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電影快訊 1859℃

360度無死角圍觀基層法院的日常,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首部全景展現我國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劇《底線》自9月19日起在湖南衛視芒果TV愛奇藝開播以來,收視強勢領跑,話題高熱發酵。有網友表示「追劇追出了沉浸辦案的既視感,太解渴,太過癮,太提氣,一分一秒都捨不得錯過!」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作為由最高人民法院指派當地法院專家全程駐組協拍、瀟湘電影集團旗下當燃影業製作發行的現實主義力作,《底線》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基層法官形象,一場場擲地有聲的案例辦理過程,把新時代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成就、新面貌,進行了一次直擊人心更鼓舞人心的「大型發佈」。

今天,「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時代一去不返,公開透明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藉助藝術表達和大眾傳播,《底線》用「公平正義的可視化」,在中國司法和億萬民心之間搭起一座堅實的橋樑——它不僅增進了廣大法治工作者們的法律信仰和職業榮譽,更把公平正義的迴響傳遞到了千家萬戶。

讓真相屬於人民

中國司法用站在陽光下的坦蕩,接受公眾檢閱


《底線》開篇,「雷星宇案」牽動眼球,榕州的方遠法官團隊、北京的葉芯父女、身在中國香港的徐天律師,以及無數關注這場重大案件的網民,實時觀看了宋雨霏主持的庭審直播。

他們「在線圍觀」的路徑,正是最高人民法院自2016年起開通的中國庭審公開網。截至目前,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直播已超2000萬多場,累計觀看人次超500多億次。連年攀升的數字,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的熱切關注,以及中國司法直面監督的決心和擔當。

有人說,法庭上的監控鏡頭是伸進法庭的探照燈和顯微鏡,使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跨時空被定格、被放大、被細讀。這種特殊的全民圍觀場景,使人們深惡痛絕的司法干預、司法腐敗難以藏身,使審判人員恪守公平公正,力求專業精準。唯其如此,才能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某種程度上,《底線》以影視文藝作品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兼具社會縱深和生活景深的「中國庭審公開網」。作品以薪火相傳的三代法官為敘事載體,涵蓋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以及基層人民法院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以及檢察官、律師等群像人物圖譜,涉及從立案、訴訟調解、司法文書製作、庭審到信訪、調研、考核等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縱橫交錯的敘事體系,既勾連着司法改革歷程,又串聯起庭審台前幕後,一次性滿足了大眾對於法院工作的全部好奇。

完善司法責任制是新時代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雷星宇殺人案」為什麼進行了三次合議庭審理?周亦安喜提的「員額法官」身份是什麼?胡曉青要考的「人民陪審員」又是做什麼的?案子一審誤判的時候,方遠、宋雨霏為什麼那麼不安和沮喪?隨着《底線》用劇情打開法院工作的全景圖,一整套將權力和責任緊扣起來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也在大眾心目中愈發清晰、豐滿、有力起來。

欲取公信,必先自信。《底線》的創作和播出,濃縮凸顯出中國司法走在陽光下的坦蕩。這種坦蕩讓每個公民確信:當個人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亦可以在自己國家的法庭上得到公平正義的裁決。

以專業服務人民

聚焦於「怎麼判」,實力捍衛法律的尊嚴與權威

法官能力建設是決定司法改革成敗的關鍵。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官與法律相伴而行,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爭做其最忠實崇尚者、最自覺遵守者和最堅定捍衛者是題中之義。

在《底線》中,令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一群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為的法官們。從民事到刑事、從小案到要案,從老案到新案,作品讓觀眾看到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基層法官司法為民、守護底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形象。由此,大眾對法官能力的認同,自然也就化作了對司法的認同。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儘管全劇涉及的案件眾多,但總體來說,《底線》極具說服力地回應了公眾最為關心的三大問題。

第一,別人眼中的「小事」可以立案嗎?

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開始,自立案審查制變立案登記制以來,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已成常態。《底線》讓觀眾看到,儘管立案庭法官們依舊主張「逢案子必調解」,而不是直接立案、排庭、開庭,但法律也絕不會容忍惡人。

李芳凝案播出時,#遇到職場性騷擾維權有多難#登上熱搜。圍繞「觸碰後背」這個看似性質並不惡劣的騷擾事件,兩代法官展開爭論。從業20多年的王秀芳認為,按照傳統觀念,息事寧人可能是對當事人最好的保護。而在「初生牛犢」葉芯看來,李芳凝應該大方捍衛權利,民法典第1010條就是她最有力的武器。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從《底線》涉及的「喝酒致死案」、「校園霸凌案」、「購物糾紛案」等案件的辦理過程來看,許多在傳統認知中「不值一提」的爭議,都被擺上了檯面。

今天,公民的法律意識在不斷提升,且群眾利益無小事,《底線》以接地氣的案件呈現,科普了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人民權利的充分保障,也讓「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這一理念深植人心。

第二,司法實踐如何與時俱進應對新課題?

