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傑 羅振邦 圖/賴惠圓
「清風習習思親遠,敬意濃濃祭祖誠」。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中華四大傳統節日,乃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承根祖文化,「慎終追遠,民德為厚」。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緬懷、感念、祭拜祖先的古老傳統習俗。春暖花開,陽光普照,清明亦是迎合時氣、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日子。祭奠緬懷歷史名人革命先烈等,同時成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載體。清明節(寒食節、踏青節、三月節……)更是體現民族認同感、凝聚力與親和力的重要節日,為中華民族永遠精神支柱之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在清明節掃墓(上墳……)。港、澳、台地區,越南、韓國、琉球……及其他華人華僑聚居地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傳,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崇敬「禹神」大禹治水成功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平泰。此時,天清地明,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清明本義清澈、明凈,政治開明、有法度有條理……原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春雨驚春清谷天」中的第五個節氣。往後兼并寒食等節而成清明節的簡稱,一般在農曆三月初一、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是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有着悠久歷史且在現實社會中有巨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日,「清明節」得名蘊涵深厚「文化密碼」。如《國語》釋,一年有「八風」,「清明風」為東南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唐杜牧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生動勾勒「清明雨」圖景。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霏霏,正是春耕種植大好時節,如民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種了舉」。此時和風煦陽,為人們所愛。作為節氣,「清明」一詞恰到好處地反映標誌着物候等變化及時令順序,與農事活動密切相關。
作為節日的「清明」,則包含了一定的風俗活動與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起源,據傳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習俗。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3千年歷史,秦漢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唐皇帝詔令天下:「寒食掃墓」,掃墓乃清明節前寒食節內容,由於寒食與清明相接,逐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更為盛行。唐時清明始具國家法定節日色彩。融合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寒食節、三月初三上巳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習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中華傳統佳節,而寒食既成清明別稱,又為清明節一個習俗。現代寒食節已基本併入清明節了,但一些地方還保留清明節吃冷食習慣。清明節習俗既豐富又有趣。咋曖還寒的春天,因寒食節要禁火吃冷食,為防寒食冷餐傷身和一些老弱婦孺不抵春寒,便慢慢形成後來成清明習俗的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踢足球)、插柳、撥河、鬥雞、植樹……一系列習俗活動。人們將自己名字寫在風箏上放飛,然後剪斷風箏線,認為可遠離晦氣。據說插柳為紀念「教民稼穡」農事祖師神農氏。插柳屋檐,預報天氣。古諺:「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插柳戴柳辟邪祛災,折柳贈別蘊含春景常在、綠柳成蔭、昌盛繁榮等祝願。
清明沿變成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節日與寒食節密切關聯,而寒食節的歷史演變,也成為清明節的由來說法之一。據傳,寒食節(禁火節……),最早應源於人類對火的崇拜,遠古時期的「改火」(「祀火」)。民以食為天,食必用火,但火有時又為禍人間。因此,古人認為火有神靈,為「火神」,於是「祀火」。所祀之火每年熄一次又重燃新火,謂「改火」。「改火」同時舉行隆重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為祀,相沿成俗慢慢形成後來的「禁火節」,即「寒食節」的前身。往後,禁火節演變成寒食節,還源於紀念春秋晉國賢良介子推(介之推)。傳說,晉文公(重耳)早年流亡期間,賢臣介子推曾為他「割股(腿)充饑」。晉文公流亡十九年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偏忘了有過特殊貢獻的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綿山(山西介休)。憶往昔,深感有愧,文公親自恭請,介子推還是不願為官,躲藏深山不見。為逼介子推露面,經提議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不料,介子推母倆抱着燒焦的大柳樹已逝。文公深感痛惜,厚葬介子推母倆後,建祠立廟永紀忠良。並下令往後燒山日不生火(禁火),吃冷食,謂「寒食節」,並定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晉文公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之一。過去,「春祭」在寒食節舉行。
