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小丑》是年度最過譽的電影作品

電影快訊 1535℃

《小丑》豆瓣分數高達9.0分,遠高於它致敬及借鑒的兩部斯科塞斯高口碑作品《的士司機》(8.5分)和《喜劇之王》(8.3分)。

「《小丑》年度第一神作」論更是漫天飛舞。

然而,它是否值得擁有這麼高的讚譽?

為什麼說《小丑》是年度最過譽的電影作品 - 陸劇吧

《小丑》

說《小丑》是文藝片的朋友,恐怕是對文藝片這詞有什麼誤解。

《小丑》並不是文藝片,它是一部在劇本階段就對動作與特效場面做大量減法的好萊塢商業片。

《小丑》商業布局精巧,受眾定位精準,不管是在營銷階段的故弄玄虛,還是在劇本布局階段對DC大宇宙的諂媚,《小丑》走的無一不是商業化的營銷套路。

就跟《一個明星的誕生》的誕生一樣,兩者的成功都是在同一個製片人布萊德利·庫珀一針一線的精心布排下誕生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說《小丑》是年度最過譽的電影作品 - 陸劇吧

資源上線之前,網傳《小丑》口碑兩極分化。

有人說,是因為影片負能量爆棚,導致美國主流「白左」影評人不敢苟同影片所傳達的價值觀。

然而並非如此。

維綸我看過《小丑》之後,恐怕不得不與「白左」影評人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不是因為我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而是影片所傳遞的價值觀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精緻布景和用力表演粉飾下的泡沫劇情,一旦水分抽干,剩下的或許只是一個及格水平的「犯罪天才速成史」

此外,「小丑狂熱效應」帶來的「《小丑》生而為神」論,或許有意無意間已經影響一部分觀眾對影片的客觀判斷。

當然,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電影評論這東西,沒有是非之分,只有喜惡之別。

為什麼說《小丑》是年度最過譽的電影作品 - 陸劇吧

01

劇本離散,人物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太多

小丑作為主人公,壓在他身上的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來自工作,對應開篇第一個段落——後台和街頭工作;

第二座來自他的自我認知,對應開篇第二個段落——心理諮詢;

第三座來自家庭,對應開篇第三個段落——相依為命的母子。

三大矛盾看起來錯落有致,雨露均沾,但導演托德·菲利普斯顯然只是架了一副舵而缺少掌舵越洋的實力

劇情前推,三個矛盾參差不齊地並向推進,但小丑身邊的每一個人物又都像過路人一樣稍縱即逝,與小丑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共振。

比如說,德尼羅飾演的脫口秀主持人,太老爺托馬斯·韋恩,以及小丑新結交的黑人女性朋友,他們都是功能性極強的角色。

主持人,是為了在最後讓小丑銳變成神;

托馬斯·韋恩,是小丑站在自我認知岔路口上的指路陌生人;

黑人女性朋友,我甚至不知道她對小丑的成長起到什麼實際性的提升作用,一個怒吻的對象?

不可否認,三大矛盾彼此間存在着有機聯繫,但這個有機聯繫卻沒能擰成一股繩集中力量給最主要的矛盾(小丑的自我認知)發力

有一個處理很有意思,小丑在「S人練級」的邪路上,他先解決了主線任務——弒母,而後再處理支線任務——報復前同事。

這點似乎說不過去。

一,前同事引發的仇恨比他母親更先,他似乎應該排在小丑死亡名單的最前列。別忘了,小丑還是一個「有原則」的犯罪,既然如此,那小丑的S人順序是否也應該講究「先來後到」。

二,僅憑一個身世的謎底就可以讓小丑痛下決心S死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不是說這事完全不可能,而是影片用一個「因為—所以」的關係快速表現出來,顯得說服力不夠。

