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哪吒》北美票房370萬美元而17年前《英雄》卻有5000萬?

電影快訊 1651℃

《少年的你》登陸北美市場,在此之前,刷新國產票房紀錄的《哪吒之魔童降臨》北美票房僅收370多萬美元。有人說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其實,這條路我們已經走了很長時間,而且起步並不低。

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在北美髮行,最終取得5371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曾經以為是國產電影全球化的開始,沒想到卻成了巔峰。

為什麼《哪吒》北美票房370萬美元而17年前《英雄》卻有5000萬? - 陸劇吧

15年過去了,國產電影屢屢刷新國內票房紀錄,為何全球市場反而越走越窄了呢?

2019年四部國產大片:中國票房市場VS北美票房市場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刷新了國漫電影票房紀錄,幾無懸念的會成為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第一。國產動畫電影能夠聽到的水花的幾乎都是「故事新編」型,比如《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傳統神話故事再經過前人經典改編加持,已經具備天然的粉絲基礎,成功率相對也會更高。

為什麼《哪吒》北美票房370萬美元而17年前《英雄》卻有5000萬? - 陸劇吧

不過,在中國橫掃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拉到全球票房市場,表現就不盡人意了。《哪吒》在北美票房僅收370多萬美元,不夠中國票房的零頭。

同樣境遇的不只是《哪吒》,70周年獻禮片三部除了《我和我的祖國》沒有登陸北美市場,《中國機長》、《攀登者》都在北美髮行,最終《中國機長》僅收68萬美元,《攀登者》就更低了,只有49萬美元。

2019年,中國國產票房第二《流浪地球》,取得今年國產電影北美票房市場的最好成績——589萬美元。

為什麼《哪吒》北美票房370萬美元而17年前《英雄》卻有5000萬? - 陸劇吧

經常有粉絲,統計票房百億的演員都要誰誰誰?但是我認為內地票房創新高是市場大勢所趨,不代表作品和演員的真實水準。是騾子是馬,還是要拉到國際上看看。

國產電影在西方市場中取得最好成績還要回溯到17年前。

就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

《英雄》雖然在當時引起巨大爭議,但它開啟了中國大製作的商業大片時代,而且該片在北美上映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最終收5371萬美元,時間是2002年。

(在這裡,可能有人會舉例《卧虎藏龍》。《卧虎藏龍》雖然有大陸資本,但導演李安出生於台灣,後來留學定居美國,嚴格來說導演本身成長經歷和創作環境都與大陸非常不同。但是作為東方故事輸出到西方電影市場,《卧虎藏龍》毫無疑問是最為成功的案例。)

「中國話」改說「好萊塢語言」後,我們有變得更成功嗎?

中國票房市場崛起之後,學習好萊塢電影工業模式成為行業內普遍共識。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大家只關心演員是不是中國人,對於「國產電影」是不是足夠「夠中國」完全不care。我們常把華裔稱為「香蕉人」,身體外形是華人,精神世界是美國人。那我認為有些國產大片,也可以稱為「香蕉電影」。

《哪吒》北美上映後,《洛杉磯》影評給出的評價最為貼切:將迪士尼和夢工廠的修辭手法嫁接到中國傳統故事裏。

主人公哪吒推出時,外形便引起很大的討論,很多人說這個哪吒「太丑了」,畢竟曾經的哪吒經常需要小女孩來反串。

40年審美到底經歷了什麼?

然而「審丑」的確是現在影視圈的潮流,夢工廠的《怪物史萊克》、迪士尼《怪獸電力公司》,各種反轉童話大獲成功。「審丑」在中國也很有市場,所以導演很巧妙利用了這一點。看多了,爭議自然就平息。

最具爭議的是《哪吒》把曾經寄託了濃厚象徵意味的哪吒簡化為了「邊緣人物成長為曠世英雄」的故事。

新《哪吒》剔掉了悲劇色彩流水線式增加了各種笑料,主人公也喊出了「打破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號,但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遠不如老版《哪吒》銷骨割肉,說出「爹爹,你的骨肉我還給你,我不連累你!」帶來的衝擊感強烈。

一個是悲劇,一個是中二。

在好萊塢電影的轟炸下,我們潛意識要把哪吒塑造成另一個「英雄」。然而,如今電影的平行時空里,怪物英雄、宇宙英雄、公主英雄已經太多太多了,多到宇宙已經被翻新拯救無數次了,再製造一個「英雄」到底是錦上添花還是狗尾續貂?

雖然是二維,不過畫面吼吼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英雄主義顯然不是她的精神內核。不管是哪吒還是孫悟空,他們都不是孤立的英雄,刪繁就簡到底與時俱進還是自我閹割?

況且,對於這個「套路」,美國人比我們更熟悉。就像美國人走進中餐廳,本來想點一杯茶,最後端上來的卻是咖啡。

類型片不是只有愛國片,還有災難片、驚悚片……

中國崛起了,這是事實。你不說,別家也知道你有錢了。

所以為什麼電影非要冠名《中國××》?

有了《中國機長》還不夠,《中國女排》也安排上了。

川航8633的故事本來可以改編成一部優秀的人類災難故事片,但自從定檔國慶,它便成了一個關於中國人精神多麼頑強的故事。

傲慢無禮的商務人士、刻板固執的老人、爭吵的情侶,這種類型的乘客,可以在其他任何災難片中看到。跟其他災難片不同的時,這部災難片片長尤其短,唯一亮點是副駕駛從駕駛艙中被吸走,但這驚險的一幕很快就過去了。

張涵予塑造的中國機長是一個兼具勇氣、智慧和責任的完美人物,《薩利機長》中患有應激障礙後遺症的機長顯然層次不同。哦對了,《中國機長》是獻禮片,不是災難片。

同樣的話,再說一句:《攀登者》本來可以成為一部優秀的驚悚片……此處省略1000字。

文化是「軟實力」的一部分,當「軟實力」非要「硬宣傳」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災難片、驚悚片不能彰顯中國的軟實力嗎?當然可以。但是我們太急於宣告自己的成功了,等於敲鑼打鼓的告訴別人,對於別人來說,只會覺得你太吵了。

其實曾經,中國電影在西方市場也輝煌過,比如巔峰時期的港片,強大到好萊塢都來取經。

在《卧虎藏龍》上映前,《霹靂嬌娃》以低成本製作橫掃好萊塢,動作指導便是袁隆平,那是一個武術片盛行的年代,也才有了後來《英雄》北美票房的大賣。但是當好萊塢將東方武術元素充分吸收內化之後,中國人還能端出什麼新的文化大餐呢?

不過,現在機會也來了。

除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好萊塢電影其實也進入公式化階段。迪士尼不停收購,幾乎要統治好萊塢,我們都不記得看了多少漫威宇宙、多少公主片了。所以,好萊塢也需要新鮮血液了。

可是,如果你非要把酸辣粉做成意大利麵,那就當我沒說。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