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三強勝負已分,破八億的《中國機長》要逆襲了?

電影快訊 1288℃

雖然早就被列入國慶檔三強,但沒人預想到《中國機長》這麼能打。

國慶檔三強勝負已分,破八億的《中國機長》要逆襲了? - 陸劇吧

進入國慶檔第三天,該片票房已經連續3日逆跌,輕鬆突破8億。

國慶檔三強勝負已分,破八億的《中國機長》要逆襲了? - 陸劇吧

而國慶檔開跑兩周前,許多票房預測機構給出的預測是10億,目前貓眼最新預測是23.54億。

國慶檔三強勝負已分,破八億的《中國機長》要逆襲了? - 陸劇吧

換言之,如果影片票房真的達到20-25億區間——現在看這已經是大概率事件——那麼該成績比上映前兩周幾乎所有平台的預測都高出了10億元左右。

畢竟在此之前,國內同類型電影票房並不出色,而已知結局對一部災難類型大片票房有多大影響同樣難以估計。

但從點映票房奪冠開始,該片就不斷刷新着各界的票房預期,而各大票房預測機構都開始做同一件事——把影片票房預測數值,調高,再調高。

該片不斷持續發酵的較高口碑,以及調動非主流觀影人次的興趣方面,都在預示一趟燦爛的飛行。

而另一方面,「袁泉大哥」、「歐豪眼睛」這樣網民自發生產出的話題,又在持續拉高影片的熱度。

這一切依然無法解釋:既然所有觀眾入場前都已經知道結局,那是什麼撐起了《中國機長》的「逆襲」?

劉偉強拍劉傳健,為什麼越來越香?

為什麼我說《中國機長》逆襲了呢?

不來虛的,上票房:首映日2.04億、次日2.54億,第三日截至發稿時的21時為2.64億, 連續三日逆跌。

這裡的逆襲,不是一開始被看衰,最後逆襲,而是一開始被看好,但最終票房遠超各界預期的逆襲。

逆襲故事是從上映前兩周左右開始的。

9月21日,《中國機長》在萬米高空舉行了首映禮,在北京飛往重慶的四川航空3U8803的航班中,主創以片中的角色形象出現。飛行結束,還在位於重慶解放碑官場參與紀念活動。

事件在微博熱搜榜上引發多個話題。

24日14點,《中國機長》官宣大規模點映,定在28日。

點映的核心目的是什麼?不是拿到多少票房,而是為日後的公映,積聚口碑和聲勢。

或者我們說得再直白一點:品質能打的影片,才應該點映,品質過不去的,捂住最安全。

而那些品質過硬的影片,點映營造的氣勢越旺,點映也就越成功。

最終9月28日的點映結果是《中國機長》在排片6.4%的情況下斬獲5570萬,超過排片7.5%的《攀登者》,上座率超過44%。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將很快反映出來。

在首日排片上,《攀登者》跟《我和我的祖國》均保持了34%以上的排片,《中國機長》則拿到了30%,但在高上座率下,影片拿到了首日第二高的票房。

第二日,影片排片上升至第二,票房繼續進入上行區間。

第三日,票房持續逆跌,上座率達到48.2%,當日最佳。

接下來會怎麼樣?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根據燈塔想看受眾分析,作為一部驚險災難類型影片,觀眾性別比例上,《中國機長》卻憑藉「強共情」的題材優勢,社交媒體討論貢獻率更高的女性受眾佔比達到66.4%。

通過上映前三日數據來看,《中國機長》不僅全部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且為後續打下很好的市場基礎。隨着檔期的行進,分水嶺會越發明顯,因此國慶檔影片後續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影片的口碑發酵。而《中國機長》目前穩居國慶三強各大平台均分第二。

高度工業化製作流程和群體演技,形成了影片的正面口碑的關鍵所在,「雖然知道結局,但全程手心冒汗」、「視聽衝擊力強」、「看到飆淚」成為觀眾正向評論主流。

還有網民說:「最後飛機降落的時候,我覺得我的腳趾要把鞋摳出洞了……」

從觀眾口碑反饋看,提前知道結局絲毫未影響觀眾的觀影感受,觀眾一旦走進影院觀看影片,就會為自己已知結局的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而共情。

劉偉強拍劉傳健,穩了。

可這些依然不具有足夠的解釋力去回答文首的問題——《中國機長》是怎麼逆襲的?

