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回到我們的電影之城

歡迎來到電影之城。

是的,每年的六月,我們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說,上海,已是一座電影之城。

上海的六月,屬於上海國際電影節。

從煥然一新的上海影城走出來,走到滿是梧桐樹的街道上,你可能會在等紅燈的時候,意外偶遇大導演,也可能會在某家路邊的小面館裏,看到某部電影里的主角。銀幕中的人跳出現實,這是你的魔幻時刻。

如果說電影的兩個小時,能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的人生,那麼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十天,無疑就像萬花筒一樣,讓我們走進了千百種酣暢淋漓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紅辣椒》的主角,推開一扇電影的門,再走進另一個世界的門。

巧合的是,今年我們也的確能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大銀幕上,看到今敏的兩部代表作《紅辣椒》《未麻的部屋》,不知道,你搶到票沒有呢?

搶不到票也沒有關係,還是來上海吧!或許,隨機走進一家影院,就能收穫你的人生電影、和一種說走就走的驚喜。

畢竟,這是一座電影之城。

無論你是鍾情於大熱門電影,還是偏愛挖掘小眾冷門的寶藏,在琳琅滿目的片單、五光十色的展映單元里,總能找到你喜歡的。

而在一座電影之城裡,你能做的,也從來都不止是看電影,更是沉浸式地走進一部電影。

在映後的交流環節,你可以舉手提問,和主創一起交換對於作品的理解、解答自己的疑惑。你也可以走進電影學堂,聆聽創作者們的大師班。今年,你會在上海見到陳英雄、岩井俊二、趙德胤、比爾·尼科爾斯……這些,都讓我們延長了電影的生命。

當然, 其實今天想跟大家安利的,也是另一種打開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方式,那就是,去關注金爵獎主競賽單元。

因為,你會發現,每年金爵獎的片子,真的還是挺不錯的。

像昨晚的金爵獎頒獎典禮之後,今晚你就還能在上海影城,看到一些獲獎作品的重映。所以,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機會。

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的是哈薩克斯坦電影《離婚》。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哈薩克斯坦電影都是比較陌生的。而《離婚》所選擇的社會背景,則會讓你感到更加陌生了,故事發生在1920年的哈薩克斯坦。

故事從一開始就具備某種反諷性:丈夫在戲劇里反串女性,這似乎本該是一種「進步」之舉,反而被妻子認為「低賤」,兩人由此爆發了巨大的爭吵。

憤怒和誤解之中,丈夫無意中說出了「離婚」。而根據當地的宗教習俗,只要丈夫對妻子說出了三次「離婚」,就意味着離婚。面對新時代的「解放女性」思潮,妻子的確萌生出了離婚的念頭。 

然而,離開了丈夫的她,並不能擺脫底層宿命的枷鎖。最終,「離婚」並非逃離,而變成了一種悲情的流放。

影片具備濃厚的哈薩克斯坦特色,在獨具風格的草原、帳篷、游牧生活之中,我們穿越時間,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哈薩克斯坦,也親臨底層人民的苦難。小女孩的三次禱告、妻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麻木不仁……這些細節,都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你也能感受到創作者的野心。故事裏有着諸多的隱喻。性別、社會、宗教、政治……影片具有強烈的舞台劇風格,還不乏戲中戲的設計。

故事在舞台和現實之中切換,在社會的動蕩和變革的時代之中切換。政治是一種表演,宗教也是一種表演。看似簡單的家庭劇,看似輕飄飄的「離婚」一詞,其實都有着非常複雜的多重隱喻。

最終,追求覺醒和抗爭的小人物,和在矛盾變革中浮浮沉沉的大時代,構成了巨大的衝突。追求自由,究竟是在何等的語境之下,會變成荒誕和謊言。而時代的蒙昧和荒唐,又是如何在沉默之中被消解。影片的結尾留下的,也是矛盾、沉默和反思。餘韻悠長。

獲得評委會大獎的阿根廷影片《成年人》。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的同樣是一種阿根廷式的電影表達:導演表示自己是「刻意捨棄了強烈的戲劇衝突,而使用了更加平和、沉穩的表達」。

影片的質感足夠平實、日常,用手持攝影來營造出一種偽紀錄片感,從而使得鏡頭語言,更加緊跟一名14歲男孩的生活。

這名14歲的男孩,用一種並不那麼美好的方式,走進了成年人的世界:最開始,出於對父親的擔心,他才試圖去探尋事情的真相;但隨着真相的展露,他發現隨原來父親才是那個逃避的、犯下錯誤的人。最終,反而是他扛起成年人的責任,代替父親來面對和解決問題。

