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個人神共憤的新聞:
深圳一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家長聯名,請求學校勸退一名男孩。原因是什麼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這名男孩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全班總共47名學生,就有45名學生被打過。
而且從被打的孩子的傷口來看,可以說是招招致命,不留餘地:
有的孩子頭上被圓珠筆硬生生插了一個洞,血流不止;
有的孩子眼睛被打到腫脹出血;
還有的後腦勺直接縫針……
看着孩子們還滲着血的傷口,媽隊感覺皮肉在顫抖。
無法想像,要有多大的仇恨,內心多麼的狠毒,才能下此毒辣之手?
而當被打的孩子家長向打人男孩父親討要說法的時,父親卻雲淡風輕地答道:「這都是孩子間的小磕小碰!」
可是,你見過誰家小打小鬧把全班的同學都打住院的?
身為人父不但不承擔責任,且認為孩子打人的事情無可厚非,實在可悲!
孩子打人這個行為如果不引起重視,我無法想像,孩子之後會做出什麼更出格的事情?
說起孩子打人事件,讓我想起閨蜜曾傾訴他兒子的事情:
「我最怕家裡來客人,尤其是來小朋友,兒子總會玩着玩着就跟別人打起來……
記得有一次,就在我轉身招呼客人的一剎那,他冷不丁就給隔壁的小妹妹來一記玄冥神掌!當著客人的面,我真是尷尬極了,連我自己都嫌棄他沒教養。
還有去遊樂場,別人都是去玩,他倒像是去練拳!」
看來,孩子愛打人並不是個例。
可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愛打人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好端端地,為什麼喜歡打人呢?
孩子愛打人,潛台詞竟是:「媽媽我害怕!」
包貝爾曾在節目中回憶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兒的經歷:
「遊樂園已經關門了,她還要繼續玩。阿姨想要抱她離開,沒想到她竟然打了阿姨的臉,我一秒之內也打了女兒一巴掌。」
包貝爾想通過這一巴掌告訴女兒打人是不對的。
雖然孩子打人不對,不過仔細想想,孩子是故意打人的嗎?
包貝爾女兒當時之所以打人,難道不是因為孩子天生愛玩,而正在她興頭上去打斷她,孩子的情緒肯定會變得無比焦急和不滿。
但奈何,她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能說的少之又少。
而肢體語言最方便也最容易表達,於是她才會下意識地抬手打人,以此表達不滿!
對於小孩子來說,由於表達能力不足,常常用肢體語言溝通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
想獲得媽媽的關注,抬手就「拍」一下媽媽的臉;
被小朋友搶玩具,不想給,於是把孩子「推」開;
希望通過一些暴力的行為引起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重視……
但是這些行為,何嘗不是因為孩子在傳達着某種「語言」呢?
孩子此時並不是想故意攻擊,而是沒有人教會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
因此,看到孩子「打人」,就對孩子往下定論,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啊!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每個孩子發火,看似無緣無故的背後,一定有着某種目的或訴求。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而是一味地指責,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甚至認為爸媽根本不愛自己!
於是就會變得更加歇斯底里,想用這種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
打人行為本身是錯的,但如果孩子的出發點沒有錯,也不能一味責怪孩子,不是嗎?
孩子打人行為,沒有引起家長重視
孩子打人,除了可能因為父母沒讀懂孩子身體發展的語言,還可能是因為有些家長過於寵溺孩子。
古人云:慣子如殺子,寵溺出逆子!
意思就是,太過於寵溺孩子,連孩子打人也不捨得管教,到頭來吃苦受罪的只能是孩子自己,甚至就連父母都要遭殃!
這樣說或許不能直觀的感受,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年僅6歲的男孩,行為舉止異常暴躁,動不動就打人:
拿菜刀、剪刀嚇唬小朋友,動不動就推搡、打小朋友;
拉滿彈弓,瞄準媽媽眼睛射,追着往她身上尿尿;
家住26樓,經常爬到窗台上「探險」……
剛開始我也很疑惑,為什麼一個年僅6歲的男孩,脾氣會如此之大?
但看完他媽媽管教孩子的方法後,我總算明白了:
孩子打人、扔東西,就任他發泄,直到他消停;
孩子爬上窗檯威脅大人,媽媽竟說,「快下來,我給你手機玩」;
孩子對媽媽發脾氣,媽媽甚至還會撓孩子痒痒,直到孩子笑着停下手裡打人動作;
孩子脾氣暴躁打人的背後,不正是因為他父母一次次放任與縱容嗎?
儘管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父母也從不制止。
正是父母這一點點的妥協和放縱,才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養成不分青紅皂白愛打人的習慣。
沒有哪個孩子是一下成為惡魔的,每個惡魔行為的背後,一定是父母一次次的縱容和寵溺!
