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菡引髮網友謾罵後,近兩期節目也沒有露面,未知緣由。
你問誰?
當年《非誠勿擾》坐鎮嘉賓席的,那位眉眼低垂、慈祥得好像一見面就會往你手裡塞兩個自家蒸的肉包子的阿姨。
而除了是面善的阿姨,人家還是南大的社會學博士,心理學界大拿,至於在各大節目巡迴當情感專家,屬於她最不值得提的榮譽。
沒想到,多年後她在《我家那閨女2024》翻了跟頭:
童年記憶里的智慧阿姨上了新時代的節目,滿口說的卻好像都是過時的渾話。
時代進步了,專家的觀念卻彷彿在退步。
但在我看來,這爭議背後真正的「進」與「退」,可能和表面恰恰相反。
還是從事件還原開始聊起——
節目第四期,盧昱曉媽媽稱女兒因為讀女校,而增強了同性間的交往技巧。
黃菡當時提問,那會不會因此缺少與異性的交際技巧。
同一期,她們還談到了養老問題。
以吳昕為代表的嘉賓提出未來養老院的條件會更進步,更符合新一代人的需求,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此時又是黃菡提出異議——
從我的年紀來講
我當然非常介意進入養老院
我可以想得見
在人生那樣一個階段
進入養老院是一種多麼
無奈
不難想見她被批判的緣由。
第一件事,她撞上的是性別議題。
女性主體意識崛起,必然會有一個把自己從兩性中剝離、獨立出來的階段。黃菡的問題未必沒價值,但真的不討喜。
網友只道,女校難道就培養不出健全人嗎?
第二件,她又給這屆抵觸婚育的年輕人潑了盆冷水。
2024年了,怎麼對養老院還有刻板印象?是網線還沒接到村裡嗎?
「清朝人」一度成了她的關鍵詞。
喏。
事情倒不複雜。
這不又是一出記憶德高望重的前輩,因為價值觀過於抽象而翻車的old school劇本?
可我內心存疑。
過去的情感節目配對,現在的情感節目勸分;
以前的情感節目摻和,如今的情感節目旁觀;
可無論在哪個時期,黃菡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既不同於那些機鋒挑激、唯嫌事小的老派drama精,又不似新近那些目光冷冽、口齒靈巧的生活觀察家。
眼下黃菡在新節目里格格不入,難道她在舊節目里就格格入了?
對中老年市場壟斷如《非誠勿擾》,如今看來頗有菜市場的鬧騰勁兒。
出身高校的黃菡夾在中間,猶如一隻寧謐的卡皮巴拉誤入農村鵝圈。
而如今的情感類節目,對嘉賓要求更多的是共情力、觀察力、總結力。
他們往往被隔離在攝影棚里,與嘉賓物理上隔開距離,但在心理上,卻被要求精準把握人性。
最好是擅長一語中的、當頭棒喝、醍醐灌頂,通曉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藝術,多輸出些滋養觀眾耳朵和腦子的話。
在這種取向里,黃菡幾乎像個不講道理的杠精。
不過,或許咱都沒想過,情感節目里這些專家的本質價值到底是什麼?
