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使電影情節有趣, 令人心碎又扣人心弦? 答案是編劇

電影快訊 1785℃

每一個編劇都渴望創作出經典的角色,寫出傳世的作品。哪怕是一部純純的校園情愛電影,編劇的心都是嚮往着傳承。

當然,有如此的用心是好的,現實又是另外一個局面。為什麼同樣的素材,但是有人創作出了像「教父」這樣經典型的角色?但是更多的創作的作品令人記不清楚是「教」還是「父」?

今天這篇以劇本的寫作基本原則入手,結合影史留名的幾部電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什麼使電影情節有趣, 令人心碎又扣人心弦? 答案是編劇 - 陸劇吧

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的《教父》,不論是電影人還是演員,這都是一部必修的電影課。這部電影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該片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

寫《教父》時,普佐已經45歲了,他用3年時間寫完了《教父》。《教父》成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它內容驚險,情節緊湊,深受各國、各階層讀者的歡迎,風靡世界,連續暢銷了十餘年。小說還被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導演科波拉執導,分為三集,榮獲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的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三項大獎。

繼《教父》之後,馬里奧·普佐又寫了四部犯罪小說。它們是:《傻瓜滅亡》、《西西里人》、《第四個K》和《末代教父》。其中,《末代教父》沿用《教父》的家族犯罪小說的模式,在商業上也獲得巨大成功。

普佐還是一位編劇,編有《教父》1至3集,《超人》、《大地震》、《棉花俱樂部》等電影的劇本均出自他手。作為《教父》第1集和第2集的編劇,他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拋開演技與當時的影史背景來看,單純只是回劇一下這部電影的基本故事情節。

這部電影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如果只是看這樣的劇情介紹,是不是覺得有些像國產電影常喜歡用的「霸道總裁」的套路?

比如這部2017年「集結」各路流量的電影《遊戲規則》!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學生」子豪歷經多次血雨腥風,與好友方傑成為青幫老大唐先生最得力的左右手,並逐漸成為生死兄弟,並且被唐老大女兒芊芊所愛。唐先生最終查出子豪的真實身份——藍衣社成員。兩人正面對峙,一聲槍響,最終倒下的是誰?好友方傑會作何選擇?芊芊又怎麼面對父親和愛人的生死之斗……

看!論情節的曲折,咱們這部國產電影是不是勝過了《教父》——多麼富有神轉折色彩!

但是,為啥《教父》是經典電影中的經典?而這部《遊戲規則》看完之後要被女生問「這是不是郭敬明寫的劇本」?

因為這部《遊戲規則》東拼西湊的電影橋段和沒有任何邏輯可言的劇情,透過這電影的名字,你完全想像不出來這到底是個什麼內容。

開場弄的跟科幻大片一樣,差點把漫威電影中的超能力都搬出來了,噼里啪啦的開槍,然後入獄,然後逃獄,接下來是槍戰!槍戰!槍戰!槍戰......其中夾雜着為了槍戰而鋪墊的兄弟義、父女情、突出其來的愛情。

這些神奇的劇情包括且不限於:令人分不清楚應該算女一還是女二的角色去替他父親以命贖罪、劇組為了省布料演員衣服小碼裹身,如果再在外面加個褲衩可能是民國「超人」、幾個上海灘大佬,互相勾心鬥角的勁兒完全感受不到,就是自說自話的在那演......

完全超越了時間空間的概念,不得不佩服導演,編劇的腦洞,以及演員的定力,他們自己看到會不會笑場啊——但是,觀眾一定會笑場!

反觀電影《教父》,沒有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一句話,將黑手黨本質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到底,編劇真正的功底,不一定是要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故事都揉在一部電影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構建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

構建人物角色的複雜性,往往不是在於一堆事情供他選擇,而是在選擇的時候,他是真實在表達自我。

哪怕是只有一個選擇的時候,這樣的選擇正反兩面的理由都要充分,角色因為這樣才會內心衝突面掙扎。

當然,掙扎也不是說嚎叫或者動槍.....越是沉穩,越是不動喜憂,越是令觀眾覺得同情。這樣,由此構建起來的深刻的內心世界也會被視為人性中獨特的一面。

《教父》的成功恰恰證實了這一點。

Marlon Brando。並非血腥殘忍,卻有着一個黑社會教父應有的全部威嚴。

決絕、果斷、雷厲風行,低忖時卻又不失優雅與桀驁。絕對的紳士與氣宇。威而不猛。

他在做真實的自己。

如果他是一位典型的暴徒,從開始就會付諸暴力的行動,但是他是個思考者。如果有其他解決辦法呢?如果可以獲得更多呢?如果是謊言呢?不好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是自己?他該不該去做?

他有過疑惑......

就像任何人在遇到某些抉擇拿定主意之前,有的思考與不安,他也有。區別是,他有更強大的精神世界在支撐,因而他的決定看起來那樣的果斷。

觀眾喜歡看到角色在內心衝突中或者是受折磨,或者是提供一些能代入現實感的思考方向。這令他們有安全感或者同理感。

其次是做出意想不到的選擇的。

這點,對於編劇來說,大家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種創作技巧。就像每個人都會煮麵一樣,區別是煮出來的口感可能並不適合觀眾來品嘗。

角色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了角色的豐富與飽滿性。當我們在討論一個角色的時候,更多是討論他的某些選擇。

如果這些選擇是大多人會選擇的結果,大家認同這是一種共性行為。但是,當一個角色的幾乎全部的選擇都是能與大多數觀眾一樣,或者被料中的話,雖然也可以理解是人類的共性,卻也失去了觀影的樂趣——我看着你和我一樣,我為什麼要花三十塊錢電影票錢來看你?

因而,觀眾喜歡看到人物在選擇中做出乎意料的決定。也許,這些決定令觀眾開心,或者讓他們覺得氣憤,或者是好奇。不管是哪種,都有討論的價值,那麼,都將獲得更多觀眾去觀影。

當然,這種出乎意料並不等於沒有邏輯感的腦洞大開,而是在符合角色的性格與身份的。比如在電影《心靈捕手》中,醫生為了沒有去看他一直想去的棒球比賽而是去「見個姑娘」,這樣的情節更得博得觀眾會心一笑。

以及,人物在不斷選擇中要有成長。

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就是建立在不斷選擇中成長的過程。不管是掙扎還是順從,這樣的選擇必然讓一個人能看到其成長軌跡。

一個角色沒有被限定在一成不變,而是隨着故事的發展自然顯現在觀眾眼前。宛如,一部電影過後,我們跟隨着某個人,也體驗過了另外的人生。

很多國產電影,往往在「成長」中是欠失的。大概也是因為一出場就是秒天懟地能升天,設定值太高了,以至於後來沒辦法長了吧!

標籤: 電影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