類型對味、真實共情、演技共鳴,我總結了影片的三大爆款邏輯

正如觀眾知道的,《中國機長》改編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組成功處置特情真實事件。

隨着口碑的累積,現在基本可以判斷,在這個口碑時代,觀眾對影片信心來源,以及持續口碑發酵,來自以下三點——

第一, 劉偉強拍出了一部最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民航職業類型大片。

影片成敗的第一步,首先在於選擇。

之前有網民說影片讓人聯想到同樣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國影片《薩利機長》。

但影片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票房成績,恰恰在於沒有選擇《薩利機長》的類型模式。

《薩利機長》更偏向一部人物傳記片,危機段落在開場30分鐘左右已經結束了。

而《中國機長》,是帶領觀眾回到危機發生時,去體驗千鈞一髮的緊張感的空中災難片——

它是對事件過程完整復盤。

《薩利機長》當然是一部好電影,但最終內地票房是6228萬。如果影片延續《薩利機長》的拍攝思路,票房前景也完全可以預期。

最終劉偉強選擇了一種更能充分激發觀眾感性體驗的拍攝思路,或者更直接地說,選擇拍一部更好看的主旋律電影。

川航3U8633從發現飛機風擋裂了、爆裂,再到從高原回成都、安全備降,大概就是34分鐘,影片的重點,正是還原這驚險的34分鐘里,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團隊首先斥資近3000萬元製作了1比1的空客A319模擬機,首創新的操控技術,實現飛機的俯仰、翻滾、顛簸等動作的精準操控。更輾轉重慶、成都、西藏等多地實拍,

以國產電影少有的工業質感去復現一個世界民航飛行史奇蹟案例。

事實證明劉偉強成功了。

《中國機長》最刺激的,就是它的臨場感。

劉偉強彷彿用電影打造了一場奇妙旅程,帶領所有觀眾變成飛機上乘客,感覺就是浸入到近萬米高空、狹小的機艙中。

最後觀眾彷彿和機組人員一起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有驚無險的旅途,全程跟隨着川航8633顛簸、急旋、下墜,呼吸急促、手心冒汗。

所以當奇蹟最終被創造,觀眾才更能切身體會到我們的中國機長為什麼牛?

這正是影片的第二個爆款要素:真實營造共情。

劉偉強對真實感的還原,比《薩利機長》更宏闊。

《薩利機長》的真實講的是一個人的故事,《中國機長》則是一群人。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飛機骨架、艙門,座椅,機組人員的制服、妝容、操作規範,乃至航班餐食怎麼分配,安全帶怎麼系,氧氣面罩該如何戴……甚至是空姐們討論逃生裝置還沒用過,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帶領觀眾進入真實處境。

劉偉強看似拍了不少閑筆。比如機長(張涵予飾)凌晨四點起床,冷水沐浴順便練習憋氣;

乘務長(袁泉飾)帶領乘務組成員登機前坐在一起,複習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應對措施。

接下來,飛機起飛,升上9800米高空,零下40度,故事開始。

從影片中劉長健第一次呼叫成都塔台,說出「成都,成都,四川8633」開始,藝術真實和事件真實,無縫對接。

通過事件發生時的真實錄音,我們能聽到,劉傳健機長當時就是這樣講的。

這種真實感連許多民航專業人士都服氣。

接着,影片的伏筆開始起作用,正是因為劉傳健一直有練習憋氣的習慣,才能讓他在低壓低氧的艱難情況下保持頭腦清醒。

也是因為這種高度真實感,為影片傳播提供了大量的話題討論,

比如有許多觀眾質疑,李沁的角色在機艙里看起來沒事,為什麼下機後被全身包裹送救護車?不合邏輯!

又有網民質疑:歐豪在萬米高空半個身子飛出機艙沒被吸走,太誇張了吧。

結果幫電影澄清的都是網民——

因為現實中的情況是,李沁飾演的空姐原型確實受到了腰傷隨即昏迷,之後爬起來完全是靠意志力。對,不合邏輯,可我們的川航機組如果那麼「符合邏輯」,奇蹟能被創造出來嗎?

歐豪飾演的副駕駛徐奕辰的情況也是真的,後來徐奕辰也經歷了長期休養。

還有網民質疑,兩名機組人員受傷,先下來的是乘客?編劇出來挨打。

可是在那場事件中,的確就是全部乘客先下飛機,才接下受傷工作人員的。

真實,所以打動人心。

但能夠呈現出這種動人的真實,在於影片的爆款邏輯三:群體演技。

正如影片監製李錦文所說的,張涵予就是影片的定海神針。「這一部戲如果不是他,我也想不到哪一個人可以演機長。」

還有袁泉,「都不需要多少台詞,她的氣質、眼神、講話的方式,就能hold住整個後艙」。

現在袁泉的演技已經被贊爆了,更誇張的是一位觀眾直接在路演現場對袁泉喊了聲——「大哥」。可以的。

但真正驚艷我的是影片的群體演技。

比如李現飾演控制室和張涵予通話的工作人員,戲份其實不多,但都非常關鍵,李現接戲的時候還不是「現男友」,但表演非常細緻,台詞功底一如既往地穩,吐字清晰,情緒妥帖,是一個好演員該有的樣子。

