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上線, 第一期嘉賓是謝娜, 機票錢自己出

電影快訊 1850℃

人對於社交似乎總是處在一種很矛盾的狀態之下。

既希望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而另一方面,又害怕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越來越多人把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

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於社交的困惑與焦慮。

限制時效的朋友圈是否能使我們真實的表露自己以及認識別人?怎樣才能進行更有效的社交?社交的目的是什麼?

或許你能在這檔節目中找到答案——

《僅三天可見》

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上線, 第一期嘉賓是謝娜, 機票錢自己出 - 陸劇吧

10月29日,由姜思達主持的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僅三天可見》上線。

豆瓣高達評分8.1,節目共邀請了包括謝娜、周一圍、袁弘、於正等八位明星嘉賓。

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上線, 第一期嘉賓是謝娜, 機票錢自己出 - 陸劇吧

《僅三天可見》圍繞着主題「看懂一個人,才能決定Love or Hate」而展開。

不同於以往場景固定單調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姜思達將分別於八位明星嘉賓共同相處三天,進入嘉賓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並在三天的社交中決定是否會喜歡一個人。

全國首檔明星社交實驗節目上線, 第一期嘉賓是謝娜, 機票錢自己出 - 陸劇吧

而姜思達在節目中的身份也不僅僅是一位採訪者,在節目先導宣傳片中姜思達說:

「所謂看懂——就是這件事其實對於我們理解別人的生命,和由此更重要的理解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兒。」

在《僅三天可見》中,姜思達的身份更像一個參與者,或者是一個在社交中學習的人。

在這一點上《僅三天可見》有點像許知遠主持的另一檔節目《十三邀》,同樣是每期一個嘉賓,而節目的目的從來都不止是停留在了解嘉賓的層面上,而是更加深入的通過了解另一個生命來尋找自我的定位。

節目第一期就請來了自帶熱搜體質的謝娜,也使得《僅三天可見》一上線就獲得了許多關注。

對於姜思達來說,謝娜除了是「朋友」以外,還帶有另一重特殊身份「恩人」。

姜思達在《奇葩說》中遺憾淘汰時,謝娜發微力挺姜思達,這件事使得姜思達始終對謝娜懷抱着感激,但卻也因為這層恩惠而在交談中始終無法像是對待朋友一樣與謝娜平等相處。

節目開始,姜思達就為拋下了一個疑問:

如果拋去謝娜的恩人身份,拋去她作為藝人的功成名就,自己還會喜歡她嗎?

帶着這個問題,他開始了與謝娜為期三天的相處。

私底下的謝娜是仗義的。

節目的經費不足,為了支持朋友她自費上《僅三天可見》,連機票都是自掏腰包。

在工作時,她是認真負責的。

導演請求補拍一個眼神,她大方地說沒事,可以再重拍一次,十分隨和。

即使在舞台下,謝娜身上似乎都永遠帶着活力。

剛工作完,她就又唱又跳地回到休息室。

在鏡頭前連軸轉12個小時,她的臉上也沒有顯露出疲憊與不耐。

就連和朋友坐着一起聊天,謝娜也永遠充當著活躍氣氛的那個角色,姜思達忍不住問:「你真的不累嗎?」

謝娜笑了笑:「我給大家演唱一首《房間》。」

在兩人的對談中,似乎謝娜更像是那個控場的主持人,她在嘗試着想讓姜思達在相處之中變得放鬆,也同時照顧着節目氛圍。

在公眾面前,謝娜身上是帶着「諧星」氣質的,在節目中她嘻嘻哈哈,總是以陽光笑顏的形象出現,但私下的她真的不累嗎?

我看未必。

休息之餘,謝娜笑着問姜思達:

「你看我平常的樣子,你覺得像是多少歲?」

姜思達有些拘束,客套地說:

「十四五。」

謝娜先是笑了,然後又問了一次:

「其實不好聽的我也可以聽。」

年齡對於女人來說永遠是硬傷,尤其對身處娛樂圈的女藝人來說更是苛刻,即使是總以樂觀豁達心態示人的謝娜其實也有自己的煩惱和焦慮。

和朋友聊天中,謝娜提到了「張碧晨事件」。

網傳張碧晨插足謝娜張傑之間的婚姻,被封殺遭到網絡暴力,謝娜無奈:

「就算無風也能起浪,出來闢謠就會有人說是炒作。」

對於公眾人物來說,有多少的鮮花與掌聲,就意味着要承受着更多的指責和輿論。

三天兩頭不是和老搭檔何炅朋友關係破裂就是婚姻不幸福,謝娜的名字高高掛在熱搜排行榜上,卻沒人關注這個名字背後背負着多少壓力。

「說我沒文化、主持水平差,我都無所謂。但你牽扯到家庭,還欺負人家一個小女孩,就真的過分了。」

節目的最後,姜思達選擇在一個縣城的溜冰場里進行最後的訪問。

這是一個有點復古,同時又有點浪漫的拍攝地,兩個人似乎也在這次最後的訪問中真正地打開了內心。

謝娜回憶起自己的家庭最困難的那十年,她到成都上學,過年回家後發現家裡變得怪怪的。

「連門都被卸掉了。」謝娜說。

那十年里她咬着牙奮鬥,督促着自己做的更好,因為只有自己做得更好這一切才可以結束,自己的家人才能受到尊重。

那個永遠積極、永遠樂觀的謝娜並非從人生的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甚至比普通還要更糟糕,但她必須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世界,這樣生活才會一步一步變得更好。

姜思達在節目中對於自己的定位很有趣,他說:「為什麼要預設實驗結果,也有可能三天下來到最後我跟他沒有感覺。」

他不去預設節目的結果,不預設三天下來自己一定會喜歡這個嘉賓,他更家渴望的是自己的主觀表達。

這樣的姜思達或許已經脫離了節目主持人的身份,但相反地更接近於一個社交中的參與者。

在三天的過程中我們跟隨着鏡頭接近那個聚光燈照射下的臉龐,我們看到太陽女神卸下光環後也有疲憊的時候,並且試圖找出巨大的名氣背後這個真實人物的傷痕和殘缺,由此來理解眼前的人。

這才是我們看到的,這才是我們的判斷,或者說:

這才叫作社交。

在社交中,我們不會在交談開始的時候就判斷自己喜不喜歡一個人,同樣的,我們也不會以別人的判斷來對一個人蓋棺定論。

回到節目開始的那個問題:

如果拋去一切,你還喜歡她嗎?

相信大家心裏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青石電影編輯部丨Leslie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