在那個瞬間,14歲男孩認清了成年人世界的虛假和謊言,但同時他也意識到了,長大成人的第一步,就是要直面生活、承擔責任。這個落地的時刻,被描繪得相當真誠動人。

獲得最佳導演的則是《院中雪》的導演bakur bakuradz。

這位出生於格魯吉亞的俄羅斯導演,在本片中不但自編自導,甚至本色出演,更將自己的個人經歷融入其中。

因此,影片的真正動人之處,就在於它的這種私密性:它講述的是「人」的故事,是導演自身的處境、社會關係,和他的創作困境。它兼具記錄和劇情性,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一定的「反虛構性」。

寫到這裡,相信你也感覺到了,如果你喜歡看新片、對全球影片的新思潮感興趣,金爵獎主競賽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口。

入圍的14部影片,分別用各自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創作跨越地域和性別,去描摹不同的電影語言和生命境界。它比你想像之中更加多元、豐富、兼容並包。

當然,入圍金爵獎的華語片,同樣也是重頭戲。

而我只能告訴你,同樣的,片子很強。票,也是很難搶。

如果能成為這些電影的全球首批觀眾,先為幸運的你豎起大拇指。

顧長衛導演的《刺蝟》拿到了最佳編劇。

對這部電影的期待有很多原因,顧長衛導演,改編自鄭執的原著《仙症》,葛優、王俊凱主演……但沒想到,看完片子,竟然還能超出預期。

甚至會覺得,這就是《孔雀》和《立春》之後,顧長衛導演最好的作品。它還原了原著的精神,又有着一種獨特的、時代輓歌式的浪漫。

影片所聚焦的是一個非常存在主義的命題,兩代人想要追求個體的自由和價值,卻在現實和時代之中內外交困。

在葛優接近封神的演技之下,你會看到,王戰團被生活困住、被家庭困住、被時代困住,他的敵人並非一個或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灰濛濛的時代。平庸的日常試圖將他吞噬,合家歡照片容不下一個身懷反骨的人。

也完全理解,為什麼本片會獲得最佳編劇獎。電影的文本里充滿了文學性,詩歌、象棋、大海、刺蝟、病……豐富的、多義的隱喻,巧妙地串聯起了全片。王戰團和周正的關係,更是形成了一組工整的互文。

它巧妙地對應着理想和現實的關係,也更為微妙地折射出不同了時代的現實。在時代的變遷中,理想和現實,會找到不同的出口。王戰團的悲劇是時代之殤。而隨着時代奔流向海,周正最終繼承了他的志向,乘船破局。

更為重要的是,這部影片雖然講述的是過去,但也精準地切中了當代的表達。我們都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的「悶」和「憋」。與其默默忍受,不如一起發瘋。既然都不願被卡住、做一顆死子,那就共同出走、逃離。

黃曉明憑藉《陽光俱樂部》榮獲了最佳男主角。

這部電影里他的表現堪稱顛覆,他所飾演的男主角吳優,是一名已過不惑之年,但智商認知水平仍停留在孩童時期的人。

看完電影,相信你也會對他的瓜皮頭、紅領帶、紅色小書包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年男子臃腫的身體,擠在一套學生制服般的西裝里。體態很沉重,靈魂卻很輕盈。

為了更好地表現特殊人群的生活狀態,黃曉明專門前往杭州的特殊人群基地實地體驗一個月。人物外形,也有很多建議是他自己提出的:頭頂漏空、臉部增加斑點、眉毛齊平,以及明顯不整齊的牙齒。在與特殊人群的交往中,黃曉明發現他們喜歡吃甜的東西,所以在拍戲過程中增重30斤。

好消息是:在頒獎典禮上,曉明哥已經又帥回來了。

吳優雖然心智如孩童,但也有自己的「中年危機」。他的家庭即將分崩離析。母親一生優雅體面,卻突患重病。哥哥是醫生、精英,但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

究竟什麼才是生活的解藥?在一個中國式的《阿甘正傳》的故事裏,每一個聰明人都活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吳優也試圖重構自己的現實。他懵懵懂懂、天真無邪,他的鈍感與現實的坍塌,形成了極大的戲劇張力。而黃曉明將這個至繁至簡的角色,呈現得恰如其分。

管虎導演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獲得了最佳攝影。

影片講述一段偶然的萍水相逢,也還原了我們共同的時代記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同時在香港轉機,在等待入關內地期間同住一家酒店,隔着一堵牆,他們被迫旁觀了彼此對於生活的巨大焦慮,並試圖從中找到喘息的出口。

至少一半的篇幅,都發生在酒店房間里,密閉的空間,無疑提高了攝影的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大大增強了攝影的趣味性。

攝影機完全捕捉到了那種幽微的氣質:一家酒店、兩個房間,用一牆之隔來作出精妙的場面調度,又很巧妙地運用到了陽台、天井、街道等空間,作為正餐的佐料,魚片粥里的胡椒粉。