又比如飛機安全回到地面時,朱亞文剛出場和機長握手的時候一副犀利的眼神,看完現場就秒變機長的迷弟了,那種眼神的變化不需要一句台詞,最後一握手蹦出六個字:「怎麼這麼牛啊。」

甚至群演也是驚艷的。

劉偉強挑群演多挑剔呢?先看體檢報告。高血壓的不要,心臟病的不能要。

為什麼?因為群演也要坐上不斷轟鳴、抖動、翻轉的模擬機艙,只有全部來真的,才能確保群演演技在線。

事實證明這幾乎是國產影視劇中群演演技發揮的代表作。

100多位戴着氧氣面罩的「乘客」情緒反饋都極為真實,最終成功感染到觀眾。

正是這種強演技共同營造的共情,讓觀眾更容易進入真實事件,也因此,一部一向以男性為核心觀眾群體的災難電影,最終較多地擁有了女性觀眾自帶的更高的話題討論熱度。

也是這種強烈共情,包括對真實事件的討論、對演技的討論,引發了影片的觀影人群增量,去撐起了影片連續三日的逆跌。

一位此前幾乎沒去影院看過災難大片的女觀眾告訴筆者,這次驅使她選擇觀影的原因,就是想親眼看看我們的川航英雄是怎麼創造這個世界民航史奇蹟的。

此外,以00後、05後為主的女性觀眾往往也是抖音等社交軟件的深度用戶,這部分人群不僅愛刷抖音,還會主動生產內容,而《中國機長》僅影片本身的抖音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2億次。

伴隨着影片相關物料、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熱搜抖音等對熱度的助推,過去一兩周里影片成為了一個朋友圈熱點話題,進而激發了更多非目標用戶的觀影熱情。

類型正確,策略正確,真實事件感人,從影片粉、機長粉到「袁泉大哥」等一票好演員的演技粉紛紛入坑,從點映到上映,《中國機長》一路逆襲衝上雲霄。

博納的主旋律,越來越能打了?

是的,博納又逆襲了。

從《湄公河行動》到《無雙》,博納均是靠着逆襲之勢最終成為當年國慶檔的票房冠軍, 2017年的《追龍》雖然未能拿到冠軍,但逆襲勢頭非常明顯,最終斬獲了近6億票房,被譽為王晶的回勇之作。

而《中國機長》幾乎肯定將刷新博納的國慶檔票房紀錄。

博納憑什麼?爆款規律,是可以總結的嗎?

貌似可以。從《智取威虎山》開始,博納便研究出一套全新的主旋律大片打法,即借用港片導演豐富的類型片經驗,用類型片手法講述主旋律電影故事。接下來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均取得巨大成功。

博納的經驗在於,它首先是好看的大片,是一流的商業製作,在此基礎上,創作者再賦予它主流的價值。

事實證明由港片導演+國內電影人監製打造的這一類電影,不僅具有對真實事件的高還原度,具備高度類型片品質,更最終形成了強烈共情,同時還能表達主旋律電影的題中應有之義。

主旋律商業大片成為一種新的創作熱潮。

類型元素+紮實品質+群體演技+主旋律正能量,實現可持續性的票房長紅,的確是可以總結的票房規律。

問題是,為什麼最終做到的,總是博納?

因為爆款定律永遠只是告訴業界「你也可以這樣」,但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

因為有一點,觀眾只會被真實的力量打動。

《中國機長》背後的故事是:之後民航通過電子設備多次模擬相同狀況,結論都一樣:不可能做得到。

但劉傳健,做到了。

這種中國奇蹟當然是動人的,但電影人必須把它拍得動人,因為拋開所有,這依然是屬於電影的勝利。

僅從《中國機長》而言,看到手心冒汗的觀眾, 看哭了的觀眾,在不同的社交軟件上產生各種豐富的話題,令影片票房成績一路高漲,合情合理。

但前提是,一票主演,全部實打實地接受了三個月專業訓練,所有拍攝人員、包括群演,全身心投入到故事中,所以他們才能拍出那個中國奇蹟。

在亮眼的數據背後,真實感也好,港片導演+主旋律的方法論也罷,最後讓影片成功的,無非還是那句話——用心拍出一部好電影,讓電影說出來的故事,對得起真實事件中的英雄。

看完川航故事後,觀眾對劉傳健打call說,中國機長,了不起!

而劉傳健看完電影說,演員們不容易。

我想從那一刻起,《中國機長》的成功就是註定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逆襲來得更猛烈一些。

因為你永遠想像不到,中國觀眾對一部好電影的熱情,到底會有多高。

所以,3天破8億、連續三日逆跌的《中國機長》做對了什麼?拍一部好電影,然後讓觀眾知道有這麼一部好電影,如此而已。

只要電影真的對得起觀眾,自然有觀眾會拿起話筒,發自真心地對袁泉為代表的好演員說一句——「大哥」,因為觀眾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他們看得出,電影的用心。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