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明星新聞 1773℃

△ 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AfterRain No.165

徐崢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曾闡述他選擇一部電影的標準。

首先,他並不關心熱點,而是挑選自己熟悉的概念和題材,在自己能力圈內行事。

其次,從自身去發現問題,把對生命的困惑迷茫,作為題材去挖掘。

最後,通過填表調查的方式,來發現觀眾的喜好,尤其是喜劇和合家歡電影。

從《囧媽》看來,徐崢的確都做到了。

他為了商業考慮,延續「囧」系列,拍一部合家歡喜劇影片,做自己駕輕就熟的事.

他懂得當代電影受眾的喜好,遠赴俄羅斯,扒火車,穿林海,過冰河,熊口逃生,滿足了觀眾對場面奇觀和視覺體驗的求新求變.

他探索家庭關係相處之道,用愛的主題為這部喜劇增添一份文藝的註解。

然而一個好故事,卻沒能獲得觀眾的高點贊,迄今為止豆瓣評分5.7分。

在許多觀眾的心目中,該片結尾呈現了一個難以共情的和解。更令人無法預料的是,一場疫情推動了《囧媽》率先成為網絡平台首播的賀歲片,電影的表現手法轉換到小屏幕上,消解了電影的魅力,更突顯了敘事上的一些不足。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01

一個好故事

從創作的心態上講,徐崢總是願意走出舒適區,去做點不一樣的嘗試,《囧媽》是「囧」系列裏喜劇成分最少的一部,也是感情成分最濃的一部。

他採用經典的三幕式結構,在電影主題、人物塑造等方面穩紮穩打,呈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這也是影片依然能夠打動不少觀眾的原因。

著名的導演、編劇和演員菲爾德在他的著作中,分享了電影劇本創作經典的三幕式結構,認為這項法則為編劇創作打下了最夯實的基礎。所謂的三幕,是指三個段落單位,每個段落往往有很多場戲來組成。每一幕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和功能。

1、第一幕的功能是建置,就是要完成基本世界觀、人物關係和基本背景的建立和設置

徐崢很熟悉類型片的編劇技巧,他一開始就用對白鋪墊的方式來展示細節。徐崢飾演的徐伊萬與袁泉飾演的張璐之間一段對話,就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

兩人離婚,但是瞞着母親,可見伊萬與母親的親子關係並不坦誠;

為離婚爭吵不休,伊萬不合常理地偏執,表示他另有心結;

張璐勸伊萬對母親好一點,證明宋伊萬的親子關係不是普通的互不干擾,而是矛盾突出;

還有,兩個人唯一共同關心的焦點是貓,他們沒有孩子。

所有的衝突和解釋都在前面幾場戲中敘述到位。而且奠定了影片喜劇的基調。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2、第二幕的功能是對抗,讓主人公不斷地進行對抗的動作,比如和內心的對抗,和他人的對抗,和社會的對抗等等

《囧媽》中,伊萬第一是對抗自己的媽媽,他無法理解媽媽的觀念,無法接受媽媽對自己表達愛意的方式,只想掙脫和逃離;

第二是對抗自己的妻子,他要與妻子爭鬥,拖延離婚的時間;

第三要與自己對抗,他要用很長的時間去理解,為什麼深愛的人卻往往互相傷害。

正是這些對抗,成為電影精彩情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囧媽》的獨特之處在於,人物的對抗突出體現了時代背景下的家庭矛盾。

一方面是母親。片中的母親常年受蘇聯美學影響,她的思維方式、人生理想都是蘇式的。

她喜愛歌曲《紅莓花兒開》,她給自己兒子取名伊萬,她的成長經歷與家國往事有着濃郁的中俄友好印記,其中有細水長流的日常點滴,也有波瀾起伏的命運變化,是鐫刻在她記憶深處的舊時光。

另一方面是妻子。妻子張璐是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受到了大洋彼岸的物質衝擊和文化熏陶。

這一代女性內心對獨立自主的認同是建立在骨子裡的,對感情和婚姻都有着完全不同於上一輩的看法。

最後是主角伊萬,他是新時代的本土企業家,沒有繼承父母的傳統和情懷,也不完全認可西方的開放與情感獨立。

因此他不滿足於母親的那一套包辦和犧牲,也不理解妻子的自我和精明。

人物彼此之間尖刻而熟悉的疏離,讓作為孩子的我們,能實實在在從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這是導演在創作一部影片時的表達,更能為觀眾帶來一些深度的思考。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3、第三幕的功能是結局,在這個部分,需要通過描寫一個大情節點,讓主人公的戲劇性需求發生轉變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伊萬與媽媽發生劇烈爭吵後,媽媽氣急中途下車。

