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慶檔”,主旋律電影繼續閃耀。《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三部影片作為引領者,贏得了不俗的票房與口碑,其中,影片《萬里歸途》更是以國慶首日近2億票房的成績領跑“國慶檔”。影片從外交官視角出發,聚焦“撤僑”主題,以現實主義、對比策略和互文敘事向外交戰線的“平凡英雄”致敬,並通過極具真實質感的群像故事詢喚着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感,凝聚着中華兒女的家國意識。
以真實感塑造“平凡英雄”
《萬里歸途》講述了中國外交官組織撤僑的故事。前駐地外交官宗大偉與外交部新人成朗受命前往努米亞共和國協助撤僑,但在任務順利結束,撤離者即將返回中國之時,外交部得知還有一批同胞被困,他們正在中國華興公司駐努米亞分公司總經理白嫿的帶領下,前往邊境撤離點。此時,肩負使命的外交人員宗大偉和成朗毅然決然逆行出發,努力營救被困同胞並組織撤離。
該片綜合改編自“利比亞撤僑”“也門撤僑”等真實撤僑事件,以現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個真實的“平凡英雄”。全片故事、場景甚至細節都極具真實質感,而這種真實質感,主要來自兩方面,其一是對刻意營造想像奇觀手法的摒棄,其二是對手無寸鐵的“平凡英雄”的塑造。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努米亞共和國”,但是稍作觀察與思考即可以得知,“努米亞”其實就是“利比亞”“也門”等阿拉伯國家的情況綜合體。在這樣一個處於政變戰亂中的“努米亞共和國”里,恐怖襲擊、暴力搶劫、殘酷巷戰等成了生活的常態,中國外交官和同胞們就是要在這樣的亂世中經歷種種磨難,完成“萬里歸途”。影片沒有刻意神化外交官們,沒有刻意營造亂世中的各種奇觀,而是以真實為基石,構建故事框架、展開具體情節。撤僑故事整體上都在生活真實與歷史真實的尺度範圍中,即使是叛軍軍官穆塔夫連玩兩次的殘忍遊戲,放在真實的歷史現場也並不過分和違和。
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萬里歸途》相較於《戰狼2》《紅海行動》《長津湖》等新主流影片還有不少創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電影中塑造了手無寸鐵的“平凡英雄”——外交官們。對於手無寸鐵的外交官來說,他們和你我一樣普通,面對戰亂危險時同樣充滿恐懼,卻需要在緊要關頭憑藉一身過人技能殺敵制勝或者逢凶化吉。所以,宗大偉在與恐怖分子穆塔夫的兩次“俄羅斯輪賭盤”遊戲中流露出了真實的恐懼與膽怯,就算決定慷慨赴死,他仍然會下意識地躲一下。更有意思的是,最後救人於水火的並非槍支彈藥,而是一台攝像機和幾部手機,在這裡,“平凡英雄”形象依靠真實質感得以凸顯和升華,以平凡之軀幹偉大之事的崇高主題得以體現。
以對比策略刻畫英雄群像
在《萬里歸途》中,儘管張譯扮演的宗大偉有較多戲份,但該片所講述的並非單個的孤膽英雄故事,而是一群“平凡英雄”的故事。為了刻畫出鮮活生動的英雄群像,影片主創人員巧設三組人物對比,在對比策略中展現不同的人物個性、行為動作和關鍵抉擇,並以此強化觀眾認同、引發觀眾共情。
首先,影片設置了“老司機”宗大偉與新手成朗的對比關係,以表現二人性格的成長過程。故事中,宗大偉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成朗則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外交新人,這樣的設置造就了二者的矛盾不斷,從最初的“去不去救被困同胞”到後期的“要不要告訴同胞迪拉特沒有救援”,這些情節都在竭力表現宗大偉和成朗的不同,前者的多慮和後者的赤誠特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電影並沒有明確的偏向,而是讓二人相互學習、相互成長,最終,宗大偉學會勇敢,決定和穆塔夫完成“俄羅斯輪賭盤遊戲”;而成朗學會“說謊”,隱瞞了迪拉特沒有救援的真相、承認自己是宗大偉的上司,最後用一台沒有電的攝影機唬住了穆塔夫等恐怖分子。
