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周星馳要拍短劇,鬧得沸沸揚揚。
近日,周星馳官宣進軍短劇領域,發起喜劇廠牌「九五二七劇場」,將聯合優秀的青年創作者,基於「周星馳導演作品」的抖音賬號,面向用戶進行內容創作。首部微短劇作品《金豬玉葉》計劃今年5月上線,由周星馳出品,易小星監製,一線女演員參演。
周星馳會不會親自掌鏡,尚未公布。熟悉周星馳的影迷看到「九五二七」這數字,自然會想到這是在《唐伯虎點秋香》里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在華府當僕人的編號。
周星馳在採訪中表達對短劇的看法:「短劇是近年來科技創新和媒介創新的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很期待這次的新嘗試,大家多多捧場。」當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和快節奏的短劇形式相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2023年堪稱「短劇年」。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年短劇上線總量超1400部,同比增長率達50%,備案數量近3000部,短劇市場規模近400億,已經接近同年電影市場體量的70%,短劇行業呈現爆發擴張的趨勢。
「九五二七劇場」曝光後,網友立場不一。有人說周星馳跟風資本熱潮,消費經典情懷,「怕的是晚節不保,砸了自己那麼多年的招牌」;有人看不起電影喜劇之王降維掉價去拍微短劇;有人對此保持樂觀,期待「星爺」能為當下野蠻生長、題材同質化嚴重的短劇市場帶來精品化的作品。
實際上,這不是周星馳第一次拓寬跑道:在技術領域,早前他發文公開尋找web3人才(web3是指互聯網潛在的下一階段,一個運行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去中心化」的互聯網),表示正在研究web3+ai項目。在動畫領域,去年他擔任網飛動畫電影《美猴王》的監製,旗下比高集團也將開發動畫電影,製作三部獨立動畫。
從目前已有的成果《美猴王》來看,豆瓣評分5.5分,imdb5.7分,爛番茄新鮮度59%,成績並不理想。不過周星馳作為監製具體參與負責了多少內容,不得而知。
試水不同領域或許有興趣使然,或許有賺錢利益的考量,二者並不衝突。正在成為內容新風口的短劇行業,周星馳究竟能帶來什麼?好壞與否,試一試無妨。況且他也在籌備自己的新電影《少林女足》。
很多名導演經過創作巔峰,打造出一批經典佳作後,沒有及時跟上時代變化,找不到新的定位和目標,很快就被後浪超越。像周星馳「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多領域接觸,其實也是在尋找不同的機會,延長自己的創作生命。
張藝謀導演最具代表性。比如他的春節檔新作《第二十條》,從目前釋放的物料和信息來看,沒有了以往標誌性的色彩美學,也沒有特別注重視聽方面的構圖、造型等形式感,整體看上去很「樸素」。
張藝謀表示,這是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故事想讓普通老百姓看得懂,把嚴肅的法治題材拍成喜劇類型,也是為了迎合春節檔的喜慶氛圍。
或許喜歡張藝謀一貫風格的影迷看到這部作品會詫異:這很不像張藝謀。的確,張藝謀這些年一直在求新求變,一次次出手都顛覆大眾的既定印象。
從初期改編文學小說拍藝術片,到投入大製作、大場面的商業大片,再到如今逐漸捨棄過去對視覺奇觀和表現形式的迷戀和探索,張藝謀現階段更把精力放在講好故事上。《懸崖之上》《狙擊手》《滿江紅》《堅如磐石》都體現了張藝謀在形式上做減法,在情節上做加法,追求故事的戲劇性張力。
《狙擊手》《滿江紅》編劇陳宇用「返璞歸真」來形容張藝謀現在的導演狀態,就是回到電影的故事性本質,「看完一個故事能獲得心理滿足,就像讓觀眾吃飽飯」。
張藝謀曾在北影節大師班上談到他的創作變化:「要放下加引號的藝術家的身段,嘗試飛入尋常百姓家,去寓教於樂,去走近觀眾,跟他們互動,讓電影儘可能打動、吸引他們,把你想表達的藝術想法放到後面,我自己很推崇這樣的創作思路。」
張藝謀過去較少拍喜劇片,喜劇也是中國觀眾比較偏好的類型,從《滿江紅》到《第二十條》都在自己不擅長的類型領域發力。他說,「純笑已經很難了,還要讓人笑完回味,目前自己也在慢慢學習」。
不僅創作理念和手法在改變,張藝謀也積極變更賽道。他將開拍第一部網劇《英雄聯盟》,首次接觸電競題材,他說想跟上當下年輕人的流行,「拍出酷帥的感覺」。早前作家陳彥透露,張藝謀將改編其獲茅盾文學獎的小說《主角》,倘若成型,將是張藝謀第一次拍攝電視劇。
張藝謀喜歡嘗試新的拍法,做之前沒有做過的事。肯定有觀眾會質疑、會不解為什麼不注重最拿手的色彩和形式了?為什麼要「下凡」拍劇?為什麼不再拍以往那些能拿獎的藝術電影了?張藝謀曾表明,現在的自我定位就是當好一名職業導演,也不裝大師,保持年輕的心態。
張藝謀越來越變成為市場服務的創意產品型導演,如他所說,「創作者光是表現自我,說我的思想,我的藝術和情懷,吸引不到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有什麼意義呢?」說不定他下一步也去拍短劇、考慮更下沉的觀眾愛看什麼了。
名導進入新的業界領域,都可能攪動「一江春水」,影響甚至改變格局。
當初王家衛導演啟動拍攝《繁花》後,招致不少質疑,長達三年的隱秘拍攝,時不時引來關於項目難產的傳聞。當劇版《繁花》開播後,收視率和口碑一路飄紅,成為開年現象級爆劇。一路以來的反響簡直可以用「質疑王家衛、理解王家衛、成為王家衛」來形容。
播出前,不少人疑惑:王家衛一貫弱敘事、強風格的拍法能適應劇集的語境嗎?顯然,第一次拍劇的王家衛就做出了改變。《繁花》不僅延續了獨屬王家衛式的視聽美學和情感特質,也有很多符合劇集受眾愛看的強衝突情節,這是王家衛作品第一次出現如此高密度的情節量。
《繁花》在豆瓣評分迄今已上漲至8.6分,有專家在研討會上評價王家衛和劇集融合出來的《繁花》就像一顆「炸彈」,顛覆了中國電視劇界多年來形成的常態化、平庸化、舒適化的創作現狀。
該劇面對的當然不是一面倒的好評,也有批評其改編脫離原著、時代還原不夠真實、故事碎片化、人物對話太聒噪等。縱使褒貶不一,王家衛走的這一步仍然大膽有新意,總比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要好。
大導演們之所以曾經能製造銀幕經典,攀上高峰,正是因為他們懂得與時俱進,跟上潮流、再引領新的潮流。
從電影跨界到網劇、電視劇、短劇等,藝術創作不分舞台,不同媒介之間更不應該存在鄙視鏈。當更多名導加入新的市場,或許就能激發他們改變自己的創作常常規,也能改變市場的常規,驅動更多優秀人才入局。只有相互借鑒融合,才有可能創造新的藝術活力和行業續航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