2010年1月,《非誠勿擾》開播,引發收視狂潮。
主持人孟非此前是新聞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以言辭直接辛辣聞名。
樂嘉更不消說了。
作為非專業的銷售培訓師,他的路數就是兜售觀點、販賣信念。
因為口吻過於斬釘截鐵,哪怕嚼的都是一些思想泔水,也總能麻溜地把雞湯灌進觀眾的前額葉。
而僅僅在節目開播5個月後,央視就對相親類節目進行了多番批評,要求針對節目低俗、炒作、煽動性等問題進行整改。
也就在這時,黨校出身、擁有過硬學術背景的黃菡加入了《非誠勿擾》。
來源 |《羊城晚報:<非誠勿擾>改打溫情牌 女教授談相親「像上課」》
可見,當年黃菡是以一個調和者的身份空降到節目里的,目的是平衡過於低俗化的趨向。
現在內娛也有不少學術明星,劉擎、羅翔、薛兆豐、陳銘等先後成名,成為各大節目的座上賓。
但遠在他們之前進圈的黃菡,彼時還未能體會到觀眾對知識分子的敬意。
有趣的是,彼時的觀眾對黃菡的批評和如今並沒有區別——古板。
那個時代的情感節目,出格意味着個性,獨斷象徵著獨到。
一位女嘉賓不願放棄自己事業,因此拒絕為了男友換城市生活,而塗磊這樣的情感導師便會將這解讀為「虛榮和紙醉金迷」。
身處這樣環境下的女性,自然也沒什麼主動性,多只能跟隨大流自我調整。
比如《愛保》里的觀察員莎娜,看似和塗磊路線一致,總是用尖銳言辭評判一切。
但節目一換,她也能娓娓道來,讓人如沐春風。
對比不同時期的情感節目,你會發現其理念、追求、內涵都發生了極大的嬗變。
而黃菡卻是整個歷程中的一個不變量。
她始終講着那些和大眾思維有出入的觀點。
有一期《非誠勿擾》里,樂嘉故意找茬和女嘉賓吵架。
女嘉賓許亞麗戀愛總是屢試屢敗,樂嘉分析說,那是因為她常年將精力用在照顧自己的哥哥身上,意即照顧哥哥已成為許亞麗的負擔。
這話在本質上並不算錯——
許亞麗的哥哥因車禍導致癱瘓,需要人常年照看。許亞麗視哥哥為最摯愛的人,且她本身就是醫學博士,於是對此義不容辭。
只是,這不免會令許多男士心存畏懼。
可在女嘉賓淚水漣漣、一再請求樂嘉不要再說這種話時,她收穫的是樂嘉的歪頭、冷眼,以及嘴角上揚出現的一個得意的笑。
- 我覺得你真的太不善良了
- 我怎麼不善良了
來 你說說 你哥哥怎麼不是你的負擔呢
這一刻我只感受到了他自詡為智者的傲慢,以及把所有人當做炫耀自己智力和個性的工具的冷漠。
當時孟非也站在樂嘉角度,企圖用「我想你是誤會他了」替他辯駁。
黃菡在這一刻冷靜、但惹眼地站到了中立位——
「樂嘉的表達和你們倆的溝通確實有問題。」
對,按照我們如今的偏好,她如果能夠站起來和倆男主持掀桌,直接站邊女嘉賓,那會叫人痛快得多。
可在權力失衡的語境下,中立就是黃菡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站邊。
她有着我們父母那輩說話時的特點——
說話留三分,表達自己觀點時,也會盡量照顧到對方面子。話無法說透的這份委婉,也成了她一直被誤解的原因。
是,她說話的確不夠乾脆利落,沒有那種直指人心的機鋒。
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她看得多、經驗足,她提出的往往都是更通俗、實用的見解。
要知道,「相親」類節目當年盛行,本就有青年人情感觀念、婚戀意識開始變化的因素在。
黃菡雖談不上先鋒,卻一直在借自己的專業知識,默默推動這種思想轉變。
而這,就是專家的本質意義——先大眾一步看到未來,並為這個目標助力。
有一位男嘉賓很具代表性,他是一個要上電視來相親的人,同時又因為性教育缺失,完全不敢和異性接觸,甚至看成人電影都會有很大的負罪感。
飛速進步的社會,原地踏步的道德,無限膨脹的物慾,常年壓抑的情感。信息社會培養出的第一波成人,許多都曾在這些矛盾中感受過無所適從。
黃菡的解題思路很簡單:把在場的各位全拉下水。
黃磊、孟非難道就不看這種片了?看了就沒反應了?這就是上課啊,沒什麼不正常。
接下來還提到國內性教育的路徑問題,課堂上講的過於羞澀拘謹,網絡上看的過於輕佻浪漫,本質都不正常。
而這些社會問題,才導致了這代人的婚戀困境。
而她對女性問題的態度呢,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年,同屬情感節目的《新老娘舅》中,有位叫柏萬青的名嘴。而她曾提出一個轟動一時的說法:「貞操是女孩給婆家最貴重的陪嫁」。
