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娛樂頭條 1401℃

最近幾天,一個名為「BCI」的組織在中國出名了,但卻不是什麼好的名聲。這個組織的中文名叫做「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組織的宗旨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所謂的——「良好棉花」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因為棉花的生產如果不當,確實會對水資源的清潔、土壤肥力、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所以,理論上良好的棉花確實應該避免低效率灌溉技術、不良種植方法、農藥和化肥的不當使用。

但這個組織所謂「良好棉花」的定義可不是從質量出發,而是夾雜了很多私貨即使你做到了以上所有要求,只要他們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說你的棉花不好。

這種情況之下,一個為棉花產業服務的非政府組織突然有了政治光環,以至於成為了——「反華橋頭堡」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新疆的棉花很白,但卻被BCI抹黑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90%以上的棉農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平均每人的種植面積不足2公頃。對棉農而言,棉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棉花生產國而言,棉花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BCI組織仗着全球超過400名會員公司的壟斷地位,對發展中國家的棉花生產各種干預,完全脫離了理性的初衷。

現在的BCI已經成為了歐美髮達國家的「商業競爭工具」,對別國內政橫加指責,還炮製出了一個又一個虛假故事。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也許很多人在看完BCI的聲明後會覺得十分荒謬,但為何自詡發達的歐美國家民眾卻深信這個故事呢?

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在歷史上沒有過關於棉花的黑歷史,而歐美國家卻長期通過棉花產業剝削奴隸獲取了巨額利潤。所以,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然認為我們也肯定存在這種情況

所以我今天就想和大家簡要介紹下當時的奴隸棉花產業,讓大家明白為何歐美人在此方面能有如此的——「想像力」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實際上,在機械化收割棉花的模式出現之前,收割棉花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完全就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

其實,棉花種植業所需要的工序並不複雜,但需要人工工時卻十分可觀,甚至比看起來更為複雜的紡紗和織布所需的工時還要長。

棉花的種植還好說,只有有地就可以方便地提升產量,但提升收穫效率就不容易了,這種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工作要想提升效率,唯一的辦法就是僱傭更多的工人來投入生產。所以,收穫棉花的生產效率成為了棉花種植中的短板。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在1790年之前,軋花機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紡織業所需的棉花量並沒有那麼高。但隨着科技的進步,軋花機開始大規模應用於生產,使得紡織品的生產效率獲得了極大提升,自然所需的原料也瘋狂增長。

面對海量的棉花生產需求,英國人因為國內的廢奴運動,所以僱傭工人的成本十分高昂。

但在美國,這就不是問題了,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勞動力方面完全不用擔心,因為他們有着極為低廉的勞動力——「黑奴」

「聰明的美國人」看到了棉花市場的機會,於是奴隸貿易重新開始活躍起來,大量奴隸勞動力從美國南方的北部地區向南部地區轉移,也就是所謂的「深南地區」。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根據數據統計,在1790年至1820年的30年內,有25萬名奴隸被強制轉移。到1830年,全美國已經有100萬黑奴在種植棉花,即每13名美國人中就有1人從事棉花產業。

雖然一些美國白人也在種植棉花,但他們的產量和農場主的莊園完全無法相比,從事棉花產業的人絕大多數是奴隸,世界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故事就發生在棉花種植場。

所以,美國通過奴隸貿易進口了大量奴隸來到美國,並將約100萬奴隸發送到到美國深南地區從事棉花產業相關工作,這何止是「強迫工作」?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湯姆叔叔的小屋

一位英國觀察家在1811年前往美國,在經過考察後他做出了如下表述:

「在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種植煙草已經不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原來從事這項工作的黑奴被送到了南方各州,使那裡的美洲棉花種植者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夠更加活躍地開展業務。」

這種瘋狂的景象在美國南部的土地上肆無忌憚的生長,我們甚至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郡縣便能看出端倪。

1840年,在三角洲中心的華盛頓縣,奴隸和白人居民的比例超過了十比一。

1850年,整個華盛頓縣每個白人家庭平均擁有80多名奴隸。

1860年,三角洲地區最大的種植者斯蒂芬·鄧肯擁有上千名奴隸,財產估值高達130萬美元。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可見,整個美國的棉花生產隨着時間的推移不但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愈發茂盛。

當時整個美國南方都在從事棉花產業,從貿易中的棉花比重來看,幾乎所有用於國際貿易的棉花都出產於面積一百英畝以上的農場。

而這些農場主能有如此的產量並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什麼生產的技術,而是「名下大量被剝削的奴隸」

根據數據統計,當時農場主擁有的奴隸佔據了當地所有奴隸的91.2%。而農場面積越大,種植者就越能通過盤剝奴隸而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對於奴隸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所謂的人權,農場主只是把他們當作一台機器在使用。那麼如果機器敢於發表不滿或者消極怠工,迎接他的是何種待遇呢?

