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共同發佈訃告!
分類:娛樂頭條
瀏覽數:6563
7月1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共同發佈訃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桂生先生,於2024年6月29日中午逝世,享年94歲。 劉桂生資料圖。圖片來源:清華人文微信公眾號公開資料顯示,劉桂生1930年8月生於雲南昆明。1949年初入嶺南大學政治歷史學系,師從陳寅恪教授學習中國史,次年9月轉入清華大學歷史學系,1952年畢業。1953年結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班。同年回清華大學任教,歷任助教、講師(1965年)、副教授(1978年)、教授(1984年),曾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社會科學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北京市第七、八屆政協委員,文化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等。1993年,劉桂生調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實際招收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的第一位導師,同時主持北京大學最早的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調回清華,同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劉桂生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學術思想上,受其業師陳寅恪、雷海宗、邵循正諸先生之影響,承襲「人文日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老清華會通之學術範式,以「身、心、家、國、古、今、中、外」八事相通為要領,強調治學與為人合一,注重古今貫通,中西融會,雙向互動,交融互釋,主張在不斷深化對本民族文化認識的基礎上,認識世界文化;同時在深入認識世界各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研究方法上,他主張為學須具「預流」思想和「一線」觀念,強調跨文化、跨語際、跨學科研究,強調文本分析與語境考察相結合,對文本又須充分重視其產生條件和製作程序的不同。劉桂生著有《劉桂生學術文化隨筆》《史學·史識·文化》,其中《李大釗早期政論試析》《近代學人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誤解》等代表性論文,發掘新材料,重釋舊材料,引出新結論,突破陳說,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先後主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圖說近代中國》《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嚴復思想新論》,主持和參與「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李大釗全集》《孫中山全集》的編注工作。其成果多次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項。鑒於他在李大釗、中共早期歷史、馬克思主義傳播史、新文化運動史等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劉桂生於2021年獲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授予的「李大釗研究終身成就獎」。劉桂生是「中共黨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學術帶頭人之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響應教育部有關「中共黨史」課程改革的指示,劉桂生提出清華大學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全球政治的頭腦」為原則,充實、豐富「中國革命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教學內容,並為教員講解新課提綱,指導重新編寫教材。此舉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以來,效果顯著,深受學生歡迎。1994至1996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中國近代思想史專題」「中國近現代史學思想史」等課程,吸引北大、清華歷史系研究生共同聽課,加強了兩系之合作。他是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培養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成為北大、清華、北師大等校歷史學科的學術骨幹和領軍人物。劉桂生堅持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認為大學文化的總根莖在於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提出在文化上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創造未來」。主張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必須先給自己的靈魂安個家,即在思想上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民族命運牢牢地聯繫在一起;他視野開闊,以紮實的學術功底得到國際學術界教育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