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明星新聞 1951℃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教育孩子卻是父母的修行。

只有趁早讓孩子學會獨立飛翔,才是父母真正「為之計深遠」的大愛。

作者 | 夏天

一口氣看完了《消失的孩子》前8集。

看着袁午由一個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變成一個賭博、啃老、藏屍的中年廢物;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看着他從父母的驕傲淪為父母的負擔;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看着他從「別人家的孩子」變成別人眼裡的「怪物」,我的內心感慨萬千。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都說,教育是因果,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每個孩子的命運,都能在家庭教育里看見端倪。

而袁午的悲劇,再次向我們揭示了4個殘酷的教育真相。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孩子的成績

不是父母炫耀的資本

這部劇的原著里有這樣一段話,說得特別貼切:

「如果只用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袁午的學生生涯完全可以用璀璨來形容。


不止如此,這陣耀眼的光芒一直波及袁午的工作和婚姻,直到母親去世,瞬間熄滅。」

學生時代的袁午,一直都活在「學霸」的光環里。

身邊人的誇讚和羨慕,父母的得意和寵愛,名校帶給他的優勢,讓他的前半生過得輕鬆、順遂。

可是,走出校園,走進以能力分天下的社會後,只會考高分的袁午被同事邊緣化,被領導打擊。

被「眾星捧月」慣了的他,受不了工作以及生活帶給他的挫敗感。

母親意外去世後,他也失去了最強大的倚仗。

於是整個人就像失了魂似的,頹廢不堪,甚至染上了賭博的惡習,患上了「神經官能症」,成了一個只會「啃老」的廢物。

《教育可以更美好》中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是學霸,今後就一定會大有所為。


更不要覺得自己的孩子成績只是一個『中等生』就盲目下結論,說這孩子今後沒出息,只能擦皮鞋。」

事實確實如此。

雷海為中專畢業,做過電工,干過服務員、禮品銷售員、外賣員,卻打敗北大碩士,成為第三屆《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深圳女孩古慧晶,考不上高中,直接去讀職校,卻拿下了全省汽修大賽冠軍,並收到了中央廣播電視台的邀請去參加《非常6+1》。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他們不是我們口中的學霸,更沒有名校光環,但他們憑藉自己的特長、熱愛和努力,同樣為自己搏出了一片錦繡天地。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有一份清醒的認知:

成績,從來不是父母炫耀的資本,更不是評判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標準。

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其他能力的培養,也許會讓孩子耀眼一陣子,但並不能讓孩子耀眼一輩子。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若孩子沒有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

劇中有一個特別諷刺的片段。

袁午的媽媽囑咐剛上大學的袁午說:

「原來不讓你交朋友,是怕耽誤你學習。


到了大學以後,還是要廣泛的交朋友。」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媽媽根據袁午的描述以及自己的第一印象,幫助袁午分析室友的性格特徵,告誡袁午應該親近誰、疏遠誰、和誰應該聊什麼話題,和誰絕不能觸及哪種底線,甚至教袁午該如何討好老師,如何回答上司的問題,如何和相親對象聊天。

殘酷的是:

不管媽媽如何幫袁午綵排一切,都無法改變袁午「社恐」的事實。

尤其是媽媽因車禍意外去世之後,袁午的「社恐」更是暴露得淋漓盡致。

他膽小、懦弱,獨來獨往,不敢跟人打交道,和人說一句話需要自己演練一整天。

他不知道如何融入到同學、同事中去,不知道該如何與上司相處,更不會解決生活以及工作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他頂着「學霸」、「名校」的光環,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生存能力卻都一塌糊塗。

同事嘲笑他:

「老大看走眼了。


那麼好的學校,卻什麼都不會,連跟人說話都有障礙,估計這腦子,得過什麼病。」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記得一位朋友也曾特別後悔地對我說:

「以前,我讓孩子學舞蹈、學繪畫、學輪滑,卻沒有教她怎麼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友好地相處,導致她現在總是無意識地冒犯別人,屢屢與人發生衝突,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以前,我只關注孩子成績好不好,卻沒有教過她感恩和尊重,責任和擔當,導致她現在總是對父母大喊大叫,予取予求。


以前,我只關注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能不能找個好工作,卻從未教過她如何讓自己內心強大,導致她現在遇到難題就逃避,碰到挫折就叫苦連天,全無應對之力。」

所以你看,沒有教會孩子與人相處、與自己相處、與世界相處的能力,一切教育都會變成一場徒勞。

小王子》里曾講過這麼一段話:

「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於『關係』。


一個人處理各種關係,與他人相處的社交能力,直接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於各種各樣的關係中。

學會適應社會,處理關係,才是我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孩子「啃老」

其實是對父母溺愛的反噬

曾經看過這麼一則新聞:

