一場電影,教孩子們大膽愛國,愛那個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的自己,這,是對孩子最好的精神滋養。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