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在線挑刺!《清平樂》引發宋史專家關注

電影快訊 1040℃

原標題:熱播劇《清平樂》引發宋史專家關注,帶動《宋仁宗》《水滸尋宋》等新書“上熱搜”——歷史學者在線挑刺,這樣有人文營養的“追劇”不妨多些


歷史學者在線挑刺!《清平樂》引發宋史專家關注 - 陸劇吧

電視劇《清平樂》受歡迎,帶動宋史研究話題升溫。


以北宋仁宗朝為歷史背景的熱播劇《清平樂》火了,同樣帶火的還有頻上熱搜的宋史圖書話題。但這次不光是簡單的“蹭熱點”,而是出現了一種新現象——歷史學者開啟在線“科普”追劇模式,講解劇集細節的同時,“挑刺”指出一些謬誤,與網友實時互動。


其中,《清平樂》的“頭號粉絲”吳鉤,本身是一位宋史學者,他在微博帶上“清平樂”話題標籤,在線連載“觀後感”,話題度持續走高,也帶動他的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4月初剛上市即加印,不到一個月印數累計達3.6萬冊。


此外,“我們愛宋朝”“一眼千年:宋朝的書畫美學”等雜誌專題和系列知識付費課程也引發關注,“宋朝的文人天團”“語文課本背誦天團再度出道”等話題更是屢屢刷屏。在業內看來,相對“高冷”的學問借力網絡社交平台,知識點巧妙搭配劇情更易被理解記憶,這也不失為互聯網時代普及歷史人文的好方法。


宋人用茶壺泡茶讓人齣戲?

“打卡式”挑錯模式吸睛


吳鉤並不掩飾對《清平樂》道具、服飾、製作的讚賞,“看着那些熟悉的歷史人物一個一個出場:呂夷簡、晏殊、韓琦、范仲淹……別有感覺。尤其很高興看到宋仁宗成為主角出現在電視劇里。”但他更令人矚目的是以史學家身份陸續整理了劇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幾乎每天都在個人微博和公眾號“我們都愛宋朝”上與網友分享,有讀者笑稱“跟着歷史專家開啟打卡式挑錯模式,這樣追劇還挺過癮”……


吳鉤從劇中官員頭戴的長翅宋朝官帽說開去,並對流行網文中的說法進行“闢謠”——“有人說這帽子是宋太祖發明的,目的是為防止官員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說悄悄話。但這是一個流傳頗廣的謠言,實際上在宋太祖出生之前,已有展腳襆頭流行(沒錯,這種長翅官帽的正式名稱就叫展腳襆頭)。”


吳鉤認為,對古裝劇來說,最常見的差錯表現為稱謂的時代穿越,比如將明清時期才出現的稱呼套在唐宋人身上。這方面的張冠李戴,《清平樂》也有一些。如劇中有科舉考試的“會試”情景,考試地點顯示為“國子監”。吳鉤指出,宋代其實沒有會試的說法,會試是明清時期的概念。與會試同一層次的宋代科舉考試,叫省試或禮部試。省試的地點,也不是國子監,而是貢院。吳鉤隨手“科普”——宋代的科考為三考制:解試、省試、殿試;明清科舉是六考制: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歷史學者在線挑刺!《清平樂》引發宋史專家關注 - 陸劇吧

《清平樂》劇照


吳鉤很注重和網友互動,他也會從網友關於影視劇的討論里“摳細節”——比如第三集中,“劉太后給苗心禾看的書,既不是手抄本,也不是雕印本,很明顯是電腦字體印刷品。有網友告訴我,這是字庫里的啟功字體,這一細節讓人齣戲了。《清平樂》製作精良,此處道具的敷衍太不應該了。”到了第五集里,晏殊與人喝茶提茶壺,“這是泡茶的茶壺,元明之後才出現。宋人流行用湯瓶點茶,不可能使用這種茶壺。”


吳鉤不光點評道具,也挑出人物稱謂出現的問題——劇中奴婢常將未婚女子稱為“姑娘”,但“姑娘”不是宋人對女孩子的稱謂,宋人見到年輕女子,不管認識與否,習慣稱“娘子”或“小娘子”;曹皇后的貼身侍女提到話本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將佳人稱為“小姐”,這一稱呼也是不當的。


因“愛之深責之切”,吳鉤甚至“恨鐵不成鋼”地感嘆“這麼好的IP被浪費掉了,可惜”——“這部劇里依次登場的角色是晏殊、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轍……全是自帶光環的人物,名字出現在語文課本里,人稱『背誦默寫天團』。這本身就是話題,就是流量,比什麼宦官與公主的八卦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意義。哪個歷史題材能帶出這麼多的牛人?”


“邊刷劇邊看書”或成趨勢?

社交平台流量為歷史普及注入新生機


《宋仁宗:共治時代》加印的同時,還拉動了吳鉤“說宋系列”前三部《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現代的拂曉時辰》《知宋:寫給女兒的大宋歷史》的銷量,這一系列“四本書抽獎活動”甚至還上了微博沸點話題,三小時閱讀量超200萬,迄今累計破千萬。當然,熱門影視劇帶火相關圖書,並不稀奇,但新書營銷難道只能從爆款劇流量紅利中艱難分得一杯羹?


對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長劉春榮認為,與其說出版業在 “蹭熱點”,不如說這波熱點操作啟發了社科書營銷如何進行巧妙的話題引導。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清平樂》推動了大眾對宋朝歷史文化的關注,實際上也是國內讀者閱讀興趣的必然轉型,有着深厚的民眾心理基礎,追劇的觀眾也出現分層——一部分是從原著網絡小說《孤城閉》的言情風格粉絲追隨而來,還有一部分是對服裝設計、對白、名人背後歷史知識點更感興趣。“有必要放大後面這批觀眾的心理感覺,這恰恰是歷史社科書的市場所在。”


歷史學者在線挑刺!《清平樂》引發宋史專家關注 - 陸劇吧

《清平樂》劇照


以宋代為背景的古裝劇並不少,比如早期的《少年包青天》系列,還有近年的人氣劇作《鶴唳華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但隨着社交平台流量為歷史普及注入新生機,“邊刷劇邊看書”漸成趨勢。事實上,一部劇可開墾的話題沃土十分廣泛,眼下多位史學家就從不同維度展開接地氣的解讀。剛剛過去的周末,藝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黃小峰的線上直播講座,就從《清平樂》服化道談宋畫的美學根基和來源,藉此打開宋代美學的秘境。直播間“彈幕”上不時飄過網友的熱議:“美醉了,追劇追出在課堂做筆記的感覺”“原來一件戲袍和頭飾背後還有這麼多學問”……


宋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虞雲國也在追劇,他寫過《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寧宗時代》等宋代研究著作,新著《水滸尋宋》近日剛出版,遊走於正史、筆記、話本、戲曲之間,還原了活色生香的宋朝生活,也復現當時市民階層的衣食住行玩。破天荒地嘗試“雲講座”,在線錄製“書海漫遊不孤單”系列活動,72歲學者虞雲國的體驗感很新奇,“第一次知道原來還有彈幕這種玩法!”以“夜訪大宋,去『瓦舍』聽書、刷劇!”為主題的講座將在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台上發佈播出,他期待能和讀者有更多的在線互動。


相較市面上偏“戲說”的歷史劇,虞雲國認為《清平樂》在大背景總體契合歷史,所折射的歷史觀也基本可取,他認為在線邊追劇邊解讀也是“一種普及人文歷史的較好嘗試”。而當追劇的模式不再局限於“正襟危坐”,歷史普及出版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