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寶藏街巷中,大井巷榜上有名。最近這條街又火出圈了,不到300米的地方,卻藏着不少寶藏打卡點。今天就跟杭小微一起,開啟市井老街citywalk之旅~
「來杭州總得去一趟大井巷。」不知什麼時候起,大井巷成為社交平台上年輕人呼聲最高的「打卡地」之一。
短短275米的老巷子,卻有16家各具風格的咖啡店,加上文創、手作、博物館、餐飲等各種個性鮮明的業態,網友說,這裡真的是「神仙打架」的寶藏地。
大井巷因有五代吳越時之古井而得名,南宋時稱吳山井巷,清時稱大井巷,一直延續至今。
相傳,它是五代吳越時期一位德昭國師鑿的,周長四丈(約13.3米)。它太大了,井口又沒有蓋,因常有人落井,南宋時太尉董德之用大石板蓋住井,留了六個井口。到明代,井口改成五眼。如今,這口「錢塘第一井」仍然是一處景點。
一口水井安一方人心。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江南大旱,杭州城裡的河道乾涸見底,水井也幾乎枯竭,百姓無處取水,乾渴難耐。就在緊要關頭,人們聽說在城隍山腳的一條小巷裡有一口井,怎麼用也不會枯竭,於是挑着木桶端着臉盆紛紛趕來,果見井水清澈,取之不盡,百姓就靠這口水井渡過了難關。
城南老居民知道,有一年大旱,老遠的消防車、紡染廠工人都來此抽水,水位下降很大,第二天,竟又是滿滿一泓清泉。
過去的大井巷,兩邊都是住家,老住戶的生活真的離不開井。於是,井就成了街坊鄰里的信息集散中心。
攝影 許志偉
清早,大家吊上井水洗漱之後,婦人們又陸陸續續在此淘米、洗菜、擦涼席,停不下來。誰家夫妻吵架了,啥人跟隔壁有積怨,各種八卦都在此傳開了。那聲音絕對有技巧,壓得夠低,但在場人都聽得清清爽爽。
到傍晚,下班了,大井巷又熙熙攘攘。各家門前都被井水沖刷過,暑熱消去大半。住戶們噼里啪啦的油煙四起,洋蔥的味道撲鼻好聞。動作快的,已經端好碗在自家門口吃「風涼飯」了。
攝影 王侃
60後老宋的成長軌跡與大井巷繞不開。小時候放學時,他總是和小夥伴跑去城隍山上玩。
有同學家住在伍公山上,老房子屋頂與山道齊高,皮孩子們就踩着屋頂瓦片直接跳進小夥伴家院子里。被大人抓到,免不了一頓臭罵。玩到天色暗下來,汗濕衣衫,老宋一時竟忘記回家吃飯,這才虧心地一路往回跑......
幾十年兜兜轉轉。2010年,大井巷經過提升改造後開街,老宋還是回到了這裡,陸續開起青旅、餐廳和咖啡店,「因為有親近感」。
後來者並不十分曉得大井巷的舊日細節。只覺得初見這裡,心生愜意——「杭州市區這樣一條古街,背靠吳山,一路能走到西湖,很難得的。」
攝影 林觀恆
在溫州、杭州做了二十多年生意的陳奕君半年前剛在大井巷開了家咖啡店。進門就是老房子獨有的一方天井,店裡的裝修是宋韻古風。
這家店主營咖食茶酒。如果問店裡最好時一天多少單,她會「短路」一會兒,回想好一陣,「大概四五十單吧。」
你還在默默衡量單量多少,但這裡的咖啡店早已是「next level」了。因為格調獨特,總有年輕人來店裡商拍、直播、做沙龍。
「前一陣幾個年輕人來租我們二樓場地做直播,支付租金時她眼睛都不眨一下。」陳奕君說,「他們賣的是古裝風的衣服,那天在樓上做一場直播,銷量也特別好。」
富陽人黃嵐兩年前在環翠樓開了間茶室,根據二十四節氣特性為客人提供豐富的茶品,一天最多十單。咖啡茶室並不像奶茶店容易爆單,往往年輕人在裡頭一待就是半天。但黃嵐覺得,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空間感賦能有時比吃什麼喝什麼更重要,「有企業客戶也很願意用包月、包季度的方式來我們這兒喝茶、開會或者洽談。」
來自上海的80後紀鵬和妻子也在環翠樓開了家藝術茶空間。「厭倦了卷天卷地卷同事卷領導,突然有一天不想幹了,我跟愛人『對齊顆粒度』,就來這兒了。」紀鵬說。