母子倆於是經歷了大雪紛飛樹林中的敞開心扉,不可思議的熊口脫險,奇幻的冰河同行與熱氣球之旅,終於以伊萬助母親實現心愿,兩人和解落下了帷幕。

伊萬對妻子說著「我和你爭鬥、拖延你的時間,是因為我不想離婚,我想把你留在身邊」,對媽媽說「來得及的,我們一定要趕上莫斯科的演出」。

他不再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去應對路上的意外,他茫無目的,但至少在旅途結束時放下了心中的較勁,找到了最想要的平靜。

影片真正的爭議其實就集中在第三幕,它設置的大情節點過於超現實。但是從創作的目的性來說,第三幕的作用是要解決前面兩幕面臨的問題,給整個故事畫上一個句號。

僅就這段旅途開始時的衝突和矛盾而言,關係中的三個人終於有了某種程度的坦誠。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02

一場難以共情的和解

一個好的故事,往往是由主人公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動作線豐富而成的,所以要寫出一個好的故事,必須得建立一個出色的人物。

而這恰恰是《囧媽》着墨最少的部分,為了呈現一部中國式親情的合家歡電影,側重用喜劇向的動作和段子式的台詞表達母子二人的代際溝通之難,反而忽略了對人物的深層解讀。

如果觀眾不能理解一個人物,他就不會被這個人物的故事所打動。通常而言,建立一個出色的人物應該擁有三個要素:

1、人物有戲劇性需求,為他的行為找到合理的動機

在中國式親情這個話題上,主創的確做足了功課,譬如「老人的微信聊天60秒語音方陣」、「各大公號養生文」、「催生」等現實熱點話題。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受到這種親情關係的困擾,這部分創作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但是電影后三分之一處,忽然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媽媽:愛音樂、愛文藝、愛電影,還有一段令人感嘆的不幸婚姻。至於她是怎麼做到的?這個卓爾不群又富有閱歷的女性,經歷了什麼變化,為什麼老了以後就變成一個急着抱孫子的老太太?

影片沒有展示這個人物的戲劇性需求,觀眾對她的轉變就感覺到如此突兀。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2、人物思考問題有自己的觀點,對待事物有自己的態度

韓國著名編劇鄭淑說過,人的性格多樣又複雜,編劇描寫某個人物不可能將該人的全貌統統表現出來,但應該掌握主角的人格特質中最鮮明的主導型特質,將其確實刻畫出來。

而這樣的刻畫,恰恰是通過角色的觀點和態度來呈現的,這是一個人看待或觀察世界的方式,擁有自身觀點和態度的人物,會很快被大家所了解。

上輩人在某些問題上有一種驚人的執拗,他們吃着隔夜的剩菜和重油重鹽的飲食,告訴你晚睡十分鐘就會死。

什麼時候該戀愛、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一切都像圖騰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所以徐伊萬不理解他媽媽為什麼對一盆小番茄都那麼執着,他媽媽不理解徐伊萬為什麼不要孩子。

在對抗部分,母子兩人的形象都是鮮明的,這種不理解背後,是大家互相之間缺乏真正心平氣和的溝通。

然而人物的觀點和態度,在最後一幕卻完全消失殆盡,看似是通過一隻熊的出現來實現的,這讓觀眾心目中建立的好感度和真實感瞬間崩塌。

他們彷彿天生如此,就是一個被塑造出來強勢,固執,愚昧的人物,一個笑料。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3、人物在故事旅程中產生了個人的轉變,讓角色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表面上看,影片的確遵循了這樣的創作原則,所有的人物最後都完成了轉變,可惜的是缺乏足夠的鋪墊,營造的場景太生硬。

更重要的是,這種人物轉變是與當下親子關係問題上的多元化價值觀相違背的。

在年輕人面對親情關係困境的心理上,心理學家李松蔚是這樣解讀的:各人有自己的選擇。有人完全沒有跟父母休戰的願望,也不認為有理解父母的必要,就想僵着。而這樣僵下去也比自以為是的體諒好。前者至少暴露出我們之間是有問題的。

