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電視劇快訊 1592℃

有句名言叫「老兵永遠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但是,只要我們記住他們,他們就不會凋零,永遠也都不會了。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今天,歷史也許會給人們一個答案,800壯士最後的結局是這樣的: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包圍了「孤軍營」,拘禁了全體官兵,分別送往各地做苦工。其中70名壯士被抽調到南京孝陵衛做工,最早有8人成功逃脫,後在新四軍的幫助下回到安全區,參加了中國遠征軍,遠赴滇緬。1943年初,這70名壯士中又有28人勝利出逃,部分人在茅山參加了當地的新四軍游擊隊。

另有100多名壯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日本人不把他們當人看,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從事着超極限的體力勞動,一旦生大病,就會被日本人活埋。1942年底,在得知附近有新四軍活動的消息後,秘密籌劃逃跑。他們趁日軍不備,打死看守,搶奪了一挺輕機槍和一支步槍集體越獄。參與者有30多人,勝利出逃者29人,要求歸隊,繼續抗日,但遭拒絕,之後大多數人返回家鄉。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獲得自由,其後,他們返回上海,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這中間還包括36名赴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壯士,他們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於1946年3月回到上海。隨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住在了吳淞路466號一幢小三層樓房裡,工作生活都沒有着落。有資料顯示,國軍當時動員他們歸隊,「承諾哪怕是普通小兵,都給安排排長職務,但這些士兵沒有一個答應如此的『優待政策』」[i]。

後來,在謝晉元團長遺孀凌維誠的關心下,回到上海的800壯士買過「孤軍牌」毛巾、香皂等,還曾想開闢一條公交線路,但都沒有成功,大多數人在碼頭從事搬運工作,以勞力維持生活。一些有個人特長的,經凌維誠推薦,找到了較為穩定和體面的工作,如會開車的被推薦到了一些單位做了司機。此後,壯士們在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默默不語,一些人甚至隱姓埋名,今天,我們就向大家講述他們中的3位所經歷的故事片段。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2009年,800壯士中一下子就去世了兩位,他們的名字叫郭興發、周大發。他們都很少提及800壯士故事,周大發雖然有記日記的習慣,但提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也很少,他們的經歷被報道得也很少。

郭興發原籍河南商丘,出身貧苦的農民家庭。1937年奉命守衛四行倉庫時,他才21歲,是524團一營一排一班的機槍手。戰鬥打響後,他和戰友們一起,堅守四行倉整整四天四夜。撤退至英國租界,在孤軍營被囚3年多時間,於1941年,被日軍押送杭州做苦役。在那裡,他和幾個戰友一起偷偷觀察線路,制定逃跑計劃,並在幾個月後成功出逃,靠沿途群眾接濟的食物,徒步回到上海。這時,他已與戰友失去了聯繫,無隊可歸,隨後成了吳淞肉類加工廠的普通工人直至退休。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2009年4月22日,93歲的郭興發突感不適,被家人送至吳淞中心醫院。在生命最後的3天,他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什麼也沒有對家人說。他走後,家人在家中設置了靈堂,很「安靜」地送走了他。這位老英雄在徒步回到上海後,怎樣走過了自己的一生,人們已經弄不清楚了,我們在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回憶母親凌維誠的文章里講到過一段有關老人的文字。

三年困難時期,郭興發的家裡揭不開鍋,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凌維誠,想要得到了她的一些接濟與幫助。「我帶著兒子到夫人(凌維誠)家,夫人弄了一小袋米讓我們帶回去,以後每月領生活費時,夫人都準備好一小袋米給我們,這在當時可是錢都買不到的寶貝啊。夫人真好!」這是英雄在困難歲月里對於一小袋米的感激,它的背後是從戰爭中走來的戰友的珠璣般的情誼,謝繼民說:「這救命的米實際上是母親用台灣的阿姨姨夫寄來的外匯券購買的。」謝繼民沒有說他家當時的景況,但一定是好不到哪裡去,母親凌維誠一人帶着他和姐姐、哥哥4個孩子,沒有過多特殊的照顧,也曾為孩子們吃穿和上學的事情發愁不止。這就是我們的英雄,他們在困難中相互牽掛、惦念,相互幫扶着一起走過了艱難的歲月,真誠無私。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周大發, 1914年7月生,祖籍湖北監利汪橋鎮,1946年進入南京鼓樓醫院從事勤雜工作,直至退休。周大發雖有記日記的良好習慣,涉及到自己的英雄事迹,他總是簡略,甚至簡略成了一段話:「抗日,我參加保安師,到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隊)撤退,(我所在的團)死守四行倉庫,由英美法三(方)調解,當時南京政府下令撤出四行倉庫,(我)被英軍拘留上海膠州路。1937年-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由英軍把我們四行倉庫人員交給日軍,(我們被)押送南京老虎橋關押。1944年10月12日,我被日軍釋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當時)日本還沒有投降。日本投降後,我到鼓樓醫院工作,1975年退休。」

