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音樂廠牌ncpa classics從2018年開始推出「漫步經典 promenade」系列cd和數字專輯。這些涵蓋中國中樂和西方古典音樂、數千年來盛演不衰的經典曲目,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或錄音棚錄製,匯聚了近年來海內外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華人藝術家,是綜合展現中國新時代音樂表演藝術成就的一張重要「名片」。五年來,「漫步經典」系列相繼推出了17張專輯,其中數款已獲得包括「唱工委音樂獎」「十大發燒唱片榜」等諸多唱片獎項,受到很多音樂和唱片愛好者的歡迎。
漫步經典系列cd和數字專輯
今年始,ncpa classics的「漫步經典promenade」系列專輯將全部壓制黑膠唱片進行發行。全系列黑膠唱片延續了cd版本的設計語言,以國家大劇院院藏藝術品或著名藝術家美術作品作為專輯封面的主要元素;所有原始錄音都重新進行了母帶製作,以在黑膠上呈現最好音質表現;黑膠唱片的金屬母盤與壓片模版均在海外知名工作室進行製作,並統一採用180克重盤進行複製生產。這是ncpa classics自2019年首發黑膠唱片以來,首個成系列的黑膠產品線。
2024年第一季度,ncpa classics「漫步經典promenade」黑膠系列首批將發行六張33轉單張黑膠產品:
李祥霆演奏《中國古琴名曲》
古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作為古代文人墨客的藝術,現已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唐代皇家琴師薛易簡《琴訣》指出,經典琴曲的精彩演奏可「觀風教、攝心魄、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無愧為人類共同的瑰寶。此張專輯所收錄既有經典名曲及流傳極廣的小品,更有獨特的由演奏者一人完成的琴簫合奏曲。其中《流水》是中國古代第一名曲;《平沙落雁》乃琴人必彈之作;《欸乃》一題是船夫、縴夫的拉船號子聲,生動展現其堅定激昂的勞動形象及精神;《酒狂》表現古代文人微醉的愉快、瀟洒與豪放;《陽關三疊》表現古代文人送友人遠行的惜別之情;《梅花三弄》則是對梅花冰雪中開放的堅強品格的描寫和讚頌;《關山月》既有守邊將士的思鄉之憂傷更有為國效力之豪壯;《憶故人》是對老友的深切懷念;《長門怨》是漢代皇后對失去幸福的哀痛。別具一格的即興演奏——《峨眉秋月》詩意鮮明、《巫峽春雨》情趣悠遠。林林總總,頗值書齋茶室閑中一品。
袁莎演奏《中國古箏名曲》
古箏,始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其或清雅曼妙,或慷慨激越之弦音,千年不絕地流轉於時空里,凝結於書卷中。此張專輯收錄之作品皆為古箏經典傳統曲目——《漁舟唱晚》不奢不競、如雪如冰;《出水蓮》中有松之風、竹之雨、澗之滴、波之濤;《月兒高》《平湖秋月》銜落月於弦中,貫清風於指下;《雨濺海棠花》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陳杏元和番》《漢宮秋月》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高山流水》《禪院鐘聲》其境若深淵之不可測,若喬嶽之不可望,若江河之欲無盡,若天籟之欲無聲。袁莎之琴音,集古箏美學詩意之大成,其典雅出塵之氣質,為中國文化意境中極為自然而又深情的詮釋。
張強、江洋 、於源春演奏《中國琵琶名曲》
將今日舞台之追光照向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便會發現,在舶來的胡樂曇花一現後,唯有琵琶經住了中原文化的選擇,以其不拘一格的表現力、世俗性與詩性兼具的豐富內涵,成為了中國民族器樂中極富代表性的一件。此張專輯收錄了10首琵琶傳統與現代名曲,由當代琵琶領軍人物張強領銜演繹。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以雙雄之態踞於武曲之巔,二者以「垓下之戰」為藍本,一用四弦喚萬馬千軍,以勢攝人;一奏西楚霸王之悲歌,以情動人。《塞上曲》《昭君出塞》為書寫昭君之典範,但各有側重,前者偏柔訴閨怨、後者帶剛展氣度。《彝族舞曲》《火把節之夜》是描寫民族風情的上乘之作,彝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生活場景在不同的節拍律動中分化出多重側面。《飛花點翠》承傳統文曲之意蘊,清雅高潔。《歌舞引》為國樂改進者劉天華所作,旨在「洋為中用求新聲」。《大浪淘沙》樂由中出,阿炳用四弦嘆人生。《天鵝》由琵琶宗師劉德海創作,以多種演奏技巧的創造性運用引領琵琶藝術的新發展。
