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用技術革新拓展電影題材的邊界

電影快訊 1324℃
李安, 用技術革新拓展電影題材的邊界 - 陸劇吧

時隔三年,「120幀」的李安又來了。30年導演生涯中的第14部作品,他再次選擇「技術實驗」。將於10月18日國內上映的新片《雙子殺手》技術參數更進一步:120幀、4K、3D、數字人物,相比普通電影每秒24幀,幀數是5倍,亮度是普通3D影像的4至8倍;分辨率是2K畫面的4倍。而用三項高規格的技術疊加拍攝動作片,世界影壇前所未有。

「當電影技術升級到一定程度後,它可能已經是另一種媒體了。至於這種媒介如何定義、怎樣投射,這個對我來講其實有哲學的味道在裏面。而且那是一種直觀的哲學,具有本能的美感與心靈的交流,只是現在的我們還不曉得、不能參透而已。」在復旦相輝堂,望着台下幾百雙年輕的眼睛,李安說,「人們對電影未來的探索,其實剛剛邁出了第一步。童心、好奇心、新鮮感,永遠重要」。

「如果一定要給前沿電影技術找個定義,大概是用更清晰的方法做夢」

李安在發佈會上詳解影史最費錢的「男主角」如何做成,在上海影城誇讚其放映設備早在三年前就與世界最高技術指標同步更新,又在復旦大學調用了自己的生命體驗來描述技術革新的意義。

新片的海報上有如是宣傳語,「李安的一步,世界電影的一步」。不算誇大其詞,因為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他依舊站在了開創前沿電影技術的第一線。甚至,能在技術上匹配導演設想的攝影機、機架、新片放映設備等,也是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專門定製的。可以這樣理解,新技術流是徹頭徹尾的「李安創作」。

和前作相比,《雙子殺手》延續了高幀率的技術規格,還疊加了數字人物處理。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在超清晰的影片中藉助動態捕捉技術,根據演員表演「克隆」出一個25年前的他,實現兩者交互。新片中,威爾·史密斯飾演的男主角是特工人員,臨退休之際意外遭遇神秘殺手追殺。不成想,殺手竟是年輕版的自己。故事裏,是隔着時間的「我與我」同框博弈,戲外,則是一個積壓了多年的劇本因技術的革新煥然新生。

在李安看來,技術革新的意義大抵在於此。當年,他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進入3D領域,彷彿打開了美麗新世界,「3D的影像在我腦海里更熱烈、更美好,讓我覺得傳統的24格已經不夠看,起碼需要60格」。此後十年,他不斷追尋電影怎樣才算「夠看」,「足夠的訊息」「大腦皮層」「彙集」「傳輸」「中央處理」等一堆名詞湧向他,「我們可能還沒辦法準確定義什麼是前沿電影技術,但如果大家公認電影是造夢的機器,那麼我們下一階段,就是用更清晰的方法做夢。」

「我的底子是中國文化,總是格外珍惜中國市場,因為它充滿了童心」

在《雙子殺手》的「夢境」里,中年男人與年輕時的本體互為鏡鑒,李安的意圖清晰,就是為了回應「技術喧賓奪主以致故事單薄」的質疑,回應「技術削弱人性思辨」的質疑。他說,自己也算是少年子弟江湖老,經歷過許多事, 「如果說《卧虎藏龍》的李慕白,是我步入中年的一個檢討,那這次就是我步入老年,對人生的新檢討」。

導演承認,從某種角度看,近年來的他一邊追尋新技術,一邊也在講述「同一個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有他本人心境的投射,「我一直想呈現一個男孩的成長,儘管我已進入老年,但心態還是個男孩子。我會想青春到底是怎樣的,『純真的喪失』對我具有長久吸引力。」少年與老虎從此岸到達彼岸之後,老虎沒有回頭,「正如青春不會回頭」。

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故事的核心異曲同工,仍是年長的男人,回頭看一眼年輕時光。「只不過,我用戰場的真實凌厲與半場秀的虛妄對接,希望在新技術里實現新認知的時候,好像除了中國以外的其他觀眾並不太領情。」李安笑言,他深受東方哲學浸染,身上文氣重,但童心更濃,一直想嘗試各種類型片,而技術就是拓展題材邊界的武器。用着這個武器,他得以走出家庭主題,進入人性更深邃的內心世界。運用更先進的技術,他鏡頭下的奇幻漂流很可能只存於少年的腦洞里;他鏡頭下的比利·林恩在中場休息時,細微表情能與外界的群體情緒休戚相關。

讀懂了他片子里隱藏的東方哲學,大概就會明白,他為何花了很大篇幅同復旦學子描述自己的青年時代——因為這裡有着最大認同。「我總是格外珍惜中國市場。中華文明雖然古老悠久,但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更願意接受全新的事物,它充滿了童心。更重要的是,我的底子是中國文化,下一部我在考慮華語電影。」(記者 王彥)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