在這段記述里,英雄分明是有意躲避着戰火硝煙,就像他在後來的生活里隱姓埋名。周大發原名周列東,1914年6月27日出生,湖北監利汪家橋人,家裡祖輩是篾匠……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大發所在的「保安師」補充到國民黨駐上海的八十八師。在到八十八師之後,他改用了「周大發」的名字。檔案顯示,1937年「八一三」事件爆發,當時八十八師堅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與日軍浴血奮戰4晝夜,後奉命撤退至英租界,就在上海膠州路一帶,但不幸又被英國的軍隊拘押起來……[ii]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2009年,也就是老人去世的這一年,人們才發現老人是800壯士中的一名班長以及老人「退伍證」,其後,老人「隱居」的生活被還原了:1943年11月12日,老人被日本人釋放,在位於南京大方巷口的一個日本合作社裡干苦工。其間,周大發認識了妻子張有名,並與其結婚。1945年5月,從合作社出來的周大發,來到中央門附近安家,種菜營生。後來,經人介紹,老人才來到了鼓樓醫院。

老人生有一女,叫周潔,在上海工作,1990年時,老人曾經來到上海,到了自己曾經戰鬥過的四行倉庫,感慨地說:「那個時候,我們在這裡和日本人打仗,打得很厲害,拚命啊!」老人去世後,有記者發現老人保存在日記里的一封剪報,是80年代的報紙,題為《上海名人墓園小記》。老人在報道的旁邊寫了一段話:「率先進入墓區的是抗日名將謝晉元,這位名將原葬膠州路墓地。」記者感慨道:「不管歲月過去多少,他們(800壯士)的心總是在一起的!」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還有一位叫楊養正,原名楊得餘,生於1914年,祖籍湖北隨州,1933年入伍,淞滬會戰前任88師524團一營一連一排排長。據說,他是800壯士最後一人。由四行倉庫撤退到租界時,他拿着機槍和日本人的坦克對着干,結果被炸傷左眼。經歷了「孤軍營」的生活後,他被日本人押至安徽溪口背煤,與戰友們一起策划出逃,還奪了日本人的槍。[iii]

楊養正在勝利出逃後,無意中看到一幅對聯:存天地浩氣,法古今完人。這讓他想到文天祥的《正氣歌》,他想,他之所以能活下來,就是因為在他和他的戰友身上有這股正氣,隨後,他又參加了戰鬥,並在戰鬥中遇到了美好的愛情。對方是比他小12歲,文靜、漂亮,叫趙孝芳,他們相約不趕走鬼子不結婚。因此,他們是在1945年8月16日結的婚——日本投降的第二天。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婚後,楊養正一直過着平凡人的生活,在孩子們的眼裡,他只是「獨眼的叔叔」,很愛唱抗戰的歌曲。他的事迹是本世紀初才被記者發現的,但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每個中國人都會做的事。讓人動容的是,2010年12月7日,這位老人去世後,他的靈堂里播放的不是哀樂,而是《大刀進行曲》,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當時,網友為楊老撰寫了這樣一幅輓聯:壯士未老,乾坤須挽,廉頗難銷憂國淚;忠勇不死,歇馬待戰,豈教神州嘆陸沉。面對全國各地前來悼念英雄的志願者,他的老伴趙孝芳說:說好了一起走的,但現在他先走了。他走了,只有一隻眼睛,到了那邊沒有我,一個人咋辦?分明地,當年的那個女孩子,能和英雄相約守候一生,深愛的就是英雄身上的這股正氣,而800英雄能走到一起,成為英雄集體,用生命守護民族尊嚴,憑的也是這股正氣。懷念因此在平凡和樸素中變得崇高和偉大。對此,我們想說的是:英雄不死,只有人們記住他,他才能活着,永遠地活着!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 陸劇吧


[i] 《母親凌維誠:從上海小姐到謝晉元夫人》,謝繼民口述,張晶晶採訪整理,上海檔案信息網。

[ii]《八百壯士周大發檔案:隱姓埋名一輩子坎坷》,2009年4月5日,燕趙晚報;

[iii] 《最後的「八百壯士」楊養正》,2010年3月3日,法制周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由東遊龍攝,向原作表示感謝!)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