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向與流量 是「文旅短劇」平衡難點|文化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

熱門影視劇帶動拍攝地流量已不是新鮮事,作為這兩年發展勢頭正猛的短劇,現在也開始走進「文旅」世界。2024年上半年,國家廣電總局「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共推薦了28部作品,北京、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皆有作品入選,其中,《我的歸途有風》講述四川樂山的非遺美食,播放量高達1.9億,為這座「好吃」的城市注入新活力,《飛揚的青春》播出後,曹村鎮春節期間接待遊客近20萬人次,文旅短劇帶動遊客的打卡積極性已初見成效。7月27日,封面新聞採訪了業內人士,了解「文旅短劇」怎麼做,有何特色與難點。

文旅短劇「門檻」不低

內容承載更多宣傳功能

「這部短劇主要在四川樂山取景,我們把當地自然風光、人文風俗,同科幻故事進行結合。」製片人朱曉瑰剛結束文旅短劇《寂滅之境》第一季的試映,與「七天出台一部劇」的小程序短劇不同,這部軍事科幻懸疑題材的短劇耗時兩個多月,主要講述一支特種兵穿越山洞進入平行世界的故事。

在樂山取景的文旅短劇《寂滅之境》

朱曉瑰此前出品過多部豎屏短劇,2024年年初,她轉賽道進入文旅短劇行業。在她看來,文旅短劇的創作門檻並不低,其中包括內容門檻及准入門檻。

「內容上更多要在『文旅宣傳』和『商業屬性』之間做平衡。」簡單來說,即導向與流量之間的平衡。與其他小程序短劇相比,文旅短劇因身負地方宣傳使命,在內容表達上更為獨特,「很多紅線題材不能碰,而在紅線之外還有一個『灰線』,比如擦邊等過於抓眼球的內容,如果展現在文旅短劇中就非常致命。」如何將當地的「文旅」屬性和「商業」屬性結合,是對創作團隊的考驗,朱曉瑰說。

朱曉瑰團隊早在2021年就為當地政府拍攝過以鄉村振興為題的網絡大電影,並在省內獲得兩個獎項。「今年那部影片也拿到了龍標,所以這次《寂滅之境》的合作也屬於順理成章。」朱曉瑰介紹,文旅短劇因政府部門的介入,對於一般的創作團隊而言,如何自證實力、掌握資源,就是最基礎的准入門檻。

製片人李源也於近期完成了四川攀枝花的文旅短劇拍攝,這部都市愛情片《滿城陽光》將「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國家森林公園」等攀枝花名片融入其中。作為首次接觸文旅短劇的影視人,他同樣在思考流量與內容之間的平衡,「國家給了(文旅短劇)明確的方向,按照要求進行創作即可,從編劇和製片的角度來說算是明確的命題作文,但文旅短劇不能變成宣傳片,在做好內容的基礎上,我們想通過精良製作和市場化運作,把投入盡量變成投資。」

文旅短劇《滿城陽光》豎屏播出,取景於攀枝花

「宣傳片」與「短劇」身份需認清

文旅短劇後續也要地方發力

作為影視新生力量的短劇,與地方政府的首次「觸電」,遇到的首要問題是「內核認知」。

「只要在宣傳的過程中把握好尺度,找准方向,也可以適當使用一下短劇特有套路。」李源介紹說。「但很多人依然會把短劇當作宣傳片來認知。」概念上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導致短劇「短、平、快,接地氣」特點在創作時因背負上大量宣傳任務,而顯得過於「高、大、上」,甚至脫離短劇特色。對於此類問題,使用當地風景人文+時下流行元素+強而快的劇情節奏,是朱曉瑰團隊的應對方法。

除了劇情節奏,單集時長也是文旅短劇很明顯的身份標籤。《寂滅之境》為橫屏短劇,第一季單集3分鐘,共9集。《滿城陽光》在形式上更接近傳統短劇:豎屏播出,單集1分30秒左右,共70集,這也是攀枝花東區文廣旅首次「微短劇」嘗試。

攀枝花東區文廣旅參與了《滿城陽光》的製片工作,雖然核心要求是宣傳,但對於短劇的表現力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認可。「微短劇是現今最熱門的網絡視聽文藝形態之一,時間短、內容精、獲取信息快是微短劇的特點。」在找准短劇特點後,攀枝花東區文廣旅從劇本大綱到場景選擇,從現場拍攝到後期製作都進行全程跟蹤,也做了承接短劇播出後的「流量轉化」計劃:「隨着短劇上線和劇情推進,我們首先要『蹭流量』,解密拍攝花絮和拍攝點位,也要開展市場巡查工作及企業服務培訓,建立遊客反饋機制,全力當好金牌『店小二』」。攀枝花東區文廣旅副局長李昕玥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隨着「跟着微短劇去旅行」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文旅部門入局短劇賽道。展現地方自然風光、人文底蘊和時代風貌,展現文旅新形象、新魅力是文旅短劇的創作目標,但後續能否擁有「流量」?當地又是否能將「流量」轉換為讓遊客駐足的「留量」,還要看當地文旅的發力效果。(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