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娛樂頭條 6240℃

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 陸劇吧

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歐美媒體刊發的《此地無銀》書評,探討此書虛構的美國總統與特朗普的相似性。左為《衛報》,右上為《時代》雜誌, 右下為《紐約客》。

古有柏拉圖的《理想國》,近有莫爾的《烏托邦》,後有各種思潮為人類構想未來。歐洲孕育了烏托邦這一概念。但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人不僅未拋棄,反而縱容原有的惡疾,結果走到反面;對此,歐洲又發出了反烏托邦的吶喊,於是有了那著名的三部曲:《我們》《美麗新世界》《1984》。

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歐洲的後人沒有像前輩那樣寄託於烏托邦的遐想,但對烏托邦可能會誤入歧途,一直保持着警覺。二十世紀初,在三部曲第一部《我們》問世之前,傑克·倫敦便在1907年,以其《鐵蹄》警示世人。三十年代,當德意志興起納粹運動,美國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辛克萊·劉易斯出版了《此地無銀》(it can't happen here)。

劉易斯獲諾獎,是因為「他充沛有力、切身動人的敘述藝術。他才華橫溢,開創了機智幽默的新風格」。還因為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美國社會和社會價值。在獲獎典禮致辭中,他說,「當今美國,是世上最矛盾百出、最令人壓抑、最折騰的國度。」他把社會幾乎說得一無是處,社會把這種人敬為上賓。

劉易斯的代表作、1920年的《大街》和1922年的《巴比特》,極盡各種描述手法,諷刺、抨擊社會上人們的狹隘心態,對外來的人、外來的事,總是抱着與生俱來的強烈抵觸,不容異己、安於現狀、生活中幾乎一切都服從一種無形的約束。其實,這一切,也正是促使社會走向歧途的溫床。

了不起的是,1930年獲獎之後,1935年,劉易斯更拿出了《此地無銀》,告誡國人,倘若再如此墨守成規,不思改進,美國就真的會步歐洲法西斯的後塵。書中雖無歐洲反烏托邦經典的洞察,但也成為大洋這邊的一本警世力作。

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 陸劇吧

辛克萊·劉易斯(1885-1951)創作了《此地無銀》這本書,封面上選用了虛擬的總統候選人的競選演說,和特朗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頗為相似。

《此地無銀》虛構了一位政客「溫瑞普」。他利用人們因循守舊、人云亦云的心態,在總統大選中,打出擁護傳統美國價值觀的競選口號。贏得大選後,他就立即噤聲國會,禁止遊行,取消各州建制,分成各個行政區,以圖獨攬大權。同時,他把批評人士趕到集中營,組建效忠自己的民團部隊。於是,這個自建國伊始就以民選、聯邦為基石的國度,成了法西斯國家,「溫瑞普」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獨掌一切大權的美國總統。人們起初雖不欣賞這些獨斷舉措,但因社會上效率有所提高,也就默認下來。後來,因苛政越來越沉重,民眾開始了反抗……

對於這本構想小說,劉易斯這樣寫道:「當思考歷史時,我越來越相信,世上一切有價值的成就,都是在自由、探究、批判精神下取得的;保持這種精神,比維持任何社會制度都重要。」

因有了這種精神,市面上時有警示世人的作品推出。很快,1962年,又一部力作問世,獲得好評:《五月中的七天》。1964年3月《紐約時報》以《天佑美國》擬文評論道:「這是自劉易斯《此地無銀》以來……最有力的作品。這兩年,成千上萬個讀者每天晚上捧着此書爬上床,手發抖,心發顫……」

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 陸劇吧

《五月中的七天》後來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書中的情節着實驚險,背景是美蘇削減戰略核武器談判出現突破進展,兩國行將簽署條約,銷毀各自擁有的核武器。但是,有軍人對總統的政策不滿,認為其漠視對手的欺瞞,終會削弱國力。其中,一位空軍將軍連同幾位高級將領,在得克薩斯州秘密興建了一處軍事基地,準備發動軍事政變,趕走總統,扭轉國策。

總統聽聞了風聲,把將軍叫到橢圓形辦公室當面質問,要其辭去軍職,並奉勸說,如其不滿國情,可投入下屆大選,以合法手段轉變國策。將軍一口否認,拒不從命。幸有總統身邊助手追查得力,迫使一位將領吐露了真情。另有一位秉持正義、但酗酒成癮的參議員半醉半醒狀態中闖進了秘密基地。於是,總統掌握了確鑿證據,將軍這次無法抵賴了。因其一生戎馬,立有軍功,總統為保全其體面,宣布將軍自行退役。一場民選政府與強勢軍人之間驚心動魄的較量,就此落下帷幕。

躍躍欲試的軍人沒能成功,但後人並沒有放鬆警惕,放馬南山。果然,又有人拉響了警鐘,而且是現役軍人。他宣告,這一次,軍人「政變」成功。

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 陸劇吧

美國軍官查爾斯·鄧萊普和他的獲獎論文《2012年美國軍事政變的起源》,寫這篇論文時,鄧萊普是空軍中校,後以少將退休,任教於杜克大學法學院。

《大西洋月刊》1993年1月刊發報道:1992年,美國國防大學舉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戰略論文競賽。空軍中校查爾斯·鄧萊普的參賽文章是:《2012年美國軍事政變的起源》。

文中開篇便是,二十年後的2012年,軍人政變成功。

文章以一位軍官的口吻講述原委。這位軍官抵抗軍令,反對政變,結果給投入監獄,判以極刑。在行刑之前,他給好友寫信,回顧軍事政變是如何醞釀、如何得手的。

軍人干政,歷來是大忌,各國對此都設有各種防範措施,美國自建國起,從未發生軍人干政的情況,但人們卻一直提防。

美國國防部第1344.10號指令,其中洋洋洒洒幾十條,規定現役軍人在履行公民義務的同時,不得參與、支持、贊助任何政黨活動。軍人退役後,不得穿軍服參加政治活動云云。

鄧萊普在文中借獄中軍官之口,指出通向軍人統治的種種因素,其實就在生活的許多角落,靜靜地潛伏,一旦時機到來,就會匯聚起來,形成勢力;屆時,自有其薄弱之處的民主制衡,已無法阻擋,蕭蕭然江河日下。

唱衰國運者,恐怕無人能出其右。此文在美國國防部廣為傳閱,獲得頭等大獎,在頒獎儀式上,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科林·鮑威爾將軍親自為作者授獎。

這三本警世力作,不但預言了特朗普的上台,後面還有更糟糕的…… - 陸劇吧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將軍為鄧萊普頒發獎牌。科林·鮑威爾後任美國國務卿。

美國多年來的一則傳言說,「表達不同的看法,是最高形式的愛國」。有說這是富蘭克林所言,有說是出自傑斐遜之口。其確實出處,迄今好像還無法確認。但歷史上的傳言,常含人們的寄託和願望,這是事實。後來,有文字記錄者,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他曾寫道,「總統無論對錯,都必須迎合,這不僅不是愛國,更是對美國公眾的道義上的背叛。」

李伯宏

責編 劉小磊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