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明星新聞 1334℃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近日,河北一影城發佈一篇文章稱,轉發朋友圈,可攜同家中老人一同免費看電影。

文中對老人進行了特別標註:1970年-1985年出生。也就是說,37歲的人,已經被認定為老人。

在後來的回應中,影城工作人員稱處在此年齡階段的多是為人父母,劃分為「老人」有誇張成分。雖有戲謔之意,但背後的心理很有意思,值得深究。

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也寫過一本書叫《童年的消逝》。他說,「沒有足夠發達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但我想這樣表達更准:「沒有足夠發達的天真,童年就會消失。」

在中國,童年是否在消逝且不論,但青年好像正在消逝。不時地有一些半真半假的語言瀰漫開來。比如,「1980年出生的老年人」「34老來得子」「她愛上了我這個29歲中年大叔」……

放在「90後」這個標籤上,喊「中年危機」的越來越多。而他們中,最大的也才32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青年是指14-35周歲的人,在生理年齡上,90後的廣大小鮮肉同志們好像還不能混入中年人的革命隊伍。可是為什麼沒有底氣說自己是青年了?

語言是一種心理現象;心理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一種政治、經濟現象;政治、經濟又是一種語言、心理、社會現象……這是一個複雜的邏輯鏈條。在本篇文章,我想從宏觀的社會-心理機制描繪一幅青年的心態圖,一幅社會心理學的肖像。

行動力

我對青年的心理研究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從人的心理特點來說,童年時期自我尚在形成之中,社會化不明顯;而人過中年之後,雖然社會化程度已經很深,但其自我已經相對固化了,心理結構跟既定的社會結構同構化程度很高,但對動搖到這個社會結構的變化並不敏感。

青年不一樣。他們的自我處在已經形成但並沒有固化的時刻,因此社會的風吹草動總能掠過他們的心理結構並留下印痕,而他們恰恰喜歡以他們所認為的時尚的方式喊出來。因此,青年如果有變化的話,一定說明社會已經變了。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年輕人正在悄悄改變社會(《少年派2》劇照)

我在線上線下所接觸的青年,從「六線城市」的縣城,一直到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都有。他們或是在街頭行走,或是在大學校園裡出沒,或是在寫字樓和政府機關里有自己的一個社會位置,或是在縣城的網吧里打遊戲,或者乾脆就是網絡直播室里某位網紅的粉絲。我越來越發現他們中很多人缺一種東西,一種叫「行動力」的東西。

我想解釋一下什麼叫「行動力」。這裡不採用那些雖然裝得很學術但說了等於沒說的定義。

按照我曾經闡述過的關於人的存在的一個公式——人的存在=頭腦+心理+人格+身體,行動力就是在頭腦、心理有認知、體驗之後,人格上對自己要做什麼有擔當,驅動身體去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種力量感,並讓自己和他人、世界產生密切、具體的聯繫,從而,改變、提升自己和世界。它有點類似於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但當然,沒達到「知行合一」的高深境界。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我們所經歷的痛苦與焦慮,終會讓我們成長(《生活大爆炸》劇照)

如果一個人有行動力,他必然能夠感覺到自己是有活力的,面對這個世界,即使沒有把控感,也有力量感。這樣的人不可能處在一個壓抑自我的狀態,也不會特別自我,因為,在「自我-世界」這個結構中,他的自我既沒有被世界所壓抑,也不會為了在心理上生存,而刻意讓自我顯得比世界高大。

如果他是一個青年,則會充滿激情,充滿夢想,充滿自信,不可能說自己有「中年危機」——所謂的中年,離他的存在狀態,還非常的遙遠。

不僅僅是有行動力的青年會確認自己很年輕。即使一個人已經年過40,如果煥發出行動力,以及如何能夠體驗到生命的激情,而不只是體驗到社會上玩的那一套,也不會覺得自己老,不會有「中年人」的心態。和生命體驗一樣,行動力代表了一種存在狀態。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心態不老,永遠年輕(《歡迎光臨》劇照)

一個沒有行動力的人,可能在頭腦上是有認知的,心理上也是有體驗的,可是人格擔當不起把認知、體驗轉化為行動。他只是頭腦、心理上和世界產生聯繫,但並不願意用行動和世界聯接。

