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鐘家暴視頻曝惹眾怒: 目睹爸爸打媽媽, 是我童年的恐怖片

電影快訊 1831℃
1分鐘家暴視頻曝惹眾怒: 目睹爸爸打媽媽, 是我童年的恐怖片 - 陸劇吧1分鐘家暴視頻曝惹眾怒: 目睹爸爸打媽媽, 是我童年的恐怖片 - 陸劇吧

網絡上有段恐怖的視頻,相信你每個媽媽看到都會跟我一樣憤怒!

視頻中,丈夫對妻子推搡謾罵然後狠狠一堆,妻子的頭撞在門框上,暈了過去。

丈夫覺得「意猶未盡」,又拎着妻子雙腳,隨手將她「甩」到一邊。

這時,一個小男孩哭着跑過來,抱着爸爸的大腿,阻止爸爸繼續毆打媽媽。爸爸安慰性地摸了摸小兒子的頭,像極了一個慈父。

另一個大一點的孩子,淡定的走到媽媽身邊,冷漠地看看媽媽。

也許是覺得兩個孩子看到這個場景太晦氣,丈夫一把把妻子扔出門外,還嫌棄地踹了一腳。

之後依然是摸了摸兩個孩子的小腦袋,將孩子哄進了房間,前後對比差異之大,令人毛骨悚然。

1分鐘家暴視頻曝惹眾怒: 目睹爸爸打媽媽, 是我童年的恐怖片 - 陸劇吧

長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即使父母都疼愛他,他的性格也可能是冷漠的。

看到那個大一點的孩子,我們就知道了答案。

全國婦聯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2.7億個家庭(約30%)存在家庭暴力,也就是說,按照一個家庭平均一個孩子計算,中國至少有9000萬孩子,目睹過家暴現場。

很多被家暴的女性,她們會以為自己的忍耐,可以換來孩子的片刻安寧。

殊不知,容忍,只會讓施暴者得寸進尺,讓孩子親眼目睹最近距離的惡。

反家暴公益短片《看見淤青》中,描述了家暴下孩子的視角:

媽媽的眼睛已經腫得看不清,眼淚流出來的時候會更疼;

川劇一樣的變臉,每次都讓我從夢中驚醒;

我希望我沒有來到這個世界,這樣我就不會成為媽媽的拖累。

對孩子來說,比起自己遭受暴力,她們更痛苦的是:爸爸打媽媽,我卻無能為力。

《演說家》里,導演黃莉,講到自己11歲時,睡夢中醒來,從客廳門縫裡第一次親眼目睹爸爸打媽媽。

當時的她,嚇得渾身僵硬,什麼都沒做。

後來她發現,爸爸打媽媽,媽媽就會在爸爸不在家的時候打她。而她卻總是裝作若無其事的,不把情況告訴爸爸,因為她擔心,爸爸會為此更狠地打媽媽。

她一直有着強烈的負疚感,她後悔自己在第一次目睹爸爸打媽媽時,沒有能夠第一時間衝出門,去阻攔她的爸爸。

黃莉總是想,如果她阻攔了,她的媽媽就不會再被家暴,而媽媽也不再會家暴自己。她把媽媽被家暴、自己被家暴的原因都怪罪到自己身上。

孩子都有保護柔弱媽媽的本能。就像開頭的那個視頻里,那個不過三、四歲的孩子,看到媽媽被打暈在地上,也會勇敢地去抱住爸爸大腿,哭着以自己小小的身軀去阻攔爸爸進一步施暴。