一位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

可是,孩子大學畢業後不停地抱怨工作太苦太累,幾乎每份工作都是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

兩年了,孩子心安理得地啃老在家。

面對媽媽的埋怨和指責,孩子理直氣壯地說:

「如果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嬌慣我,溺愛我?」

一句話,讓媽媽啞口無言,也讓無數父母幡然醒悟:

原來,孩子「啃老」,是對父母溺愛的反噬。

劇中,一直依賴父母,甚至為了父親的退休金,想盡辦法藏屍的袁午,也正是父母溺愛種下的果。

母親的大包大攬,讓袁午從小就養成了依賴的習慣。

母親的突然去世,讓袁午的人生一下子進入了至暗時刻。

他迷茫無措,頹廢不堪,用賭博逃避現實,欺騙自己,欺騙父親。

父親傾其所有為他還上賭債,陪着他背井離鄉,用微薄的退休金支持他重新開始。

他把父親當成自己的救命稻草,把父親的退休金當成自己生存下去的保障。

父母的包辦、溺愛和嬌慣,剝奪了他獨立成長的機會,也摧毀了他的責任感和獨自面對風雨的勇氣。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作家凱蒂柯曾在書中提起自己的育兒目標:

「在我心裏,育兒的終極目標是我的孩子能夠長大,然後可以給自己準備早餐,而我可以任性地躺在床上打呼嚕。」

想要養出一個孝順、獨立、有擔當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狠心和放手。

湖北荊門,一個小男孩想要買玩具,媽媽沒有立刻買給他,而是讓他自己攢錢買。

小男孩撿了很久的廢品後,體驗到了金錢的來之不易,也體驗到了父母的辛苦,主動把自己的目標從玩具變成了給媽媽買金鐲子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河北唐山,一個10歲男孩暑假裏幫父母攤雞蛋灌餅

記者問他辛苦不辛苦時,他告訴記者:父母更辛苦。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山東齊河,19歲男孩暑假送外賣60天,為自己掙下17350元交學費。

媽媽激動地說:「沒想到他能堅持下來。」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作家小霍丁·卡特曾說過:

「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一個是翅膀。」

包攬孩子的一切,相當於剪斷了孩子獨立的翅膀。

只有藏起一半的愛,讓孩子勇敢地去嘗試,去吃點苦,孩子才能長大,才能學會體諒父母,學會自己解難題,擔風雨,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

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看過這麼一句話:

「習慣是一種可怕的東西,它會讓你忘了最初的自己。」

孩子習慣了被父母安排的人生,就會忘了自己想過的人生。

從小到大,袁午一直都在按照媽媽的意願活着。

媽媽不讓他交朋友,他就只顧學習,沒有一個朋友。

媽媽幫他挑選大學的學校和專業,幫他梳理同學和老師的關係,幫他挑選相親對象,幫他綵排相親時的情境和對話,幫他準備結婚戒指......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他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媽媽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

結果呢,媽媽一出事,他就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失去了自我,像行屍走肉一樣活着。

記得北京中親聯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王占郡曾在演講中提到:

「孩子聽話,是教育失敗的標誌。


乖孩子最容易犯三個錯,退縮、自殺和犯罪。


乖孩子還有一個三無的可能:無興趣、無特長、無追求。


這樣的孩子,他最好的歸宿,就是憋屈而平庸地度過他的一輩子。」

把孩子養得太聽話,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父母替孩子做得每一個決定,幫助孩子屏蔽的每一個困難,都會變成孩子人生路上的隱形炸彈,在未來的某一天把孩子炸得措手不及。

凱文凱利在《失控》中說:

「讓生命自由地去他想去的地方,它有自己的力量,會自己去適應。」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從來不是為孩子規劃好一生,而是幫助孩子鍛鍊出一個強悍的自我。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功地離開父母,獨自翱翔。

《消失的孩子》袁午的悲劇里,藏着父母都必須知道的4個教育真相 - 陸劇吧

教育界一直流傳着一個蝴蝶啟示

蝴蝶的成長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奮力掙脫「繭」的束縛,最終才能破繭成蝶。

在它奮力掙脫束縛的整個過程,「不忍」目睹其痛苦的「善意的幫助」,會令它永遠失去飛的希望。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如此。

父母以愛為名的包辦、控制和溺愛,很有可能會折斷了孩子獨立的翅膀,毀掉了孩子本可以大放異彩的人生。

老一輩人常說:

人這一輩子,該吃的苦,誰都替不了。

該走的彎路,該撞的南牆,一個也少不了。

該受的難,終究要自己扛。

無數個「袁午」的悲劇警示着我們:

最危險的教育就是,無微不至的爸媽,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娃。

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自己的人生,狠心讓孩子嘗盡該嘗的苦,熬過種種艱難,孩子才能有底氣活出自己,有實力在這個世界站穩腳跟。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