在前半段,環境一點點地壓縮,將他們推向彼此,其中的曖昧很恰如其分。而後半段格局變大,空間也變大,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俯瞰了一座城市的向上復蘇。中年人回歸日常生活的無奈,和時代跨過傷痛奔流向前的朝氣,共同構成了生活的陰面與陽面,也註定了主角所作出的選擇。

相信也有很多人都在期待着張大磊導演的《星星在等我們》。在這部電影里,他一如既往地探索着自己的影像風格,對於懷舊文化符號的迷戀,對於陌生地域空間的展示。隨着皮卡深入到沙漠,一切都變成了一首荒蕪的詩。不尋找答案,不追求目的。

金爵獎之外,還有一個單元,也是我們每年都會關注的,就是亞洲新人獎。

新人嘛,顧名思義,入圍這個單元的作品或許沒有那麼成熟,但值得關注的是它們的潛力,那種未經打磨的光芒。

像今年的最佳影片《這周五的遊樂場》,就被評委會主席曹保平稱為「評委們經歷了糾結和爭執才找到的那顆『珠子』」。

這部影片以一名護士宋倩的生活作為線索,關注了女性、家庭、心理、成長等等,非常多元的話題。

獲得最佳導演的,則是印度影片《以火之名》的導演阿比拉什·夏爾馬。

本片被評價為「是有大師氣象的新人之作」。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偏遠山村裡,一對貧窮印度夫婦的絕望生活。

在全片的黑白影像里,導演用圓熟的技巧,重構了第三世界苦難的現實和超現實,鏡頭語言和敘事風格都很讓人驚喜。

那麼,以下是完整的獲獎名單,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下。

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best feature film

《離婚》(哈薩克斯坦) 

導演:達尼亞爾·薩拉馬特

the divorce (kazakhstan) directed by daniyar salamat

評委會大獎jury grand prix 

《成年人》(阿根廷) 

導演:馬里亞諾·岡薩雷斯

adult (argentina) directed by mariano gonzalez

最佳導演best director

巴庫·巴庫拉德澤,《院中雪》(格魯吉亞/俄羅斯)

bakur bakuradze for snowflakes in my yard

(georgia/russia)

最佳男演員best actor

黃曉明,《陽光俱樂部》(中國)

導演:魏書鈞

huang xiaoming in don't worry, be happy (china) directed by wei shujun

最佳女演員best actress

奧瑪洛娃·阿米拉,《離婚》(哈薩克斯坦) 

導演:達尼亞爾·薩拉馬特

omarova amira in the divorce (kazakhstan) directed by daniyar salamat

最佳編劇best screenplay

鄭執/郭方方/顧長衛,《刺蝟》(中國) 

導演:顧長衛

zheng zhi/guo fangfang/gu changwei for the hedgehog (china) directed by gu changwei

最佳攝影best cinematography

張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中國內地/中國香港) 

導演:管虎

zhang ying for a man and a woman (chinese mainland / hongkong, china) directed by guan hu

藝術貢獻獎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 

《拾荒人》(伊朗)

導演:艾哈邁德·巴拉米

the wasteman (iran) directed by ahmad bahrami

最佳紀錄片best documentary film

《胡阿姨的花園》(中國)

導演:潘志琪

ms. hu's garden (china) directed by pan zhiqi

最佳動畫片best animation film

《你的顏色》(日本)

導演:山田尚子

the colors within (japan) directed by naoko yamada

最佳真人短片best live action short film

《邊界事件》(以色列)

導演:希拉·格芬

the event horizon (israel) directed by shira geffen

最佳動畫短片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殺了這匹馬》(中國) 

導演:郭小若

kill the horse (china) directed by guo xiaoruo

今年除了片子好看,其實也有一種感受,就是排片更合理、趕場更舒適了。

這一屆會將系列電影和具有相同元素的影片進行集中放映,比如說,我的大部分增村保造的片子,都是一天在ume看完的。其他系列的影片也有這麼貼心的安排。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有榜單癖、酷愛刷片,甚至會有種在一家影院安營紮寨的感覺。

無論如何,上海於我而言,的確就是一座電影之城。

最早的幾年,我們都扎堆在上海影城、美琪大戲院幾個老牌影院,看完電影,就在附近宵夜、擼串、和朋友大聊今天刷到的好片。

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影院加入,天山電影院可以借毛毯、和平影都可以存行李,ume附近的新天地有很多好吃的……一座座電影院、一個個銀幕內外的故事,共同地勾聯起我對於上海的記憶。看電影的樂趣,從來都不僅僅在於電影本身,也是一次次的邂逅、偶遇,一場獨特的探索和旅程。

那麼,今年的上海故事,暫時就到這裡結束了。

有些不舍,但無妨,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