王之炅演奏《中國小提琴名曲》
自從在梅紐因、西貝柳斯等國際小提琴賽事中取得佳績以來,青年小提琴家王之炅已享譽國際。作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著名小提琴家俞麗拿的學生,王之炅同樣擅長演奏中國小提琴作品,她曾於第六屆全國小提琴比賽中榮獲「中國作品演奏獎」,並成為青年組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獎得主。本張專輯收錄的十首旋律優美、意境雋永的音樂具有獨特的中國音樂審美,同時各自擁有不同的迷人之處:《牧歌》《瑞麗江邊》《新疆之春》《苗嶺的早晨》中的少數民族音樂元素,《金色的爐台》《慶豐收》中濃郁的時代特色,以及《夏夜》《海濱音詩》《新春樂》《豐收漁歌》中,能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感同身受到寧靜與喜樂......這些作品在王之炅的詮釋下頗值得細細品味。鋼琴家薛穎佳與王之炅同樣學成於上海音樂學院,相似的經歷與多年的友誼讓他們的合作珠聯璧合、情趣盎然。
呂思清演奏《貝多芬與聖-桑小提琴奏鳴曲》
1987年,年僅18歲的呂思清成為首位榮獲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音樂家而一舉成名。30餘年後,他將自己的藝術積澱凝聚在這張唱片里:貝多芬《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是貝多芬早期階段的創作,由於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地稱為「春天奏鳴曲」。聖 - 桑《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是作曲家50歲時的力作,不但首演後立即成為各路名家的保留曲目,也一度因末樂章極大的演奏難度而聞名;此外,聖 - 桑將奏鳴曲的四個樂章劃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中的前後樂章又形成跌宕和反差—這種標誌性的結構設計在聖 - 桑《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更為著名的《第三交響曲「管風琴」》中亦可一窺。
貝多芬的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第97號)創作於1810至1811年間,此時貝多芬的耳疾已嚴重妨礙他的日常生活及舞台演奏,他的音樂創作也開始轉向更加個人化的表達方式。這部題獻給他的學生兼贊助人魯道夫大公(rudolph johann joseph rainier)的三重奏,正是這一轉型期的代表作:他既有着貝多芬之前作品充沛的律動和堂皇的和聲,又有着前無古人的複雜織體與龐大結構;第一樂章發展部與第三樂章中神秘、陰鬱的音響,預示着他不朽的晚期弦樂四重奏與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即將降臨。這首被後人冠以「大公」別稱的鋼琴三重奏,既是貝多芬最後一首奏鳴曲結構的大型三重奏,也是貝多芬作為鋼琴大師登台演奏的最後一首作品:1814年4月11日,他與小提琴家舒潘奇格(ignazschuppanzigh)和大提琴家林克(joseph linke)在維也納合作首演了這首因之前法軍佔領維也納而遲遲未得公演的三重奏,並於幾周後再次演出,此後貝多芬永遠告別了鋼琴舞台。自問世以來,《大公三重奏》成為鋼琴三重奏這一室內樂體裁公認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鋼琴三重奏的巔峰」。
中國古琴名曲
中國古箏名曲
文案:肖夢婷
編輯:張赫媛
通訊員:楊佳麗
轉載編輯: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