就像我在縣城的網吧,以及網絡直播室所看到的無數宅男一樣,他們只是用頭腦、心理去認知、體驗眼前的世界,而這樣的一個世界,都是通過媒介和技術建構起來的。一個沒有行動力的人,傾向於逃避現實並活在另一個虛擬的世界中。

而不真實,就沒有力量。

從抽象回到具體

在研究中,我發現了一個讓我吃驚的特點。

我們喜歡說青年如何如何,90後、00後如何如何,文青、理工男、富二代如何如何。這種整體性思維或標籤化思維預設了這些人都是同質化的群體。之所以這樣,是為了節約認知資源,我們暗中已經承認了這些群體並沒那麼高的同質化。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不會有人舉出一個反例來打臉。

但現在,再用看上去有同質化思維嫌疑的話語去說青年如何如何,已經很可疑了。它只剩下了一個理由,就是沒辦法,我們認知這個世界,不得不採用這種「普遍主義思維」,因為一旦採用「特殊主義思維」,你只能說單個人或一個小群體。

我的觀察和調查告訴我,現在青年的異質化程度已非常之高。所謂的「富二代」和「窮二代」豈止是不同的物種,而且是不同的心理物種。同樣,在政府機關里上班的,和在寫字樓、工廠里上班的青年,很難找到多少共同語言。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青年的異質化程度非常之高(《二十不惑2》劇照)

而玩遊戲的青年,創業的青年,「正能量」的青年,和抱怨的青年,玩文藝的青年,玩理工的青年,在很多方面都難以相互理解。「青年」這個整體的圖畫,事實上是由無數異質的碎片機械地拼湊而成。

不說跟21世紀前,就是跟前幾年比,青年之間在社會和心理層面已經有很大的區別了。幾年時間,「青年」其實就換了一撥人,而新的一撥人,已經跟過去的無數撥人不一樣。

在追問為什麼這樣時,我意識到,這是由「抽象化」的社會機制和技術機製造成的。

按照社會學家吉登斯、韋伯等人的說法,抽象化是現代社會區別於傳統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傳統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線下直接的聯繫,我們對其他人,對世界的感知、把握是具體的。

當然,這是因為它簡單,社會結構不是通過複雜的技術網絡編織的,而是通過人、群體的互動建構的。

但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人與人,與世界的聯繫,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技術網絡來實現的,比如通過微信,通過QQ,通過直播,通過其他的媒介。這種線上的互動,就抽象化了。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現代人與外界聯繫,很大程度上通過互聯網來實現

同時,我們也更多地是通過技術媒介去認知世界,「虛擬」的那個世界,也取代了現實的世界。就像一個收銀員在接過顧客遞過來的一沓錢時其實數一下就知道是幾百塊錢,但她還是要選擇相信並依賴於印鈔機

關於抽象化,精神分析大師弗洛姆在《健全的社會》里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在20世紀50年代,《時代周刊》登過一條新聞,標題是:「理學士+哲學博士=40000美元」。下面的一些統計數據表明,一個已經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工科生在他的一生中可以掙到比一個只有科學學士學位的人多40000美元的收入。

弗洛姆發表評論說,「用一個方程式把學位與美元聯繫起來的這樣一種表達事實的方式,正是一種抽象化和數量化的思維的表現,在這種思維方式中,我們是通過人格市場上一定數量的交換價值的形式獲得知識的。」我要補充的是,大家也是通過這樣去認識、評價一個人的,至於這個人是什麼,無關緊要,他只是抽象成一個符號——最多是一個形象。

現在很多青年其實就活在一個抽象的世界。他們一刻不停地刷朋友圈,打遊戲,看直播,看網絡上的很多新聞,跟別人打交道,認知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藉助於技術媒介來完成,技術媒體因此取代了他們的行動。

他們和世界打交道,更多的是用頭腦、心理,用人格去驅動身體這一塊似乎缺失了,如果要在線下去互動,反而難以適應。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同時,技術媒介所建構的那個世界,似乎也取代了現實。他們更多不是通過行動去認知現實,恰恰也是通過媒介所建構出來的那個事實去認知世界的。他們在網上頻頻對很多事件發表評論,可是大家所把握到的現實也很抽象。

這就很有意思了,先躲在一個抽象化的世界裏,去逃避讓自己感到壓抑的現實,再接着,去對技術媒介所建構出來的那個現實發言,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去「行動」,建立和世界的聯繫。