然而,不管是黃莉因恐懼不敢去救,還是小男孩阻攔了但未起到作用,孩子的心底里,都會痛苦自己的弱小與無力。

因此,心理學家斯蒂芬曾指出:目睹家暴,比自身被家暴帶來的心理傷害更大。

泰國曾經以孩子的第一視角,創作了一則動畫短片。

短片里,父母在吵架及家暴後,變成了面具猙獰的怪獸。孩子驚恐的眼神,無處躲藏的驚慌,以及顫抖的雙手,無不在述說自己心底里的深刻恐懼。

我們擔心孩子害怕,所以不讓孩子看暴力片、恐怖片。然而,大人們的暴力相待,在孩子的眼裡,遠比恐怖片嚇人。

孩子們不明白自己最愛的爸爸媽媽為什麼突然會變成暴力的魔鬼,他們不知道安全的家何時又會成為暴虐的戰場。

暴力時的尖叫、被打後腫起的臉龐、受傷流血的肢體……不管施暴者是不是會將暴力波及孩子,親人間的家暴畫面,都是孩子真正的童年陰影。

當恨比愛多時,孩子與父母也只能是漸行漸遠的陌生人。

有的家庭也許還沒有上升到「家暴」的程度,但家中父母經常吵架、語言攻擊、甚至冷暴力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這樣的爸媽同樣在給孩子們「直播恐怖片」,孩子還要場場不落地觀看甚至被裹挾其中。

也許孩子還小,還不會表達,也許孩子是因為害怕選擇了沉默和逃避,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在乎,更不代表對他們沒有影響。

而更讓人唏噓的是,這些陰影可能孩子用一輩子,甚至用盡全身力氣也不能擺脫掉,他們可能會變得敏感、自卑、不信任他人,他們可能會忍氣吞聲,也可能會變得暴力。

你們罵出的每個髒字,都在撕破孩子對這個世界心存的美好,每一次舉起的拳頭,重擊的是孩子的世界,打碎的更是他們一生的希望和幸福。

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一個人的一生,而不好的童年需要一個人的一生來治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能充滿幸福感。

那些在父母相愛氛圍中教育出的孩子,也會用愛來回饋世界。

在最近播出的綜藝《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杜江給妻子霍思燕寫了一封「情書」,字裡行間都流露愛意。滿滿三頁紙,寫於相思時:

「任何華服和你的光彩相比,

都黯然失色了。

任何雲鬢花環,

都比不上你素顏之萬一。」

這並非杜江夫婦第一次發糖,他們恩愛有加,時常撒狗糧。

霍思燕經常給杜江一道送命題:「你還愛不愛我?愛我什麼呢?」

杜江也願意日復一日地逗她開心:「我主要是貪圖你的美貌。」,「你是震翻戲劇學院的美貌。」

無論霍思燕拍戲到多晚,杜江都會等她,並給她做一點好吃的。

二人互相關心,互贈禮物,隨時親親抱抱舉高高。

二人對家庭十分上心,即便工作忙碌,也會做出調整,盡量陪伴嗯哼。

杜江霍思燕二人從來不錯過任何一個向嗯哼表達愛的機會。

一次,嗯哼入睡前,和爸爸杜江進行了一場對話:

「你什麼時候才喜歡我?」

「從你一生下來我就喜歡你。」

「那為什麼我沒生下來你就不喜歡呢?」

「你在媽媽肚子里,我就喜歡你了。」

「什麼時候到頭啊?」

「沒有頭。」

霍思燕也和嗯哼說過:「我懷孕的時候,最喜歡做B超。因為通過B超可以看到你。你一動,我就很幸福。」

父母的相互尊重和珍惜,會使愛自然地流向孩子。孩子會感到家庭充滿美好,爸爸媽媽溫柔而可靠,這就是一種對孩子的高質量陪伴。

嗯哼說過:「媽媽從來沒有跟我發過脾氣」,在愛里長大的孩子,充滿了安全感。

他關心體貼媽媽,開門讓媽媽先進。

點咖啡時怕媽媽感冒,特意點了熱咖啡。

主動安慰、幫助小朋友。

小小年紀就懂得女士優先。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子,他們就會學成什麼樣子。

在溫暖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裏也會充滿愛,所以在生活中就會自然而然地關心他人。

那些被愛滋養長大的孩子,才有可能用溢出的愛溫暖身邊的人。

如果你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婚姻不幸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少會有和同齡人一樣的燦爛笑容。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最大,絕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歸究於童年的遭遇,尤其是父母一方家暴或者經常吵架。

楊絳在《我們的錢瑗》里寫到,有一次她和錢鍾書帶女兒去飯店吃飯,女兒看到鄰桌的一對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說: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後就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您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錢媛一樣,成為被愛着的那個幸運的孩子!

希望每個女性面對家暴,都有底氣說不,勇敢為自己發聲!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