中華民俗文化悠久、豐富、神秘……節俗宜忌集中體現趨吉避害,祈和平、福佑、豐稔等心理訴求,清明宜忌亦為如此。食齋禁葷,掃墓當日早餐至掃墓地,盡量素食。掃墓時發不遮額,亮出額頭,以免影響氣運。衣着齊整素嚴,掃墓忌穿大紅大紫衣服,紅內衣亦謹慎穿用,以示對先人禮貌與尊重。因「鞋」與「邪」諧音,故清明當日通常不買鞋。墓地為陰靈安居之所,應維恭維謹,控制情緒態度,以免打擾得罪其他陰靈。切忌隨處大小解,嬉笑怒罵,非議先人,對逝者品頭論足為褻瀆行為。不能亂跑亂跳,跨過墳墓及供品。先人墓地,需細心清理雜草,增減泥土,整理周遭環境,使墓地飽滿整潔,同時默祈祖先福佑後代富貴昌盛。掃墓謹慎照相,肅穆祭祖非玩樂。勿擾他靈,路遇他人墳墓,忌蹬踏碰踹墓碑,不亂動祭祀用品,若無意碰到,則誠心誦念:「對不起,打擾了」!孕婦、例假女人通常忌掃墓,以示尊敬。忌清明當日探親訪友,若必要,則家外見。……等等。不過,清明習俗、宜忌隨歲月賡續交替,社會嬗遞變化,有的已淘汰,有的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著名僑鄉美麗濱海城市汕尾(海陸豐)、海豐縣公平鎮西坑林場過清明,與中華各地習俗活動大同小異,祭祖、掃墓、踏青(春遊)……但具地方特色。思時之敬,清明期間,人們一般都回家鄉祭祖掃墓,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亦是如此,感念桑梓故土。機關團體、學校等還組織祭掃緬懷英烈等以勵志。海陸豐人還有清明食薄餅和鼠曲粿(鼠殼粿、清明粿……)等風俗,雖來歷說法諸多,但均吻悠久寒食習俗。特色小吃薄餅香脆美味,據說為古代寒食沿演而來。又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鄭成功子鄭經率兵圍功閩南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居民餓逝無數,倖存者用草席裹屍掩葬之。同年10月,清軍降,漳州百姓特做草席裹屍狀薄餅以祭親友亡靈,並相沿成俗。翠綠色青滋爽甘香鼠曲粿,具祛痰止咳等功效。據傳,南宋末,元兵清明前入侵潮汕,民不聊生。飢不擇食,人們便采鼠曲充饑。為永紀,故有「清明食葉」習俗,合「清明」之青(親),青悠長,美持久……承沿至今。
海豐縣西坑林場,清明祭祖掃墓一般春分始清明畢,為別「拜重陽」(「秋祭」……)謂「拜清明」(「春祭」……)。春分後清明前選吉日良辰先掃祭開基祖、遠祖墓,全村整族出動(或各家代表)。然後集中掃房墓。最後在清明日(天赦日)各戶掃祭家庭私墓。且通常先祭拜(集中或分散)宗祠後掃墓。面積約40平方公里、素有「海豐西坑小珠璣」稱譽的西坑,約有6000(六千)人民(2000年戶藉),2004年底隨海豐縣西坑鄉撤鄉併入公平鎮。現有下洞、礤仔、高聯、庵前、聯和共5村委(大隊……)與西坑社區1社區。東布寨、橫嶺下、崗背、旗嶺下、下段、坪山仔、旗嶺下新村、山仔首、陂角樓、深坡下、礤下、萬仔、田背、湖洋排、秋溪、烏石、新鄉、黃麻田、背頭湖、上山寮、坑口、白石下、庵前、嶂下、陂坑、石岩窩……等30幾個以上自然村(村莊、鄉里……)。王、李、張、劉、陳、黃、周、吳、朱、郭、羅、鄭、謝、許、彭、袁、蔣、江、傳、湯、戴、賴、童、簡……等自古海豐西坑26姓以上人民和諧共聚居。由於西坑為客屬雜姓聚居地,戶口鱗次姓氏繁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因此各姓氏各鄉里祭祖掃墓形式雖伯仲之間,卻還是有別。如:有些在重陽節(或通常農曆八月初一至九月初九選吉日)掃祭開基祖、遠祖墓等等,但祭祖掃墓本質意義無別。
西坑、鄰近及其他客家人等,有清明吃翠綠青色苧葉粄(清明粄……)等習俗,苧葉粄具健脾祛濕等功效。但不吃「笑」(發酵開「笑」)粄、「印」(粄模)粄……因肅穆祭祖掃墓忌嬉笑,印為固、不舒展……所以清明粄通常既不「印」也不「笑」。憶往昔清明,同玩伴們放風箏、盪鞦韆等活動,成美好的童年回憶。西坑五指嶂、西坑雙疊石(西坑雙層石、仙疊石、仙踏石……)、西坑飛鴻寺……為西坑「地標」,同公平鎮高北村委、黃羌鎮、惠東縣新庵、高潭鎮接壤,海(豐)紫(金)公路(S242省道)通過全境,距縣城約26公里。海豐北部山區「翡翠明珠花園」、「茶葉之鄉」……西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兼容客家與福佬文化於一身,海豐西坑茶聞名遐邇。掃墓俗稱掛紙(曬地、拜山、過紙……)。攜雞、豬肉、魚、餅乾、香紙炮竹、五彩色紙……等貢品到墓地,用鋤頭、鐮等工具清理沙塵雜草,整潔周遭環境,表達對祖先的孝敬。掛上墳頭紙(香紙),並掛放以防他靈「搶佔」貢品又類似地界作用的彩條色紙於墳墓周圍,圍成實半圓。貢牲儀酒禮,上香祭拜、感恩先祖賜百福千祥、蔭佑後代。焚燒紙寶冥幣等後燃放鞭炮辭墳。所祀食物攜回做清明飯食福佑瑞泰祥和。
曬地期間,通常童真孩們守候附近,等主人掃完墓免費分發餅食,謂「打餅子」(分餅食,客語)。唯恐墓主不分餅,個別淘氣之孩有時還以:「曬地不分餅……」怎麼怎樣等「刺激」言語相嬉弄。當然,主人一般都會熱情主動分發餅食以示愛心。「打餅子」可謂物質匱乏年代之社會現象、時代背影。如今太平盛世,經濟發展,時代進步,國強民富,「打餅子」似乎較少,墓主不但積極分發餅食,還常常熱忱給予老人小孩現金以示尊老愛幼。掃墓畢,房親叔侄、鄉親、宗親等齊聚共餐清明飯食,嚼敘故鄉情,共商家鄉發展大計,不乏鄉賢,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注入活力。忠孝感恩、催護新生可謂清明精髓與兩大主旋律。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等為新生的象徵。祭祖掃墓承載孝德文化,闡釋忠孝廉潔家國理念和傳統道德核心。「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為百善之首道德根本,敬老愛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天職與責任。讓我們高舉尊老愛幼旗幟,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熱愛家國,團結和諧,理解寬容,感恩你他。讓世界處處陽光明媚,時時愛心爍閃,樂無嗔怨,春暖人間。
2017.3 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