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原因之一:小天體撞擊
代表作:《天地大衝撞》《絕世天劫》
1998年,這兩部以小天體撞擊地球為題材的災難片相繼上映,引起了人們對發生這類撞擊事件,並由此誘發大範圍海嘯和灰塵蔽日全球冰封的擔憂。有一種猜想認為,恐龍滅絕就可以歸因於小行星或彗星一類的地外天體的撞擊。而發生在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也讓全人類意識到小天體撞擊行星的威脅確實存在。模擬實驗表明,如果有直徑達到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掀起的塵埃就會造成全球範圍內的嚴冬和農作物歉收,從而導致人類文明的崩潰。幸運的是,以目前的天文學觀測結果來看,地球暫時還不會受到如此巨大的小天體的威脅。
毀滅原因之二:全球氣候變化
代表作:《後天》《雪國列車》《星際穿越》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甚至改變了一些區域的氣候。全球變暖導致的兩極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無疑會導致這些城市被毀滅,進而對人類社會的穩定構成衝擊。《後天》則描述了溫室效應的另一種後果,那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造成了季節紊亂,突如其來的強寒流讓繁華的城市被瞬間冰封。而《雪國列車》的故事背景,是人類試圖緩解溫室效應的一次不成功的嘗試。這場出於好意的災難也說明,全球氣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自以為是的改變很可能會引發「蝴蝶效應」。
毀滅原因之三:生化試驗失控
代表作:《我是傳奇》《十二猴子》
殭屍題材的電影為數不少,而科幻元素為這一古老的恐怖題材賦予了新的內涵。這一類影片暢想某種神秘的疾病或者失控的生化試驗,會直接將大部分人類變成行屍走肉;而倖存的正常人,則要在這個現代文明崩潰的世界上艱難求生。通過這一類影片,我們可以感受到人類現代文明的脆弱。失去電力、自來水、燃氣、電信和網絡等支撐現代社會的服務,很多適應力不強的人會迅速悲慘地死去;而失去維護的現代城市,現代文明的痕迹會迅速消失,從而變得越來越危機四伏。
毀滅原因之四:全球核大戰
代表作:《恐懼的總和》
《恐懼的總和》幾乎不能算是科幻片,它的背景和片中出現的科技,幾乎都是現實存在的。但它卻做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思想實驗:美國和蘇聯(俄羅斯)等核大國的核對峙,幾乎隨時可能暴發,演變成全球範圍內的核大戰。在這部影片里,一個新納粹組織的恐怖分子,就通過在美國巴爾的摩引爆一枚走私自以色列的原子彈,幾乎引起美俄兩國的全面核戰爭。事實上,在美蘇爭霸的高峰時期,這兩個核大國儲備了可以將地球人類毀滅數次的核武器。而且,自蘇聯掌握洲際導彈直到現在俄羅斯接管了這些「核遺產」的幾十年里,發生過數起可能觸發核大戰的意外事件,只是因為操作人員足夠謹慎及時核實,才沒有釀成大禍。
毀滅原因之五:人工智能失控
代表作:《終結者》系列、《機械公敵》
如今,超級電腦在國際象棋比賽和電視問答節目中戰勝人類的頂尖選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在此之前數十年,一些人就為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技術感到擔憂,認為失控的人工智能也許有一天會「叛變」,並毀滅人類統治地球。《終結者》系列電影就表達了這種擔憂:不知疲倦而且帶有武器的智能機械人形成了另一種「文明」,將創造它們的地球人類屠戮殆盡。相比於人類,智能機械人等人工智能的最大優點,在於不知疲倦和痛苦,而這在有些時候,也會成為它們帶給人類的「終極恐懼」。如今,不少頂尖科學家都在呼籲限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直到人類能找到更好的控制它們的手段。
毀滅原因之六:地外文明入侵
代表作:《獨立日》《冰凍星球》《世界大戰》
在整個科幻電影史上,認為外星智慧生命(甚至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生命)會以遠超出人類的科技實力進攻地球的作品,可謂汗牛充棟。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代表作品《三體》,其實也屬於這一類題材。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無法確定地外文明的善與惡,而一些科幻小說還提出了第三種觀點,那就是地外文明的舉動無所謂善惡,在人類看來的惡只是文化衝突的結果。
真正的未來究竟會怎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創客雜誌,就讓創意做主宰!
請您關注微信號:創客雜誌(chuang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