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飯圈毒害的體育粉絲,該為「飯圈化」負責嗎?

 作者 |胡不喜
編輯 | 車卯卯

在狂熱中迷惘

燃情盛夏,八月的巴黎,屬於競技和熱血。更高,更快,更強,奧林匹克的精神跨越國界。
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潘展樂以46秒40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的同時,還不忘第一時間「告狀」。10米氣步槍的團體決賽中,土耳其「殺手大叔」yusuf,單手插兜的鬆弛感,一把拿捏全世界。乒乓球混雙決賽後,中朝韓選手的溫情合影,成了奧運的歷史性時刻。
然而賽場上同樣也有不太和諧的聲音。女乒單打總決賽直播,陳夢奪冠後,被極端粉絲豎中指羞辱。線上拉踩引戰不斷,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粉絲,甚至懷疑陳夢的翡翠項鏈被做過法,靠着「借運」搶走了金牌。
短短兩天時間,微博封禁了300多個違規賬號,清理了12000餘條違規內容。
憤怒的觀眾高呼着拒絕體育「飯圈化」,粉絲們則難免委屈和迷惘:被飯圈毒害的他們,應該為「飯圈化」負責嗎?
十五年球迷:
氛圍變了,不管誰贏都會挨罵
巴黎乒乓球女單決賽的尷尬一幕上演前,體育「飯圈化」其實早有端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體育粉絲爭鬥掐架的傳統由來已久。從梅西、c羅粉絲日常互懟,到中超球迷線下互毆;從詹姆斯和科比的粉絲水火不容,到網球明星粉絲的花樣黑稱。對熟悉賽事的體育粉們來說,仇恨攻擊早不是什麼新鮮事。
30歲的陳蔓,喜歡乒乓球已經有15年時間。她回憶起自己見過的乒絲互掐,解釋說:「其實像罵戰、攻擊這些行為以前也有。劉國梁還親自下場過。」
陳蔓所說的這次互掐發生在2016年,當時里約奧運會之後,乒乓球隊吸引了大量粉絲。
張繼科和馬龍的極端粉絲,從互贈「果蛆」、「蛾子」雅號,到小作文力證對方才是乒乓「太子爺」,雙方的掐架不斷升級,愈演愈烈,迫使劉國梁不得不發微博調停。「老爸又苦惱又納悶:倆兒子好得跟一個人似的,還都特別愛老爸,怎麼個別兒媳婦非要互相批評,互相比較,互相傷害……」但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飯圈化」趨勢如同燎原野火在各個賽場蔓延。

飯圈十分直觀的影響 (圖源:網絡)

巴黎觀眾席的喧嘩只不過是難堪的一巴掌,驚醒了四年一度的奧運觀眾。
早在巴黎奧運會之前,對運動員的網暴頻繁發生。2020年,中國女排奧運失利,為國出戰八年的朱婷,被網絡小作文逼到報警。2023年,陳芋汐在全國跳水冠軍賽中奪冠,成了「搶走獎盃的壞人」,被罵到關閉評論區。
作為國球,備受矚目的乒乓球,成了重災區。陳蔓目睹了最近這些年,嘆了口氣:「以前只是一兩個球員粉絲互相看不順眼,現在變成了誰贏都要挨罵。」
這種說法並不誇張,2021年休斯頓世乒賽,王曼昱獲女單冠軍,被嘲諷為專練擦網球的「網姐」;這一場體育賽事馬龍缺席,樊振東被罵是撿便宜的「皇族」;2023年德班世乒賽,孫穎莎獲女單冠軍,卻因躺地慶祝被罵;而陳夢,自從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一句「我的時代來了」,就承受了諸多非議,一度陷入低谷。
頻頻發生的網絡暴力和粉絲爭端,成為了運動員賽場之外的新負擔。
作為球迷,陳蔓對此既痛心也迷惘。她還記得,自己曾經在體育總局訓練局門口,遇見結束訓練的運動員,已經是晚上十點半。「當時就在想,他們日復日一日這樣辛苦訓練,就為了站上賽場。太不容易了。」從前,運動員為夢想辛苦流汗,如今,還要因為網絡上的惡意流淚。

陳蔓偶遇訓練結束的運動員(圖源:受訪者)