一位名為亨利·比布的奴隸是這樣描述的:

「在監工的號角聲中,所有的奴隸都集合起來目睹我受罰。我被剝掉衣服,被迫臉朝下趴在地上。地上揳了四根樁子,我的手和腳都綁在這些樁子上。然後監工就用鞭子抽打我。」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奴隸捕手、奴隸販子、奴隸運輸、奴隸拍賣、奴隸小屋,這些血淋淋的暴力使得美國的棉花生產迅速擴大,為他們賺取了大量金錢。

而和美國隔海相望的英國則坐享其成,他們讓美國背負着奴隸制的罵名,自己卻利用着這些滴血的棉花促進自己的工業革命

也許有人會認為英國人不知道棉花的來源,但事實上他們很清楚,因為英國棉花商人威廉·拉斯伯恩在前往美國考察後,就曾向他的父親報告——「黑人和這裡的一切都隨着棉花的價格波動而波動。」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可見英國人十分清楚自己工業革命所需的原料來源如何,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享樂,英國人根本沒有想改變這種情況。

因為奴隸勞動對維持他們的體面生活和工業革命至關重要,《利物浦紀事報》和《歐洲時報》都曾表示——如果解放奴隸,棉布價格可能會增加一倍或兩倍,給英國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市場上所需的棉花也越來越多,而每當英國市場的棉花價格上漲時 ,也就是奴隸們「最為痛苦的時候」

此時的農場主為了提升效率,會要求監工們瘋狂地鞭打奴隸,迫使他們加班加點兒地幹活,為自己賺取更大的利潤。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在看到如此大的利潤後,美國的奴隸主們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們利用強大的資本建立起一道嚴密的政治護城河

通過金錢攻勢,他們成功地使聯邦政府實行剝削美洲土著的政策,更是不斷通過侵佔更加南方的土地來擴張着自己的農場。

每到一處未被開墾的土地,農場主們都會開始跑馬圈地,然後買回來更多的黑奴為自己服務,一遍又一遍的通過同樣的方式將黑人變成生產機器

憑藉著奴隸們的「無私奉獻」,短短几十年,美國的南方地區便從破舊的煙草種植園,成長為橫貫大陸的「棉花帝國」,為美國未來發展成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打下了重要基礎。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2013年,一部反映採摘棉花黑奴的電影上映,這便是《為奴十二年》,通過電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些黑奴悲慘的遭遇。

主人公所羅門被賣給了莊園主當奴隸,之後又被轉賣給艾普斯先生,在種植園裡,所羅門日復一日地採摘着棉花,也目睹了許多黑奴的悲慘命運。

艾普斯先生有個響亮的大名,這便是「黑奴終結者」,他為黑奴們規定了嚴格的紀律,每個奴隸每天必須采夠200磅重的棉花,否則就會受到殘酷的鞭打。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表面上這部電影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但其實只不過是奴隸主後代們的獵奇心而已,他們真的對當年的黑奴有任何愧疚么一直以來黑人所面臨的待遇如何,我想大家這幾年應該有更深的感觸。

美國建國後的那段「致富史」是無數黑奴用汗水和生命書寫的,正是殘酷的奴隸貿易為美國的發展賺取了第一桶金,推動了美國的發展和現代化。

所以,今天歐美人看到新疆的棉花如此風靡時,自然就聯想到了所謂的「強迫勞動」,因為這是一個他們無法迴避的黑歷史,更是一個能夠引發歐美民眾共情的謠言故事,所謂「以己度人」便是這個道理。

而我們根本沒有這種黑歷史,自然也無法想像為何這種謠言為何在歐美民眾中這麼有市場。

歐美人為何對「新疆棉花」這麼敏感?因為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黑歷史 - 陸劇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