這句話其實正是許多觀眾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們不需要用《囧媽》式的溫情來粉飾問題,以為和解就是給出一個高姿態的擁抱,一切問題就消失了。

影片如果放在院線上映,尚可以藉助強大的畫面感與聲樂觸動觀眾的情感,但是換成網播的形式,觀眾有足夠的理性不為這樣的和解買單,這與電視劇《都挺好》的結尾一直為人詬病是同樣的道理。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03

一次電影在網絡平台首播的嘗試

羅振宇曾說過:「有什麼樣的媒體,就有什麼樣的信息,媒介一變,信息就變了。在電影院里播放的視頻,和在家裡播放的視頻,播放環境一變,壓根就是兩個物種。」

《囧媽》在疫情突發的特殊時期,賀歲片全線撤檔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平台首播的形式讓全國人民免費欣賞影片,的確是口碑與獲利雙贏的明智之舉。

在一片網絡平台勢必取代電影院的爭議聲中,我依然想說,網播形式肯定對觀影感受帶來了影響,電影的魅力短時期內也只有在院線才能充分發揮,這與電影獨特的敘事方法密不可分。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小屏幕製作講究的是「分散式集中與投入」,電影的特質則是「強迫性投入」。

不同的傳播媒介,觀眾的投入方式就有所不同——

文字媒體如書籍的投入方式是「選擇性投入」,選一本你想看的書,然後投入專註讀完;

電影則具有「強迫性投入」的性質,觀眾一旦選擇某部電影,會被限制在某個空間里觀看,很少主動離開。

小屏幕投入的方式是「分散式集中與投入」,觀眾不會無時無刻全神貫注,而是在分散的狀態下,選擇某些時刻投入。

所以,在小屏幕上播放的電視劇製作,往往緊湊度較為鬆散,添加許多小插曲,才有利於吸引觀眾,如果將每一瞬間都安排得非常緊湊,反而適得其反。

然而電影只有一個半小時,情節極簡是它區別於電視劇最重要的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電影轉到小屏幕上都不好看,你很難想像一個人一邊觀看,一邊刷着手機、上着廁所、或者刷碗洗鍋,還能投入劇情感受情緒上的波動。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第二、電影不僅是光影的藝術,也是聲音的藝術。

首先,聲音在電影中的最大價值就是模擬現實中的聽覺感受,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其次,聲音還可以為電影創造一些實際的功能。比如不想讓畫面看起來太血腥,就可以通過聲音去調動觀眾的生理反應,同樣也能表現暴力和殘酷。

此外,聲音還可以脫離畫面,單獨敘事。同一個聲音會勾起觀眾的不同情感和回憶,聲音的「符號化」可以運用到電影中,起到塑造人物造型和情境暗示的作用。

以《囧媽》為例,媽媽排除萬難如願登上莫斯科紅星大劇院的舞台,唱起《紅莓花兒開》,歌聲讓台下觀眾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這首旋律悠揚的老歌是蘇聯電影《幸福的生活》的插曲,表達了少女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在片中亦可視作媽媽對伊萬爸爸的思念和往昔美好歲月的懷念。

這本應是影片終局前最後一次高潮,是關鍵的共鳴點。只有在電影院的立體環繞聲中,再加上巨大的寬銀幕,才具有戲劇性和空間穿透力,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衝擊。

然而轉為網播,即便用投屏的形式,這樣的場景也很難構建。因為這種使用視覺和聽覺去講故事的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影語言,它只屬於電影。

《囧媽》:好故事為什麼難共情? - 陸劇吧

一點總結:

從內心來講,《囧媽》是一個好故事,相比以往《泰窘》和《港囧》那種無意義的搞笑,我覺得《囧媽》才是對喜劇片的救贖。

然而好故事,卻未必能夠講得好。一部好電影最終的標準仍然是需要打動觀眾,只有了解新時代觀眾多元化的價值觀,去塑造他們理解且認可的人物形象,才有可能獲得共情。

尤其在新媒體網絡已成大勢的時代,人們的娛樂習慣對電影的敘事必然帶來挑戰。

這些問題不能純靠觀眾填問捲來解答,電影的創作者肩負引領審美的使命。還是那句話:

欣賞美的人可以不知道美的構成,然而創造美的人卻不能不知道。

- END -

過期的文章 不過期的心智成長

讀完的舊書,讀不完的書外它人生

雨後之魚

讀一些給生涯注入能量的故事

After rain Enjoy life

標籤: 明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