但是,從劇本的編排上看,母親比前同事早死的布置會讓觀影體驗更加流暢,因為小丑知曉身世後緊接着就是弒母的戲。

劇情看起來是順了,但人物行為動機的合理性就不夠了。

02

敘事節奏頭重腳輕,小丑報了速成班

影片前一個小時,儘管主次矛盾不夠清晰,劇情推進緩慢,但導演對小丑的喪以及城市的廢有着較為生動的描寫。

加上台詞金句頻出,鳳凰的表演又極具張力,所以,單場戲看起來算是滋滋有味,你能不停地找到「嗨點」。

我挑一處可能沒什麼人提到的細節來講。

小丑的第一次「覺醒」,是在地鐵槍殺事件之後。

事發後,他躲進廁所來了一段謎之舞蹈。

之後回家,找黑人女親熱,大門關上後,我們看到門上有一個銘牌B的特寫。

此處是在暗示小丑進入到他的B面人格,就像磁帶播完A面曲目翻轉後進入B面的新樂章一樣。

如果說這些小嗨點是前一小時影片的一塊塊基地,那麼,影片進入到後半段後,便到了檢驗這些地基堅固與否的關鍵時刻。

影片的後一小時令人匪夷所思,很多曾着重鋪設的旁枝末節最後卻被冷處理或者淡化掉了。

比如那封信,對母親寫信這件事,導演曾多次埋下伏筆,似乎它在最後會是一個「盜夢空間陀螺版」能起到反轉劇情的關鍵道具。

然而並不是,它的作用僅是一個道具,一個輕輕推動劇情的中介。包括小丑的隨身筆記本,似乎也僅僅停留在筆記本基本功能的層面上。

這些道具只保留了輔佐劇情的基礎功能,而沒有升級為參與劇情決策的敘事者。

後半段敘事節奏忽然加快,小丑像是臨時報了「犯罪之王」速成班,導演用S人即是練級來簡單粗暴地讓人物快速成長。

最後小丑被推上神壇那一幕,更是有刻意「造神」之嫌。

小丑成「神」,其偶然性更大於必然性。

如果當天小丑錯過了那一班改變他命運的地鐵,也許,最後成神的是另一個路人甲。

《小丑》在劇情上與《的士司機》和《喜劇之王》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後兩部作品主人公的主動性更強於小丑。

小丑最後被人拽出車禍現場,被他的信眾簇擁成神。這樣收場的小丑是否足夠完整?

《小丑》作為一部不打算拍攝續集的「獨生子作品」,它的主人公最終還達不到應有的瘋魔程度。

小丑「神性」不夠,只能算是一體成型機急速鍛造出來的半成品

03

演員的表演沒有呼吸感,一直處在飽和狀態

鳳凰的演技,不用說,絕對是好萊塢的頂尖

儘管鳳凰的演技早就不需要《小丑》來證明自己,但小丑角色的深度和複雜性還是給到他更多的表演空間。

想用完美來形容他的表演,細微到抖腿或者迷離的眼神,也許「渾身上下都是戲」大概形容的就是這樣的演員。

然而,我要開始挑刺了。

演員沒有錯,演員的方法也沒有錯,錯的是導演的編排。

開場接連三個段落,全是鳳凰最頂級的表演時刻:

後台,小丑哭笑不是;心理諮詢時,小丑笑聲如麻;公交車上,小丑笑中帶淚。

我看了一下進度表,此時影片才進行了10分鐘。

鳳凰一上來就把表演抬高到這麼高的水準,後面得要什麼更炸裂的演技才能有突破?

誠然,後面還有更多演技爆棚的時刻,但是,梯度一直上不去,永遠保持在一個極度充沛的狀態。

看到最後你發現,前十分鐘的表演和後十分鐘的表演,幾乎沒有明顯的差別。

沒有差別等於沒有提升,沒有提升就等於平庸。

一次最具爆發性的表演——比如《海邊曼城》卡西在警察局奪槍Z盡的行為,可能比十次一模一樣的爆發性表演更具有情感衝擊力。

連續兩小時的演技轟炸,一開始還會鼓勁叫好,但到後面就開始質疑他為什麼要這樣演,是否有刻意之嫌,到最後我甚至覺得有點滑稽,似乎有點過了。

同時,沒有梯度的表演顯得小丑的成長空間過於狹小,沒有梯度成長的角色是失敗的。

04

結語

過譽,指的是一部作品的大眾口碑可能達到了它本身不應該具有的那個高度,並非指影片本身是爛片。

儘管《小丑》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但它不值得目前所得到的這些極高的讚譽。

我喜歡小丑,但對《小丑》愛不起來,也許,它是今年最被過譽的一部電影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