其實,為了能和同好交流,陳蔓也曾組建過本地的乒絲群,開展過線下聚會。
「每個人都很友好,認同體育競技的精神。
她也同樣困惑,線上的極端粉絲,究竟從何而來?又是誰在引導他們?
被排擠的博愛粉,被擠壓的理智粉
社交媒體平台的崛起,改變了人們分享興趣的方式。開放、扁平的互聯網,成為了一個個小圈子,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通。
像陳蔓這樣的90後,接觸乒乓球,主要是通過電視轉播的各項比賽。吸引她的,首先是比賽。優美的弧線,清脆的透板,每位選手精湛的技術技巧……總能反覆觀看、回味。「比起去線下,或者和其他球迷交流,我還是更願意一個人靜靜地欣賞。」
然而,00後垂直入坑體育項目的方式,截然不同。除了四年一度的奧運會之外,更多時候,他們是因為短視頻一秒入坑。3分鐘無法呈現出一場比賽的全貌,但足以展現運動員的個人魅力。
即將升入高三的楊柳,半年多以前,就是這樣垂直入坑乒乓。「當時正好是wtt名古屋女子總決賽,我刷到了莎莎贏球的高燃混剪視頻,看得熱血沸騰!」當晚,楊柳立刻搜索了比賽相關的視頻,熬夜看球。「我看的第一場比賽,是莎莎和曼昱女雙組合,她們以3:1的比分戰勝了日本。」

青春的美好,吸引着許多粉絲垂直入坑

原來公園大爺們的運動,還有這麼燃的時刻?!楊柳刷新了自己對乒乓球的認知。她拜了樓下大爺為師,學習乒乓,空閑的時候,除了看看球賽,還會被大爺「虐菜」。
和很多粉絲加入飯圈的動機一樣,楊柳也有融入群體的渴望。也就是從這裡開始,她發現氛圍有些奇怪。一開始,她興沖沖加入了莎頭組合的小紅書討論群,但剛進去每一天,她就被踢了出去,因為她是博愛粉。
博愛粉?楊柳一臉懵圈。因為混過內娛,所以她只是反應了一下,很快就從自己熟悉的飯圈話語里,找到對標詞語,「類似於tfboys的團粉,我喜歡圓滿組合,也喜歡莎頭組合,可這些粉絲罵我,說我根本不懂莎頭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不配喜歡他們。」楊柳被懟得漲紅了臉,想發一句「誰容易啊」,卻發現自己已被拉黑。
支持每一位為國爭光的球員。這個格外正確的信念,在飯圈中卻成了愛不夠真誠的表現。「我喜歡他們,可我不敢在社交媒體發有關他們的信息。就算髮了,我也不敢帶話題,因為害怕被查粉籍,被制裁,說我蹭熱度。」

社交平台上,被嫌棄的博愛粉

博愛粉不受待見,理智粉的空間同樣也受到擠壓。
當我們談到飯圈,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一個龐大的模糊身影。
實際上,粉絲內部也因為心理不同、意見不同,形成不同的派別。即便喜歡同一個球員,他們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小圈子。就像莎頭組合的粉絲,有人是因為賽場競技的熱血,有人卻是因為顏值或對戀愛關係的幻想。
讀大二的鄧雪,因為cp向視頻入坑。「但吸引我的不是嗑糖,而是賽場上的熱血和友情。」鄧雪直言,自己有些悶,然而運動員賽場上的吶喊,喚醒了她。她會一遍遍觀看兩人的比賽、訪談。「央視的《人在奧運年》,莎莎和大頭都將混雙放在了第一位。大頭說,他願意用生命換這塊金牌。」
王楚欽無緣16強的晚上,鄧雪哭了一整晚。雖然難過,但作為個體,她是理性的。「大頭承認有心態問題,這沒什麼好迴避的。沒有大賽經驗,誰站在奧運賽場上不緊張呢?那場比賽能夠連追兩局,我覺得已經證明他不是那麼差勁了。」
然而當她打開社交媒體,會發現理性的聲音被惡意徹底淹沒。「微博上,就沒有運動員不挨罵的。粉絲之間的侮辱謾罵太多了,一開始我都氣得睡不着覺。」後來,她漸漸也就習慣了。「心情不好,我也會跟着懟幾句,心情好,就當作看小丑了。」
迴音壁里的陰謀論,信息繭房裡的迷惘
作為女單一號位的唯粉,蘇琳時常因為cp粉感到憤怒。「明明她已經在採訪中說過,自己心無旁騖,只為了冠軍而奮鬥。可總有人在造謠式嗑cp,甚至會說他們已經結婚,只是沒有公布。」蘇琳一臉氣憤,「你難道不覺得這是對運動員的困擾嗎?」
這次巴黎奧運會,極端的cp粉當然也沒有放過賽場,王楚欽無緣16強,第一個遭難的卻是孫穎莎。「你知道一些粉絲怎麼說嗎?他們竟然質問為什麼孫穎莎不安慰王楚欽,為什麼王楚欽輸了孫穎莎要贏,你知道這語言有多荒謬嗎?」
在蘇琳看來,這些被剪輯視頻吸引入坑的cp粉,正是追私、造謠的主力軍。
比起戰術技巧,cp粉更在乎兩人互動的發糖細節。他們有雙火眼金睛,能留意兩人的同款水杯,毛巾放置的位置,手上的戒指……日常生活里的點滴,都會成為佐證戀愛的證據。有時,極端粉絲甚至無法現實與幻想,蘇琳嘆了口氣:「不管運動員、教練怎麼闢謠,都會被沖。」