就在這片曾經「野草長得比人還高」的地方,他們把老房子的木頭都刷上啞光木蠟油,讓每一根房梁、柱子都保留本體顏色,將閑置了20多年的院落垃圾清走,庭院里被種上楓樹、無花果、葡萄、中草藥......除了茶,兩人把精力花在藝術展、古董傢具上,裡頭每個房間都是風格獨立的書房。
90後東北姑娘momo在大井巷開了家粉粉的甜品店,從外擺桌椅、店鋪門頭到甜品台的陳設都有極強的視覺豐富感。她給每季的甜品都賦予了年輕的主題,有時叫「緋聞中心」,有時又叫「心動對象」。
這條小巷為什麼吸引年輕人?momo的回答大概是大多數「z世代」的「嘴替」:「如果一條街只有一家打動我的店,我可去可不去,但這條街里都是寶藏店鋪,那我一定要去!」
這樣「神仙打架」的業態,她甚至從沒感覺到「卷」,「大家的風格、賽道都有差異,為什麼要關注別人怎麼樣?如果這段時間我的狀態不好,那先把自己調整好。」
攝影 林觀恆
曾經生活的老巷子翻紅,老宋還是覺得挺欣慰的,「以前只有我一家,生意確實火爆了一段時間。但是靠我一個人,最終是撐不起整條巷子的。肯定需要高品質的業態來支撐。」
如果去細究,你還會發現這些擁有「有趣靈魂」的業態背後,其實藏龍卧虎。比如有人曾是企業高管,有人是出身同濟、復旦的程序員、設計師,有人是有留學背景、大廠經歷的數據分析師......
大家在這裡一起演繹出了年輕消費力背後的「慢生活」邏輯——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下,什麼時候要加快腳步,什麼時候必須駐足,什麼時候又該躍起——在生活中探尋平衡。
往前數百來年,大井巷就是杭城買賣最興盛的地方。胡慶余堂、張小泉、朱養心、保大參號......商賈雲集,名號迭起。
不說這些老字號門庭若市的光景,就前店後坊的天竺筷、網籃社、木梳店、西湖傘庄,還有後來沿巷跟着時令售賣的小商品、小飲食,東一攤西一攤串起一條街,小巷經濟同樣繁榮生長。
攝影 於賢根
攝影 王侃
大井巷還有件好處便是緊貼着城隍山。環翠樓一帶有條容易錯過的小路,拾級而上,不出兩三分鐘就到。
它更像一條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隧道。城隍山上大碗茶,老杭州人清茶一壺,瓜子一盤,便是鬆弛的一天。暑假時,你還會看到不少孩子在戲台前學習棍棒武術,天天來教拳腳的崔老師傅,竟還是82版《西遊記》的武術指導。
攝影 林觀恆
兩年前,黃嵐在裝修環翠樓自家茶室的時候,總會碰到城隍山上上下下的人停下來,好奇地探頭朝里張望。
有大哥大姐還會掏出口袋裡的身份證,「說出來你不信,我以前住在裏面的誒!這裡以前是廚房,這裡是客廳......」證件上清清楚楚印着:環翠樓4號。
攝影 林觀恆
碰到的老住戶多了,黃嵐來了靈感,不如把這些難得碰到的老鄰居聚在一起搞個沙龍啊。她特意把幾個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們叫了來。沒等坐下,不管年長的,還是年紀更長的,彼此老早就認出了老面孔。每個人對這裡都回憶滿滿——
「原來小學放學後一大幫同學經常從大井巷上山去玩,一轉眼30多年過去了。」
「大井巷的菜鹵豆腐絕對贊,老闆是個老太太。放點麻油,吃上一碗,渾身木佬佬舒服。」
「巷口上一家雜貨店,我到現在還記得。對面醬油店,轉彎是油條店。」
說到激動處,大人們眉飛色舞。
「這裡老早以前是飛劍溜冰場吧?」幾個大伯點頭,是是是。他們走在再熟悉不過的老巷,指着人頭攢動間年輕人「打卡」的新業態,嘴裏說的卻是以前的名字。
黃嵐和她的夥伴們也越來越愛這條古巷子。對年輕人,這裡是千頭萬緒之餘的片刻寧靜;對大人們來說,這裡是歲月流金下的美麗鄉愁。「愛上大井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資料/杭州日報、上城發佈、上城文商旅
文字/鍾瑋、裴一凡、周婧
攝影/林觀恆、王侃、於賢根、許志偉
製圖/葉叢
編輯/余紫琦、鍾瑋
責編/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