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季麗娜
前有《延禧攻略》的大熱,如今《如懿傳》也開播了,兩部劇歷史背景一樣的電視劇,描述的人物事件卻是大相徑庭,網友們大呼串戲,什麼魏瓔珞的爸爸是蘇培盛這樣的腦洞層出不窮。在播出的幾集《如懿傳》中,大家有沒有被劇中淘寶10元三條的西洋風蝴蝶結辣到眼睛,親,還包郵哦。
當然,《如懿傳》這種大製作也是有做過功課的,勤奮的網友幫他們找到了出處。
當然網友們是不會放過穿「綠馬甲」的乾隆的,畢竟他的審美就是這樣的。
來自一位熱心的網友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清朝的「彩帨」。清代封建統治階級等級森嚴,服飾奢華繁縟,服飾配件質料因身份、場合而異,是區別地位等級的主要標誌之一。彩帨,又稱采帨,是清代宮廷命婦穿戴的佩巾,垂戴於胸前的彩色綢帶,上面綉各種吉祥紋飾,多以綢緞製成,常佩戴於女性朝服胸前的第二顆紐扣上,其形制多上窄下寬,下端呈尖角,長約1m,上端通常設有掛鈎、銅錢、玉環等飾物,垂掛數根絲絛,可以掛佩箴管、縏袠(pán zhì泛指裝針線等物的囊袋)等縫紉裝飾之類,與朝冠、金約、珥、領約、朝珠等服飾配件構成全套女性朝服,是着裝人地位等級的主要象徵。
彩帨的來源
彩帨其本質特徵是佩巾的一種,不同於隱士的烏角巾,更形似現在的手絹,有專家認為其來源於先秦時期的巾,後來分為抹額或束髮的頭巾,以及繫於腰部的佩巾。可考證最早在《詩經》《禮記》等古籍中記載「帨」,《毛傳》記載「帨,佩巾也」,古代女子外出系在腰的左側拭巾。「帨帉」「帨巾」「帨縭」也表達佩巾含義,宋代蘇軾《沉香山子賦》 :「幸置此於幾席,養幽芳於帨帉,無一往之發烈,有無窮之氤氳。」其中「帨帉」為拭物的巾帕,「帨巾」為試手的巾帕,「帨縭」為女子出嫁時的裝飾。
古時便有「設帨」的禮儀,女子出生時便要在門口右側掛佩巾、男子出生在門左側掛弓箭。女子出嫁那天,母親為其佩戴帨,「帨」也成為女子的象徵。
雍正行樂圖
彩帨的演變
彩帨即手巾與裝飾雜物的結合。裝飾雜物來源於魏晉時期男子為方便騎馬使用的「蹀躞(dié xiè)七事」,自唐開元年間開始在婦女中流行,使用耳挖等清潔工具。遼代的陳國公主墓中發掘出公主胸前佩戴的玉制蓮花,下部垂掛着六條金鏈子分別是玉質的剪刀、耳勺、銼、刀等生活小物件。
明朝時期,「事兒」又稱為「墜領」。沈從文先生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明代配件有墜領或七事,用金玉雜作百物,上有山雲或花投,還保留了一點古代雜配的意思,但位置已有不同。佩戴胸前的叫做「墜領」,佩戴在裙腰的叫做「七事」。在明朝時期,此類汗巾隨處可見,是婦女的日常用品。「禁步」是用綵線穿過不同形狀的玉飾,隨走路發出響聲,響聲的節奏雜亂與否也是步態是否莊重的一種表現,而「七事」懸掛的是生活小物件,方便隨時取用。清代滿族為方便婦女使用,此形式的手巾得到大量的發展,八旗女子將手巾日常懸掛在衣扣處,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實用性。
清代彩帨圖案
清代初期彩帨並無圖案,是女子身份的象徵,按等級、場合有着不同的裝飾圖案,至乾隆時期,一般採用鳳穿牡丹圖案。彩帨的圖案使用在《大清會典》中有明確的記載,皇后、皇貴妃彩帨為綠色並綉五穀豐登紋,絲絛為明黃色;貴妃、妃綉雲芝瑞草紋,其餘部分與皇貴妃相同,絲絛為金黃色;嬪所用彩帨不繡花紋;皇子福晉用彩帨月白色,不繡花紋。皇子福晉、親王福晉、古倫公主一下至七品命婦的彩帨用月黃色,絲絛為金黃色;七品命婦以下則不允許佩戴彩帨。
清初彩帨
乾隆時期畫作
孝庄皇后朝服像
崇慶皇太后朝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