沒看到想要的互動,cp粉也會破防

偏執並不僅僅存在於失去理性的cp粉中,被大粉影響的萌新粉絲也會在「虐粉」敘事里迷失。
盛行於娛樂圈裡的「美強慘」劇本,同樣也出現了體育圈中。比如全紅嬋的粉絲,就曾經為她編寫了多套劇本:貧寒的跳水天才,被好逸惡勞的父親吸血;卑微的跳水天才,因過於優秀被隊友孤立……在旁觀者聽來漏洞百出的故事,卻能最大程度激發粉絲的憐愛。
狂熱的大粉,將運動員打扮成犧牲者。
為了凸顯偶像的悲情,他們將教練、隊友安排為「搶走」資源、名額、獎盃的惡人。原本追求集體主義的中國體育,經過渲染,成了勾心鬥角的鬆散聯盟。
帶着主觀色彩加入社群的粉絲們,不知不覺間擰成了一股繩。在大粉組織下,他們使用統一的頭像、統一的控評話術。與此同時,算法記住了粉絲閱讀信息的口味,不斷推送同質化信息,形成了信息繭房。如此一來,偏狹的認知也會越發堅不可摧。

孫穎莎的粉絲也同樣困惑,

為何會出現營銷號的聯動刷屏

飯圈滾出體育場,成了社交媒體上新的怒吼聲。
蘇琳初聽這些聲音,有些委屈。「大家總算知道過去這幾年,運動員們在經歷什麼了。巴黎奧運會,只不過是把這一切,暴露在了鏡頭下。」剛下單買了偶像周邊的楊柳,有些迷惘,「到底什麼才叫飯圈化呢?」像自己這樣,有支持偏向的運動員,能叫飯圈化嗎?
鄧雪支持飯圈清朗,但比起極端粉絲,她更希望能整頓一批營銷號。
流量至上,社交媒體的營銷號,會故意拉踩引戰,或捏造虛假消息,只為吸引粉絲評論轉發。比如女乒單打決賽結束後,「孫穎莎 發燒」的詞條就衝上了熱搜。點進去一看,才發現,又是營銷號捏造的假消息。
在陳蔓看來,當體育賽事的門票從30一張,狂飆到千元以上,體育飯圈就已經形成了。粉絲的關注度,提升了體育賽事的知名度和商業價值,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然而如何回歸賽場,將粉絲從對球星個人魅力的喜愛,轉為對賽事的熱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不是喊兩句口號可以解決的,我想還是得看官方怎麼引導吧。」
結語
「競技體育本身實在說不上美好,吸引我們的是運動員在賽場揮灑的汗水,是為國家榮譽的堅守,是捧起獎盃時的喜極而泣,是遺憾落敗的殘酷。我在巔峰的時候遇見他們,見證他們的成功,也將經歷他們的無奈落寞,但這正是競技體育的魅力,遺憾讓成功更加珍貴和刻骨銘心。」
這是三個月前,鄧雪為莎頭寫下的隨筆里的一段話。在觀看球賽的大半年裡,她單調的生活多了熱血和精彩。「其實從前,我並不理解奧運對於這些運動員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然而現在,我越來越理解它的殘酷。這次男子體操團體賽,雖然我並不了解這個項目,可還是為張博恆哭了。」
每當談起自己熱愛的運動員,憤怒的蘇琳都會一秒變得柔和。「她很陽光、大方、明媚,我的性格其實是比較陰鬱的,我現在也在學習她的為人處事、看待事情的觀點。」
原本,這才是粉絲與偶像的雙向奔赴。與其追逐星星,不如成為自己青春里的光。但願平台與政府能夠合力,讓喧嘩與仇恨,離體育場遠一點,讓規則與理性,回歸賽場的中心。
*本文中人物部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