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電影快訊 1673℃

在中國書法文化發展演變過程中,隸書是一個很重要的書體,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隸書是從篆書過渡而來的,早期的隸書又稱為古隸,還帶有明顯的篆書特徵,比如筆畫絕對橫平豎直、粗細均等。現代一些隸書作者很喜歡模仿清代伊秉綬等古隸大家的作品,作為藝術形式,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書法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說,隸書的最高水平還是東漢以後的成熟漢隸,它的筆畫不是絕對橫平豎直和粗細不變的,相反,它在單字結構上很有講究、富有變化。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本篇我想從成熟漢隸的優秀代表碑帖——《乙瑛碑》入手,來說說隸書的結構問題。


【方圓居文化】---01

——《乙瑛碑》是成熟漢隸的優秀代表——

《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於漢桓帝永興元年、也就是公元153年立碑,全碑文字共18行、每行40字,共720字。該碑現存於曲阜孔廟,同《禮器碑》、《史晨碑》一道被稱為「孔廟三碑」,是書法文化中的瑰寶和精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

這塊碑書法水平很高,但碑文內容記載的卻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文字也比較瑣碎,反而裡邊多次使用了「扣頭、死罪」這樣的字樣,顯得沒有《九成宮醴泉銘》那麼高雅和有文化味,估計這塊碑的碑文撰文者一定也不是什麼文化大家。 該碑碑文大致記載了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假借前魯相乙瑛之言,向漢桓帝上書請命設立百石卒史一職,最後獲皇帝恩准之事。

乙瑛是原漢朝魯相,曾經向桓帝上書請求為孔廟設立執掌禮器廟祀之事的官吏,名叫百石卒史,也就是一個相當於倉庫保管員這樣的職位,不知道為什麼卻要皇帝御批。就這樣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卻要一個魯相來申請,而且一直到乙瑛死後才獲准。後來被任命擔任此職的官吏名叫孔和,所以,這塊碑也被稱為《孔和碑》。碑文詳細敘述了這個百石卒史的工作職責、工作流程等等,文字瑣碎無序,我讀了數遍之後也看的不甚明了。好在我們只是注重其書法成就,至於文字內容也就不去過多關注了。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乙瑛碑

《乙瑛碑》結體方整,骨肉停勻,法度嚴謹,用筆方圓兼備,平正中有秀逸之氣, 是漢隸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屬方整平正一路,歷代書家對此碑讚譽甚多。這塊碑非常適合初學隸書的朋友臨摹學習。當代已故著名隸書大師劉炳森先生的書法多取法於此碑,他的草隸更是從此碑的連貫用筆筆法一脈相承。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劉炳森隸書

九十年代末,我在山東泰安上學,學校離曲阜不遠,曾到孔廟看過這塊碑。當時碑面損壞比較嚴重,很多字跡已經模糊得看不清了,估計也是在那場文化浩劫中遭受了巨大破壞,萬幸的是還在九死一生中保存了下來,也算是書法文化的幸事了。

那麼,隸書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學習隸書在單字結體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方圓居文化】---02

——要注意「因字立形」,不能一味追求等高等大——

隸書從篆書過渡而來,發生隸變的最顯著特徵就是變篆書的「圓而長」為「扁且方」,變「縱向取勢」為「橫向取勢」。這是隸書的重要特徵,但也不是每一個字都要這樣,不可把隸書所有的字都寫成扁方形狀。

隸書的結構要隨着單字的高、矮、大、小、斜、正而自然取勢,不能一味追求等高等大,而將大字縮小寫,將小字放大寫。如果一個字的字型本身是縱向取勢、高且長的,那麼在寫字時也要寫成縱而高的,而不能人為寫得扁平;如果單字本身筆畫不多、結體較小,那麼在隸書的書寫中也沒有必要故意寫大;同樣,字的斜正和向背也要因字立勢,不可強求一致。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如上圖中的「乙、瑛、公、崇」四字,在書寫時「乙」字完全是橫向舒展,體型扁小;「瑛」字則基本是正方形;「公」字橫向取勢,飄逸舒展;「崇」字則縱向取勢,顯得比較高大。

再如下圖中的「疊」字,本來字的結構就是高且長的造型,所以,就直接照本來樣子自然的寫就行,如果刻意的把字型壓扁就顯得很局促,不好看了;「令」字因上面的「人」字自然開張,字型就是倒三角,也沒有必要將左右的舒展故意萎縮。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方圓居文化】---03

——要注意「偏旁獨立」,不能一味追求偏和旁——

隸書的偏旁不同於楷書,尤其是左右結構的字,往往寫得「重量」相等,重心居於字的中心。當然也不是全部都這樣,有時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如下圖的「祠、錢」二字,示字旁和金字旁都寫的同右邊的構件等重。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方圓居文化】---04

——要 注意「避讓呼應」,不能一味追求獨立——

這一條是同上一個原則對應的。其實在隸書的筆畫中,還是很講究避讓與穿插的,很多筆畫都寫得錯落有致,穿插有序,感覺比較巧妙。如下圖中的「聖」字,上方的「口」字讓給上方的「耳」部長橫,避讓得十分自然得體。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又如,下圖中的「卿」字,左邊部分向右傾斜,而右邊則向左呼應,顯得十分生動。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方圓居文化】---05

——要注意「筆斷意連」,不能沒有呼應——

《乙瑛碑》單字筆畫很多都有連貫用筆的痕迹,尤其是一些撇畫,收筆處往往有「回帶」的動作,筆畫末端就會出現回鋒引帶,而大多則筆斷意連、不留痕迹,但看起來卻很生動,不刻板。劉炳森先生在書寫隸書時很注意這個筆法,有時甚至故意在寫連續的橫畫時刻意做出筆畫之間的連貫和引帶,很有情趣。比如下圖中的「家、皆」二字,均有這樣的特徵。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方圓居文化】---06

——要注意「疏密對比」,不能沒有俯仰變化——

隸書結構十分講究疏密對比,有時筆畫也分粗細,對比明顯。偏旁部首也不是全部端端正正,而是高低錯落、俯仰起伏。如下圖中的「規」字,左邊的「夫」旁故意收斂,居於左上方,為右邊的「見」部留足空間,明顯呈俯仰之勢。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再如下圖的「爵」字,上部因為筆畫多,便寫得密集;下部筆畫少,便寫得疏朗些,總體卻感覺疏密有致,自然得體。

書法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隸變不僅是字型的變化,還包括結構上的升華 - 陸劇吧

總結:隸書的結構特點大致有上述五方面,但不同的碑帖會有所側重。初學隸書一定要認真讀帖,臨習時抓住不同碑帖的筆法特點和結構特徵,在具體創作時可以將不同碑帖的筆法結構融會貫通,揉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