面對國家的新要求、社會的新發展、人民的新期待,司法實踐必須不斷與時俱進,才能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為此,《底線》重點關注了一批展現時代新發展、與老百姓切身關切並體現司法進步的案件。

「主播直播猝死案」中,方遠明知判決原告勝訴是「挑戰現有的司法實踐」,面對可能發生的二審改判,他直言「只是跟着之前的判例走因循守舊,是解決不了新問題的」,「新興行業不斷出現,勞動者和公司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社會在往前走,法律也得往前走」。

「雷星宇殺人案」二審改判,該判決讓刑辯律師出身的匡律激動不已:「往大了說,它激活了正當防衛這款殭屍條款,遏制了這些年層出不窮的高利貸暴力催收行為;往大了講,提振了老百姓對司法的信任。人民只有信任司法了,才能自願地遵守規則,才能更尊重咱們律師。」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作為各類衝突的承受者和社會矛盾的化解者,法官也在不斷成長。在面對一個個新時代的新問題時,法官們不迴避、不推諉、不退縮,始終以審慎的態度,帶着現實思考,也帶着人性溫度,將「紙上的法律」變為服務人民、落於民生的法律。

第三,司法審判會受到社會輿情的左右嗎?

「誰鬧誰有理」「誰弱誰有理」的風氣長期困擾着廣大群眾。進入網絡信息時代以來,公眾積极參与熱點司法事件的討論,但也很容易形成「公眾陪審」,令司法審判陷入輿論場的漩渦。

《底線》中的多個案件都成了網絡熱點,在回應李芳凝的勝訴是不是因為受到網絡輿情和媒體輿論的壓力時,方遠的回答擲地有聲:「我們歡迎網絡監督,但不能、也不會接受輿論審判,因為這恰恰破壞了整個司法的權威性。」

「希望社會各界能對我們法律工作者更有信心,不管多難,我們都會讓公平公正在每一個案件中迴響」,方遠的這句台詞,幾乎可以代表中國司法對人民群眾的莊重承諾。

用溫度守護人民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向上向善

我國司法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何在?

隨着《底線》的播出,越來越多的觀眾體悟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最徹底的人民性」。法律有尺度,法官要在尺度之內為老百姓把事情做好,但法官也有溫度,他們會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為當事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觀眾發現,方遠在調解離婚案時抱孩子的溫情一幕,原型來自河南省濮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張法官;劇中的基層法官會為了一個案件不厭其煩、不計成本地來回調解多次,直到群眾事了寬心,而在現實眾多的司法工作中,法官們不但能在田間地頭為當事人解決問題,為了方便群眾,甚至會坐着漁船去開庭……當劇情照進現實,「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我國司法制度既根植本土又面向世界、既立足時代又賡續傳統的鮮明特點,也在《底線》中盡顯無遺。

許多觀眾留意到,劇中屢次出現「公序良俗」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表述。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明確把「公序良俗原則」吸納進來,規定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並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了立法宗旨。這高度體現了我國法律在吸收西方法治先進部分的同時,也從傳統習俗、本土文化中挖掘和尋找規則,提倡「良法善治」和「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理念。

例如,對於「穆子琪案」的判決,方遠、陳康等七人合議後最終形成一致意見。判詞中寫道這樣:「扶危救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司法裁判應當維護社會道德底線,弘揚美德懿行,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劇中人物從不同角度給出的關於法官工作的定義,可以幫助觀眾更感性地理解我國司法制度的人文關懷和溫暖底色。

《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 - 陸劇吧

張偉民說:「既然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無法完美,那法官必須存在。這世上只要還有不公,就總得有人來判個是非,判個公道,這才是法官真正的意義。」

周亦安說:「這就是法官的工作,天底下少一些仇恨和隔閡,多一些溫暖和理解。」

宋羽霏說:「審判不是為了報復惡,而是為了提振善。」

所以,《底線》的最大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當觀眾隨着法官的視角一點點剖析案件背後的社會萬象、人生百態,那一份份符合時代精神、滿足人民期盼、凝聚價值追求的判決,是最好的普法宣傳教育,更是最好的社會風尚引領。

強大的文化自信,何嘗不是法治中國建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呢?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編輯:邢志彬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