就是這個表情包
對隔壁欄目組的觀點,黃菡的回應是這樣的——
我的身體是我自己的,女生懂得自我保護就好。
如今看來,這當然不算什麼新鮮前衛的觀點。
但在十幾年前,那個「貞操陪嫁論」都有市場的電視環境,這已經夠裱起來供着了。
現在再回去看黃菡在《閨女》上的發言,她的立場其實是如一的——
她的背景讓她沒辦法僅靠直覺去表達態度,而是需要多想、多調查。
只給大眾提供一些即時的態度和情緒,在她看來是很「蠢」的事情。
或者說,是不夠負責的。
女校事件中,她並不是直接否認這種教育模式,而從青少年生理髮展的角度,提出了其潛在的局限性。
正是情竇初開的
對異性交往特別感興趣的
那個階段
但她實際上沒有這個
關係刺激
隨後更用一個女孩成年後難以感知到「愛」的案例,指出其實這種教育模式有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作為一個心理學專家,從實踐入手、從案例出發是基本的學術倫理,實在沒什麼過錯。
至於養老院問題,應該這麼說,吳昕等人想住養老院的觀點,是基於一種對未來的展望和期許。
而黃菡不習慣於展望,她只抓當下個體的心理動機——
你們想進養老院
是想被養
不是想老
變老,是一件真實且殘酷的事情。
正如她所說,真實的養老生活,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身體機能的衰退和生活無法自理的困境。
作為場上離「老」最近的人,她的憂慮要具體得多。
我不知道怎麼可以把它說成
其實可以過得很好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任何一件都不應該寄托在過於樂觀的幻想里,而要有更慎重的規劃。
其實吧,我查資料時發現,黃菡身上還是有不少獨立、現代的品質的。
老公,是她一見鍾情後自己追回來的,大方寫情書,大方耍小心思,最後領回了家。
華商日報《黃菡:老公是讀研同學 美好婚姻需要經營》
節目中一次談到叛逆期的女兒,口吻更是辛辣真誠。
這種對母性的懷疑,對很多人來說是想想都自覺不道德的禁忌,但她卻如此誠實地面對了它。
我常常會懷疑
她真的愛我嗎
或者甚至於我會懷疑
我真的愛她嗎
當然,比起更受大眾喜愛的李銀河、戴錦華等女性知識分子相比,黃菡仍是一個相對傳統的人。
再囿於觀眾的興趣,及她自己偏務實的取向,她的思維也的確很受局限。
比如在《非誠勿擾》時期,大眾一直把她視為「婆媳」矛盾的專家。
不過換個角度想,她老談這些舊東西,是不是因為從來沒人問過她別的東西?
其實這麼多年來,黃菡一直沒怎麼變過,而她所做的事也如舊,只是依着理性思維,凡事多想一步、多留一點餘地。
彼時《非誠勿擾》流行給男嘉賓集體滅燈,她會提出戀愛不是戰役,不能不給對方留機會,也斷了自己的可能性。
這是一種經驗更豐富的女性對同胞的關懷。
在台上高高在上審判他人,用手上的一盞燈決定對方的命運,這看似是一種權力的體現。但在黃菡的視野里,給彼此機會,是更讓自己有更多選擇權,是女性爭取利益更實際的做法。
只是這樣做的前提,是要先認清現實、接受現實。
而從這一點開始,可能就不符合一部分人的期待了。
從《非誠勿擾》到如今的《閨女》,十年過去了,節目內容從原來的一味追求drama到如今能站在年輕人視角反思生活與人性,這是質的飛躍。
而節目的受眾層面,似乎也得到了巨大的跨越——
從前人們好湊熱鬧,對各色誇張戲碼下隱藏的腐朽內核視而不見。
如今人們六識敏銳,隨便一句不合三觀的話都可以引發他們的口誅筆伐。
黃菡遇上這場爭論,源頭卻是觀眾的「進步」。
這便形成了一個「進步的悖論」。
黃菡的確是老派的,點開她的微博,鮮少有宣傳和營銷性質的內容,但她雷打不動地堅持更新自己的讀書筆記,月均六本,只摘錄、不評價,好似把這事看得無比鄭重。
在這個時代,「進步」是件成本太低的事情,你只要略微跟得上時興的意識形態,用各色簡單粗暴的口號武裝起自己,就可以對任何人發起審判與攻擊。
而要以「保守」的姿態對一件事多思、多想,反而極其艱難,不免背上阻擋時代大流的罵名。
所以,這些新知唯一的作用就是處決異己者嗎?
在一個崇尚快餐式批判的時代,做到不合時宜的審慎,要困難得多,也有價值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