這讓媽隊想起,小時候我深得大人們寵愛,從不捨得打罵我,尤其是我爺爺。
記得有次全家去景區,我非要一個娃娃,父母不肯買,我就撒潑打鬧,甚至還對他們動手。
爺爺看到我不開心,特別心疼地求情:「也不貴,怎麼就不能買一個了!我給娃買!」
原本爸媽對我的撒潑打人就無計可施,聽到爺爺出來「護短」,也只能妥協……
在全家這樣的「寵愛」下,我的性格變得特別暴躁,而且有點無法無天。
但你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是:孩子打人時,你不管教孩子,遲早有人替你管教!
這世上實在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
被別人踩到腳,立馬跟人打起來,最後自己頭破血流;
因為玩遊戲發生口角,不料對方也很暴躁,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掰斷了小區十多輛車的車標,最終全家負債賠償,甚至連小區都住不下去了……
所以呀,別再把愛孩子當成借口,一味嬌慣,對孩子百依百順,選擇性忽略了孩子的錯誤,只會導致孩子無法分辨是非,最終害人害己!
可回到最初,有幾個家長會希望自己的愛是毀了孩子,而不是成全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呢?
別讓你的行為,腐蝕了孩子的純良
美國親子專家羅娜•雷納說:孩子是大人的監視器,他們日夜看着你,從你的一舉一動中學習。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着孩子,哪怕你不教。
終有一天,當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后,也會不自覺地成為「父母的樣子」。
在《變形記》中,有個十分暴力叛逆的14歲男孩梁佳銘。造成佳銘如今暴力行為的原因是——遺傳式暴力!爺爺打父親,父親打兒子!
現在,兒子學會打父親!
童年的不斷打罵,造成現在佳銘「復刻」了爸爸的暴躁性格,爸爸哪句話不中聽,就會惹得他反過來將拳頭狠狠地砸在了父親身上……
8歲後就從未和父母好好坐下來聊過天,甚至父親晚上睡覺時都必須緊鎖房門,怕兒子衝進來對他動刀。
或許,你覺得這種例子未免過於極端,但是暴力行為的複製,往往是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
這讓我想起知乎有位網友分享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小時候,媽媽每次和爸爸吵架,媽媽都會立即爆炸亂扔家裡的東西。
沒想到,發脾氣亂砸東西這個壞習慣,卻遺傳到我身上了。
在成長路上,我也以同樣的方式去發泄情緒,最後卻撞得頭破血流。心裏明明知道這種行為不好,卻還是控制不住亂砸一通……」
之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我也見過太多的父母正給孩子做着錯的「示範」:
當你不問是非就對孩子以暴制暴、當你總是把「搶回來、打回去」掛在嘴邊、當你把拳頭對準自己的伴侶……
但你可曾想過?
正是這一次次暴力行為,慢慢腐蝕了孩子內心的純良,並教會了孩子用拳頭說話?
孩子打人時,該怎麼做?
在孩子有暴力行為時,粗暴的干預或是置之不理,都會給孩子的行為帶來不好的影響。
所以如何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不妨可以這樣做:
1、「非暴力溝通」法:
由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能將之間的矛盾迅速解凍的方法,同樣我們也可以用到育兒中:
第一步:及時、嚴肅制止孩子:
「你可以生氣,但是不能打人!」
「我不喜歡這樣,這樣不對,應該換一種方式!」
孩子每次犯錯,家長發現後一定要及時阻止,並明確地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建立孩子明確的是非觀。
第二步:接納孩子的情緒,傾聽原因:
「你先深呼吸20秒,仔細想你為什麼生氣,然後告訴媽媽,媽媽慢慢聽你說好嗎?」
「我知道你很難過,是因為媽媽不在你身邊,所以你一時很害怕才動手的對嗎?」
先傾聽孩子為什麼生氣,孩子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生氣的原因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梳理內心的情緒。
第三步: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
「下次你害怕的時候可以先跑開,然後喊我過來好嗎?」
通過這樣不斷地修正,孩子自然慢慢就懂得如何不再粗暴地使用拳頭,而是用語言來溝通了。
2、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有次嗯哼發脾氣,把玩具重重地丟在地上。
霍思燕有點惱火,但她沒有責罵,而是嚴肅地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對,萬一媽媽踩到了會很疼。」
說著就拿玩具在嗯哼腳上示範了一次「疼嗎?媽媽踩到也是這樣疼的。」
小小的一個動作,不吼不叫,立馬就讓嗯哼意識到自己做錯,也懂得了媽媽的感受。
在霍思燕帶領下嗯哼共情力很高,懂得關心他人感受、照顧他人。
比如主動幫助媽媽做家務。
帶貓咪產檢時,不忘帶一些糖果給醫生。
小小年紀就懂得女士優先。
孩子小時候會認為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只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才能慢慢提升孩子的共情力,在做出舉動的時候,考慮他人的感受。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孩子是否有正確的是非觀,全看父母是否有個堅定明確的態度。
不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混世小惡魔,就很考驗家長的教育功底,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