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成不了《無間道》, 是港片沒落的證明, 影帝也救不了

電影快訊 1820℃

《使徒行者2》的上映,意味着「使徒行者」這個IP已經步入系列化。根據「有二必有三」的原則,《使徒行者3》的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同為卧底題材的警匪大作,《使徒行者》經常會被拿出來與《無間道》進行對比。

電影《使徒行者》的第一部,延續了TVB同名電視劇的劇情,所以起步就有着良好的觀眾基礎。畢竟電視劇《使徒行者》曾創下收視記錄,豆瓣評分至今保持着8.2的高分。

《使徒行者》成不了《無間道》, 是港片沒落的證明, 影帝也救不了 - 陸劇吧

然而,《使徒行者》卻一直無法達到與《無間道》相提並論的地位,甚至在《使徒行者2》出來之後,部分激進的觀眾直接呼籲終止續集拍攝,不要再「消費情懷」。

同為警匪大作,都有影帝巨星出演,《使徒行者》服化道甚至還更加精良,為何卻成不了《無間道》這樣的經典?

這與港片的沒落息息相關。

《使徒行者》成不了《無間道》, 是港片沒落的證明, 影帝也救不了 - 陸劇吧

劇情側重點不同,導致《使徒行者》先天不足

《使徒行者》和《無間道》的劇情設定非常相似,都是圍繞着「誰是卧底」這個終極問題,穿插一系列警匪間勾心鬥角的文戲以及槍戰飆車等武戲,最終真相大白。

但在劇情的展現方式上,兩者又各有特色。《無間道》在開始之初,就把警察卧底的身份告訴了觀眾,卻埋下了反派卧底的伏筆,並隨着劇情的進展一步步揭示真相。

《使徒行者》則是把卧底的信息徹底變成謎題,正反兩派都在不斷掩飾卧底身份,並引入了解謎和推理的手段,不斷引導觀眾猜測卧底身份。

《使徒行者》成不了《無間道》, 是港片沒落的證明, 影帝也救不了 - 陸劇吧

兩種展開方式雖然各有優點,但卻很明顯地體現出對劇情的側重點並不相同。

《無間道》的方式側重過程,在人物關係描述以及人物性格塑造上下了大功夫,這導致了勾心鬥角的文戲要遠遠比槍戰飆車的武戲出彩。

大家不妨回憶一下,《無間道》系列中的經典場景是不是都是一些文戲鏡頭為主?

例如曾志偉吃盒飯、吳鎮宇打電話、黃秋生與梁朝偉天台見面等。即使是《無間道1》的結尾,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天台上的對峙,也是文戲比例比武戲重。

《使徒行者》剛好和《無間道》相反,武戲的表現要比文戲出彩。因為是結果為主的劇情展開方式,所以電影的篇幅都放在鋪設謎題上,導致人物的刻畫缺乏深度。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使徒行者》系列選擇使用大場面槍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無論是《使徒行者》第一部的巴西巷戰,還是第二部的西班牙鬥牛節混戰,都被作為影片的亮點進行大肆宣傳。事實上,許多觀眾在觀影過後,對《使徒行者》系列的深刻印象,也的確是停留在這兩幕跨國槍戰上。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跨國槍戰經典,還是曾志偉吃飯盒更經典?

毫無疑問,多數觀眾都會選擇曾志偉吃飯盒。畢竟跨國槍戰可復刻的程度實在太高,而曾志偉吃飯盒這一幕,即使讓曾志偉現在再演一次,也未必能起到與當時一模一樣的戲劇效果。

所以,劇情側重點的不同,是《使徒行者》成不了《無間道》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文戲一旦出彩,讓觀眾留下的印象必然會比武戲深刻。

而港片之所以逐漸沒落,就是因為犯下與《使徒行者》一樣的毛病。

例如前段時間上映《掃毒2》和《追龍2》,都是把武戲作為重頭戲,並弱化了劇情的表現力。各種一言不合就槍戰的飆車鏡頭比比皆是,值得推敲的文戲畫面卻屈指可數。

看完《掃毒1》,我們可以記得張家輝忍辱負重的五年。看完《掃毒2》,我們只記得古天樂被砍手指後,一直賭氣了二十年

看完《追龍1》,我們可以記得甄子丹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看完《追龍2》,我們只記得梁家輝在拚命吃榴槤!

劇情側重點不同,也導致了影帝無力回天

同時,因為劇情的側重點不同 ,導致了演員並不能發揮實力。

《無間道》和《使徒行者》的角色,在觀眾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顯然,前者更為經典。

這並不是證明了劉德華和梁朝偉的演技比張家輝和古天樂好。同樣是雙雄對峙的鏡頭,張家輝和古天樂在體育場上爭辯的表情變化,一點也不輸劉德華和梁朝偉的天台大戲。

但是,我們會因為劉德華的一句「我想做一個好人」,而感慨萬千。卻覺得古天樂的一句「做兄弟,在心中」無比滑稽。

這並不是古天樂演技不行,而是邵志朗的情感刻畫太薄弱,導致人物形象不夠立體,即使說出了情感極強的台詞,也難以讓觀眾共鳴,反而會引起莫名的喜感。

影帝的最大亮點首先是演技出色,其次才是「面熟」。但重武戲輕文戲的劇情,並不能發揮影帝的實力。動作戲並不考驗一個演員的演技,只要特效逼真,場面就自然刺激。

影帝在這些武戲中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只能靠「老臉」來吸引眼球。

這就是為何同樣都是影帝陣容,《使徒行者》卻比不上《無間道》的原因之二。

縱使張家輝「魚尾紋都有戲」,古天樂舉手投足都是情,也在只能在槍林彈雨下黯然失色,即使明知票房平平,也無力回天。

為了迎合市場,就要犧牲口碑換票房?

有人說,既然港片沒落是一個這麼顯而易見的原因,那麼多「創作鬼才」、電影專家,為什麼就不改一下劇情的側重點,主打文戲,讓影帝們更好地「發光發熱」?

答案還真是不能。近年來,港片並不是沒有主打文戲的佳作。《淪落人》算一個,《逆流大叔》算一個,即使是中等水平的《花椒之味》,豆瓣評分也比一眾警匪商業片要高得多。

影帝們在片中的表現也非常出色,吳鎮宇在《逆流大叔》中的表現,比起《使徒行者》中的Q sir不知強到哪裡去了。劉德華在《花椒之味》中的對白,也比《掃毒2》中的台詞精彩得多。黃秋生更是憑藉《淪落人》獲得了金像獎「影帝」稱號。

但是,除了《花椒之味》外,另外兩部作品並不能登錄國內的院線。即使有幸在國內上映的《花椒之味》也只有160.1萬的實時票房,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是慘不忍睹。

很明顯,市場在用腳投票,把影帝們能發揮最大價值的文戲踢出影院。

《掃毒2》的導演邱禮濤在接受採訪時說了一句非常現實的話,他說:「電影人也要賺錢,說不為錢是假的。」明知道文戲不受歡迎,哪個導演還會逆流而上,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當劇組為了票房放棄口碑,影帝們哪怕使出渾身解數,終究也只會無能為力。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