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的「套路」與「反套路」

電影快訊 1172℃
青春片的「套路」與「反套路」 - 陸劇吧青春片的「套路」與「反套路」 - 陸劇吧青春片的「套路」與「反套路」 - 陸劇吧

又一部青春片火了。《少年的你》票房已經突破15億,而且還得到了不俗的口碑,豆瓣評分8.4,從一干評分滑鐵盧的青春片中脫穎而出。近十年來,青春片這個本不算大眾的題材,伴隨着一眾「套路化」「抄襲」等爭議,卻屢屢斬獲不錯的票房成績。這個奇怪的現象背後又有着怎樣的規律?《少年的你》能夠打破「票房與口碑」兩極化的魔咒,它究竟突破了哪些套路呢?

◆ 近十年的「套路」緣何而生

《少年的你》火爆的同時,觀眾們紛紛感嘆「青春片」終於不再被「車禍、墮胎、癌症」等套路束縛了。可見,觀眾對「青春片」的套路有多麼反感。

翻看近十年來的青春片數據,可以發現青春片受到關注要追溯到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此後「青春片」就成為電影市場備受關注的細分類型。

之後的幾年間陸續有明星、演員嘗試「導演」這一角色,郭敬明、劉若英、何炅、蘇有朋、徐靜蕾等陸續推出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小時代》系列、《左耳》、《梔子花開》等誕生了,幾乎都是青春題材。口碑方面,豆瓣評分最高的是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豆瓣評分6.6分,郭敬明、徐靜蕾、蘇有朋和何炅等執導的影片,口碑均不及格。仔細觀察這些電影也往往跳不出固定的青春片的套路。

「現在的青春片有三種模式,一是校園青春片,故事一開始發生在校園裡,男女主角各種不合、各種衝突誤會,熟悉後開始相戀,遇到來自家庭學校朋友的各種阻止,越阻止越要在一起,然後出現傷痛、誤會,於是分手,過了多少年後重新相遇,緬懷青春、傷感、釋懷,這就是校園青春片的套路。二是都市青春片,以上劇情發生在工作環境中。三是邊緣青春片,主人公是一個孤獨的邊緣人,他被家庭、社會拋棄,迷茫不知所措。《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就是這樣的角色。」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張充,在分析這一時期的青春片時,這樣解釋:近十年,隨着智能手機和4G網絡的普及,明星效應被擴大。很多明星或作家轉型拍電影,由於製片成本低、好操作,他們首選青春片,一個自帶流量的男明星(因為女「粉絲」多)加上一個女明星,基本就保障了票房。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現代,服化道成本低,不用做特效,後期成本低,大量成本用於宣發,而且這種題材內容好過審。另一方面,一般明星是三四十歲開始轉型,這個年紀青春已逝,開始回憶校園、緬懷青春,產生出這樣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從觀眾方面分析,中國的觀影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這個時期的觀眾,很多是情侶一起走進影院,青春愛情片必然是首選。

◆ 青春片的母題是「成長」

「實際上,如果我們將觀察的時間範圍拉得更長,會發現我們當下討論的套路化青春題材是一個很小的範圍。」張充說,「基於不同年代,青春片是呈現不同面貌的。在不同的國家,青春片的表達也不同。所以我們很難對青春片做一個定義,只有北京大學的戴錦華教授曾說,『所謂青春片的基本性,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青春題材影片關注的是「抗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題材關注的是集體主義、革命現實主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對意識形態的反叛。到了上世紀90年代,則更多傾向於個體意識的確定和成長。2000年至2010年,中國影視圈開始了偶像塑造階段,於是針對於城市青年的青春片誕生了第一批國產偶像。相對的,描寫農村少年的影片,則着重於表達農村少年對進城的嚮往,以及進城後的各種不適應和不知所措。比較有代表性的電影是《青紅》《十七歲的單車》《小武》《站台》等。