於是我看到了這一點:他們自我壓抑,又非常自我。以「自我-世界」這個結構來考察,自我包括了頭腦、心理、人格、身體。在一個抽象化的世界中,只是用頭腦、心理去跟別人,跟世界打交道,明顯是一種自我壓抑。

而如果「世界」過於強大,自我感到弱小,也會感受到壓抑。但這是很讓人難受的,所以,他們又特別自我,在「自我-世界」結構中,希望讓「自我」看上去能壓過「世界」,獲得力量感、價值感。

這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機制和事實就是這樣。

所以,我認為,儘管抽象化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鑽到一個抽象的世界裏,青年不會真有力量感。而只有找到真正的力量感,未來才在手中。行動力,正是再造青年和世界的需要。

從世俗找回天真

抽象化本身已經承認了青年面對很多東西,有一種無法改變的感覺,青春的激情之類,總會受到打擊。所以心態上會老化。但面對這一切,除了逃到抽象化的世界裏外,他們也會加速世俗化。

這是青年的「中年危機」的一大根源。

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感覺:現在青年的聰明程度,遠非他們的「前輩」可比。說我們這些70後被他們甩出幾條街,這並不誇張,也不是拍他們的馬屁。它是事實。我的小範圍調查顯示,一個70後在25歲,一個80後在20歲才可能知道的事情,一個90後在15歲就已經清楚。至於00後,更是不得了。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年輕人深諳與社會現實的相處之道(《二十不惑》劇照)

但這種聰明也有過早成熟的意思。而過早成熟,意味着社會化、世俗化程度提前、加深。這樣的青年,從小就在耳濡目染或家長、學校的有意教育中諳熟社會遊戲規則,自然也會很早就遠離天真,顯出一副老氣橫秋的表情。

同時,過早的世俗化,意味着他們會提前承擔其社會職能,比如像房子車子前途之類的壓力,會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另外,現在社會的利益競爭、心理競爭遠比過去殘酷,他們被拋入到了這場遊戲中,不可能再按青年的那一套進行思考,至少大學畢業後好像已經不能了。因此很多90後有「中年危機」,顯然不是矯情,它具有真實的一面。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畢業後的生活方式翻天覆地(《何者》劇照)

以我的觀察,人的「老化」除了生活的摧殘、心理的折磨,還有世俗化這個殺手。

有人曾經問過我,如何不顯老?我的回答是:如果生活不困苦,如果身體沒有被工作所摧殘,那麼,秘訣就是對世界保持天真,以及在混社會的意義上世俗化程度低。

一個滿腦子都是算計的人,一個精緻利己主義者,一個庸俗功利的人,在混社會的意義世俗化程度很高,他們已經沒有天真可言,已經沒有夢想可言(只有目標),所有這些都會寫在臉上,在神態、表情、氣質上顯現出來。也會寫在心裏,通過心態顯現出來。

世俗化本身不會導致行動力的癱瘓,但卻會導致青年的加快消逝。換句話說,世俗化完全是為了在世俗的意義上取得成功,而不是體驗到青年特有的生命激情、人生意義,以及青春的寶貴。失去青年特有的氣質似乎正是獲取世俗成功的代價。這是一個其實很巨大的成本,還沒年輕多久就老了。

醒醒吧90後,你的中年危機來了 - 陸劇吧

但青年就喜歡躲在網吧里,出現在直播室里,在各種場合里老氣橫秋,自我壓抑嗎?他們真不喜歡煥發出青年特有的行動力嗎?我作了兩次抽樣調查,在100個參與者中,只有5個人表示不想行動,其他的95個人,也就是95%的人,都渴望着去行動。

即使「罵」一個逃避現實的青年,他也不會生氣,通過行動體現出自己的力量感,去提升自我和改變世界,是他們的渴望。只是,他們似乎感覺到現實過於強大,有些許茫然,對行動的結果沒有預期而已,出於心理保護,因此保持現在這種狀態似乎是比較舒服的。

但在青年中,也有很多行動者。他們通過自己具體行動,再造自己,聯接他人與世界,已經提供了個體層面的激勵。我們需要召喚的是社會激勵而已。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於視覺中國,部分來源於網絡


作者 | 石老師

編輯 | 蘇米

排版 | 八斤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