其次,影片通過人物對比體現英雄群像中的個體特性和群體共性。從影片前期看,宗大偉暴躁、傲慢、自我,而章寧熱情、友好、無私。相較之下章寧更符合大眾想像中的外交官形象。但也正因為章寧的犧牲,迫使宗大偉踏上了救助白嫿和被困同胞的征途,同時也為他的成長埋下了伏筆。白嫿是一個內心極其強大的女人,她深知自己的重擔與使命,即使知道了丈夫去世的噩耗也不會停止救助同胞的腳步,而她的無私奉獻成為促進宗大偉精神成長的重要因素,幫助宗大偉完成了自我思想的升華。
影片還設置了敵人、朋友與我們之間的對比關係,在對比中既凸顯我外交人員冒着生命風險依然愛國敬業、盡職履責的英雄主義精神,又突出了支撐這種英雄主義精神的強大祖國。《萬里歸途》沒有概念化地傳達愛國主義的主流價值觀,相反,將家國情懷內化於這一對比關係中。穆塔夫的叛亂奪權,是努米亞共和國政權不穩定和西方殖民主義的結果。在這樣的戰亂國家,槍林彈雨是日常,百姓基本安全與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國家面前,所有的善良友好和盡忠職守都像是一個玩笑。與之不同,面對戰亂之國,中國人依託背後強大的祖國,雖歷經艱辛但依然能夠幸福地踏上萬里歸途。中國外交人員能夠在恐怖勢力面前,有底氣地喊出“帶同胞回家”的口號。
以互文敘事講好英雄故事
互文敘事即指此文本對其他文本的引用、參考、暗示、模仿等敘事關係。羅蘭·巴特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組織和引用已有的言辭”。作為同樣改編自海外撤僑真實事件的新主流影片,《萬里歸途》在主題、敘事、視聽等方面都與前作《戰狼2》《紅海行動》達成了一種互文關係。通過這種互文敘事的方式,《萬里歸途》一方面彌補了《戰狼2》和《紅海行動》在人物形象塑造多元化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又繼承了大眾藉由《戰狼2》和《紅海行動》二者所構建的民族情感與民族記憶,從而更容易進入到努米亞共和國這樣一個戰火朝天的危險情境之中。在影片《萬里歸途》開頭,宗大偉讓同胞們舉起國旗和護照的片段與《戰狼2》結尾冷鋒高舉旗幟回家的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實物強化民族認同,彰顯國家實力。其次,片中激烈的槍戰場景和爆破場景等都有《紅海行動》的影子,給觀眾驚險刺激之感,調動觀眾情緒。但是《萬里歸途》並沒有停留在對前作的單純模仿之上,而在不斷追求超越和創新比如在敘事上更加連貫,在視聽上也更加多變、更具隱喻性。在場景呈現與人物塑造上,因為《萬里歸途》展現的是外交人員,片中沒有奇觀化打鬥場面,也更具有真實生活的質感。
此外,《萬里歸途》還植入了更多人文思考,並借白嫿女兒法提瑪之口,以《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航海家辛巴達》作比,展現出外交官們所經歷的種種磨難,表達出邪不壓正、善必勝惡的人類價值指向。“真善美”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希望之火,《航海家辛巴達》故事的講述,將《萬里歸途》變成了一則人文寓言,在希望之火的指引下,善良的人們超越國界桎梏而聚在一起,歷經磨難去追尋生存的可能。此時,人類的命運被緊緊聯繫在一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自然而然生髮出來。
近年來,新主流電影屢屢成為“爆款”電影,以極高的票房回報率激活疫情影響下的慘淡電影市場。《萬里歸途》作為一部新主流電影,在國慶期間獲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為又一部與國慶檔氣氛極為契合的“頭部影片”,帶動了觀眾們前往影院進行消費的熱情。整體而言,該片不失為一部難得的佳片,其以真實質感塑造“平凡英雄”、以對比策略刻畫英雄群像、以互文敘事講好英雄故事的美學特徵奏響了致敬外交戰線“平凡英雄”的主旋律交響,強化了中國觀眾的家國認同和愛國主義情感,做到了商業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作者:張經武,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雯,系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