當下,以高考壓力和校園暴力為主要背景的青春題材,很顯然是在和平年代、物質生活豐富下的產物。「所以說,青春題材的關注題材其實是很廣泛的。」張充表示,「如果非要給他一個概念,我覺得,青春片是以青年人為主角的,主要受眾也是青年人。表現的主題無外乎青春時期的悸動、迷茫、叛逆、夢想和成長。這五個點是青春片必備元素,可以只具備一個,也可以具備多個。但是,它們都有一個母題,就是關注成長,青春片一定是需要把握住『成長』這條線索的。這個成長可以是人性方面,也可以是學歷等外部條件增高,或是人生閱歷增加。我們現在抨擊的青春片套路,最主要是這個『成長』太過單一,不只是內核一樣,連成長過程都很相似,觀眾就不會買賬了。」

◆ 「反套路」的破與立

近幾年,隨着觀眾「用腳投票」,「車禍、癌症、墮胎、失憶」的梗不再好用,青春片也在進行轉型的嘗試,《嘉年華》《狗十三》《過春天》等一系列反映社會現實的青春片出現,《快把我哥帶走》等反映親情的青春喜劇也試水市場。

綜合分析《少年的你》為什麼能取得票房與口碑雙贏,張充表示:迷茫、悸動、反叛、夢想、成長,青春片要素都具備,該片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內容融合。它還是一個反類型的片子,掛鈎了罪案題材,反映的是近期社會比較關注的校園暴力問題。上映的時間點與社會熱點話題契合。而且,不得不說易烊千璽自帶的流量太大了,此外這部影片的演員表演,專業上講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本來觀眾對流量明星的演技是不抱什麼希望的,沒想到發現演得很好,這是超出期望值的驚喜。從票房數據來看,影片上映第一天表現不那麼亮眼,後續口碑的傳播,讓票房快速增長。目前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第一天至第三天的口碑,尤其是第一天。當下中國觀眾被爛片打磨的,心態很寬容了,基本上一部電影各方面沒有什麼問題,就很大概率可以引爆票房了。

談論青春片的套路,就跳不開背後的青春文學。近年來火爆的青春題材電影,幾乎都改編自青春文學。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艾翔表示:《少年的你》的水平要比其他同類型青春片好一點,但是進步不是特別大。它的敘述模式還是有「新概念作文大賽」那種影子。敘述模式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停留在一種對青春回顧的視角,這種回顧沒有總結批判反思,還是一個少年的狀態,沒有從成長進入成熟,看不出有什麼經驗教訓。校園暴力這個題材很好,但是也只如某主流媒體所說──將校園暴力問題帶進了大眾視野。

此外,這也可能與一批從新概念作文大賽脫穎而出的作者,當時的年齡局限和創作心態有關,當然,這個原著還被質疑「抄襲」,這是另一個問題,需要通過法律程序解決。我們單說內容。有這麼一批作者,年少成名,創作類似青春題材文學時都很年輕,沒有辦法更好地把握社會現實題材。雖然作品觸及現實主義,又有點脫離現實。用一種少年的心智去描寫成人的處事方式,又用一種類似成年人的想法,去揣摩小孩子的行為,低估了小孩子的智慧。這就使得《少年的你》無法用更全面的視角,去展現校園暴力這種社會現實,還是停留在拍給青少年看的青春片的階段。我們比較《少年的你》和《我不是葯神》,後者最後通過字幕的方式,敘述了社會各方面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和解決辦法,補充完整了鏈條,讓這個故事有一種完結感,讓觀眾看了「踏實」。我們看《少年的你》豆瓣評分,一開始是8.7,後來降到8.4,很可能就是很多成年觀眾走進影院後,覺得這個故事「不過癮」。

所以,艾翔認為,青春片想要上一個台階,還是需要作為基礎的青春文學的水平有所提升。不過從另一方面解讀,目前青春片所選擇的青春文學原著,多是展現殘酷青春,這是一種市場導向。當下社會生活,競爭壓力大,人們渴望文藝能夠釋放壓力、宣洩壓力。導致很多影視劇拍得「狠」,觀眾看得「爽」。文藝作品,包括現實主義題材,也有刻意往曲折離奇寫的傾向,表達也陷入個人主義或是反個人的個人主義,主人公傳達的思維是只關注自己,只愛自己,讓文藝走向一個不太好的方向。實際上,這是在窄化文藝的功能,文藝除了宣洩壓力,還可化解壓力,讓人們看到了黑暗與苟且後,還能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像電影里所講「我們生活在陰溝裏面還能嚮往光明」,這是當下文藝作品需要補缺的一環。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