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燕雲台》,講的是遼國蕭太后的傳奇往事,這點看過電視劇的朋友,應該已經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蕭太后掌權的那些年,遼國的國力達到了一個巔峰。那麼當時的遼國國力那麼強盛,為什麼沒能徹底擊潰大宋,從而一統中原呢?
駱駝在很多文章里,看到過一些大同小異的資料,幾乎都是說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而契丹人久處塞外,已經習慣了北方的氣候條件,他們對於中原的酷熱潮濕很難適應,所以他們才沒有向南侵吞大宋,一統中原。
駱駝認為,氣候的差別,確實可以算是遼國比較「內向」的原因之一。駱駝家在山東,身邊曾接觸過一些東北來的務工人員,他們對於山東的冬天的寒冷,往往是微微一笑,就在前幾天,我還穿着一身毛衣,和一個穿着短袖T恤的東北大哥,嘮了十塊錢的。但是到了夏天,他們很多人都無法忍受山東的「酷暑」,只好回東北那旮沓去避暑。
看過駱駝以前文章的朋友,應該還記得,當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之所以會敗給孫權和劉備的聯軍,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借來了東風,讓周瑜趁機火燒了曹操的連營。而是因為在開仗之前,當時的曹軍感染了「時疫」,大軍的戰力被大幅地削弱。而據一些專家考證,當時曹軍之所以會大面積得病,很可能就是因為氣候不服所致。
當北方的草原人民,面臨曹丞相這個中原人,都沒能搞定的氣候問題時,往往也比較「低調」。據《金史》記載,女真人之所以打敗北宋之後止步長江北岸,就是因為「江南卑濕」。另外,清朝時在承德修建的避暑山莊,雖然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日常功用,據記載《清史稿》等書記載,康熙、乾隆等皇帝,每年在避暑山莊待的時間,並不比他們在乾清宮待的時候短。
那麼氣候原因會是制約遼國打大宋的唯一原因嗎?駱駝認為,這可以是原因之一,但並非所有原因,要不康熙也不可能收復灣灣。那麼還有什麼原因,讓遼國的鐵騎對大宋「手下留情」呢?
駱駝認為,遼國之所以沒有趁着自己勢大,去徹底解決大宋的原因,在於遼國的本身。看過駱駝前面的兩篇文章(《燕雲台,讓我們了解了蕭太后的傳奇,那麼契丹又是怎麼崛起的呢?》和《《燕雲台》背後的故事,蕭太后曾打的宋朝納貢稱臣,那麼後來呢》),應該已經初步了解了遼國崛起和衰敗的原因。
遼國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當時中原內亂,加上阿保機善於向中原學習,而遼國的衰敗,則是因為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對外的連年用兵。雖然蕭太后在位時,遼國的國力空前強大,但是當時的中原,也已經完整了一統。就綜合實力而言,大宋甚至不認為自己比遼國要差。
因此在蕭太后主政之後,宋太宗趙光義還曾親自「御駕親征」,想趁着大宋國力強盛,一舉收回燕雲十六州,雖然趙光義最後只混了個「驢車皇帝」的戲稱,但這也證明,大宋當時並不虛遼國。那麼當時趙光義的底氣從何而來呢?駱駝認為是人口。據《遼史》記載,遼國的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在位時,建立了金國政權的阿骨打,曾率兩萬人去打遼國。
而天祚帝派了多少人迎戰呢,也就十萬人左右,在這十萬人被擊潰以後,遼國再也沒能「東山再起」。也就是說十萬人的損失,對於一個建國了二百年的遼國都承受不起,由此可知遼國的家底是多麼的薄。說完了遼國辛酸,我們再誇下中原的人口紅利。
因為駱駝相對比較熟悉三國,因此駱駝還拿三國舉例:赤壁之戰,曹操損失那麼大(號稱80萬),但依然還能捲土重來;孫權雖然被張遼打成了「孫十萬」,但是人家依然可以固守江東;就連蜀漢家底子那麼薄,但在諸葛亮的精打細算之下,也依然可以「六出祁山」……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中原的人口基數大,經得起折騰。而遼國這個由契丹人建立的國家,真拼起消耗來,根本就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
那麼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還有其它比較重要一點的原因嗎?還真有。駱駝在前面提到的那兩篇文章中,曾經提到過遼國的問題根源。契丹本來是一個游牧部落,他們實行的是聯盟制,各個部落都是特種兵,但是互相誰也不服誰,雖然在遼國建國以後,他們廣泛的任用中原人,學習中原先進的經驗,但是因為磨合期較短,他們內部並沒有達成統一。
就連是否徹底「中原化」的問題上,遼國的上層也一直都沒有掰扯清,因此遼國雖然國祚不過二百餘年,但內部的宮廷爭鬥,卻並不比有數千年底蘊的中原王朝要少。所以駱駝認為,遼國內部的紛爭,也是阻礙遼國有「大規模」軍事行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駱駝再總結一下,遼國之所以沒有搞定大宋、一統中原的原因。其一,是因為遼國人口基數小,能戰之兵不多,而大宋,雖然疲軟,但是有人口紅利,且又以險關要隘以逸待勞;其二,遼國的建國歷史太短,相應的政治制度還不健全,因此對內缺乏約束管理,所以在大事上,往往會有掣肘;其三,習慣了風霜雪雨的契丹人,對於氣候「炎熱」的中原,可能會有諸多的不習慣,除了較高的溫度,潮濕的天氣,還有不利於騎兵施展的水道,糧食補給困難的戰略縱深……等等。
因此駱駝認為,遼國之所以對中原那麼「手軟」,並不是遼國的君主愛好和平,而是實力它真的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