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殺》口碑翻車後,三條差評熱搜迅速消失,電影后台太強大

《默殺》上映5天,排片一路飆升,從上映首日的22.1%漲至33.4%,累計票房接近3億,成為領跑暑期檔的爆款,專業平台給出的預測總票房也從最初的4億多,到目前的12.7億。

電影票房的成功絕非偶然,《誤殺》和《誤殺2》的成功,讓同樣是導演柯汶利的《默殺》先聲奪人,被視為「殺宇宙」的第三部作品,觀眾對其中的懸疑犯罪元素期待很高。同時《默殺》選擇的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校園霸凌議題,電影將故事圈定在學校及周邊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通過霸凌、復仇、默殺三大要素,營造出極盡血腥、有壓迫感的氛圍,代入感很強。

由於導演柯汶利此前已經將電影拍過一遍,這次重拍,有了更大的資金支持、更強的演員陣容,得以將電影各個方面的呈現做到極致,加上對電影整體品質的把控,以及精妙的剪輯締造的層層反轉,使得《默殺》成為年內大銀幕上尺度最大的爽片。

必須承認,柯汶利是懂調動觀眾情緒的,針對兩個女孩的校園霸凌令人義憤填膺,恨不得手刃施暴者,這個復仇殺人鋪路,避開殘暴只有爽感,給觀眾壓抑、憤怒的情緒找到宣洩口,甚至有大快人心之感。

這樣的商業包裝,讓《默殺》有很好的臨場感,紮實的故事和觀影過程中的爽感,要比好萊塢特效大片、溫暖治癒的愛情等類型更過癮、更猛烈,更容易把觀眾吸引進影院。但商業元素過於耀眼,掩蓋了電影本身該有的主題表達,校園霸凌方面缺少人性關照,本來「默」指代的除了小彤的沉默外,也是周遭人面對暴行的沉默,讓暴行愈發肆無忌憚,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慘劇。受商業元素的影響,這些電影的核心一點點變了味道,批判性和警醒意味消磨殆盡,取而代之的成了成就爽感的工具。

正因如此,《默殺》沒有拿到和票房高企相匹配的口碑,豆瓣評分6.9,一直沒升上去,隨着看過電影回過味兒的觀眾越來越多,電影上映四天後,「默殺一驚一乍」、「默殺女性受害特寫」、「默殺要素過多」等話題衝上熱搜。

「默殺一驚一乍」這個話題,是因為不少觀眾意識到電影給in的各種元素雜糅堆疊,影響了電影的邏輯性和整體觀感,有網友形容為「整個影片給人一種寫作文用的不是真情實感的想法,而是通篇華麗辭藻堆砌的很懸浮的東西的感覺。」多處突如其來的驚嚇鏡頭和突然大聲響起的音效也讓部分觀眾不適。

「默殺女性受害特寫」顯然也不是故意對電影尬黑。在針對女性的施暴段落中,應該將鏡頭盡量對準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過往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默殺》確實將大量鏡頭對準的是受害者,特別是兩位女孩遭遇校園霸凌,不但全程展現,更是用了大量特寫鏡頭,膠水糊嘴、帶刺的玫瑰花將額頭扎傷、虐待鴿子、將頭髮剪掉混到水裡灌進口中……這些讓人生理不適的鏡頭,加起來有很長時間。

而復仇的段落,幾位施暴女孩被殺,同樣也都是詳細展現過程,再加上釘子穿手、鎚子擊頭等等,《默殺》極盡暴力。就如前文所說,出於商業考量,這樣的處理是在為復仇殺人鋪路,讓觀眾最終獲得爽感,但確實沒躲開女性受害特寫這個坑。

再說「要素過多」,部分觀眾覺得電影要素堆砌太多,導演應該做做減法,導致很多人不注重電影的教育意義,也不注重演員的突破和劇情。平心而論,這樣的觀點見仁見智,多總比沒有好,電影的創作需要精密計算,如何融入各個元素,控制時長和電影節奏,讓觀眾不會覺得節奏慢、冗繁,又想要過癮、燒腦,又嫌要素過多,不能既要又要。

但不管怎樣,電影應該樂於迎接喝彩,同時也能聽得進批評和意見,但《默殺》似乎不是。上述三個話題,在7月6日衝上熱搜,但很快,三個熱搜消失的無影無蹤。

像《默殺》這樣體量的電影,不但有宣發團隊,還會有負責口碑維護的團隊,但這類一般都是小公司,沒有那麼大的能量這麼快就同時將三個負面話題從熱搜上撤下,背後一定有更強大的力量。

其實只要看一下《默殺》背後公司就明白了,這部電影背後資本確實強大。

九家主要出品方中,掌控網購票的貓眼和淘票票排在前兩位,後面則是中影、萬達、橫店影業等頭部電影公司。

聯合出品也有七家,看到聯合出品名單,三個負面熱搜迅速消失的答案來了,排在第四位的「微夢創科」是誰,懂得都懂。

還是那句老話,「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默殺》沒有好到挑不出缺點吧,觀眾的批評和意見,可以幫助片方和主創團隊後續更好的創作,結果都不是聽不進去,而是根本不想聽到、不想看到,直接撤掉話題,而電影的擁躉們,看到批評就說是在黑電影,看到意見就覺得是對家派來的姦細,這樣的話,還不如去公關豆瓣,把《默殺》的6.9分改成9.9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