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旁靜心真善美,不忘初心拍個照

早上海志願者

樂山大佛先後去過三次,印象最深的還是2003年2月那一次,由攝像師指導大佛旁攝像,20多年過去了,記憶猶新。

樂山大佛建造從公元713年修建到公元803年,歷時90年,歷經三代建造者,四位皇帝。

大佛坐像通高71米,頭頂上有1051個髮髻,額頭寬度為10米,鼻子長 5.6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

佛像建造的發起人是海通禪師。海通是貴州人,在凌雲山結茅修行。他看到三江水肆虐,常發生船毀人亡的悲劇,於是立志開鑿大佛,欲仰仗佛法,減煞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遍行大江南北、兩湖淮海等地,籌集人力財力,於公元713年,動工開鑿。當時彌勒佛像作為武周時期廣泛流傳的佛像代表,自然成為海通造像的首選。當大佛頭、胸初具雛形,海通就圓寂了,大佛工程第一次停工。

公元740年至公元74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出俸銀20萬兩主持大佛續修,同時唐玄宗頒佈「詔賜麻鹽之稅,實資修營」,支持大佛修造。當佛像開鑿至膝蓋部位時,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因耗資巨大而再次停工。

直到40年後,也就是公元789年至公元803年的15年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俸銀50萬兩,完成了大佛膝蓋以下的雕刻,包括蓮花座和禮佛平台。他還開鑿了大佛左右外壁高18米的兩龕力士造像和大佛右側岩畔上的摩崖《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石碑,同時修建了大佛閣,使得大佛「趺足成形,蓮花出水,如自天降,如從地涌」,終於在公元803年(唐貞元十九年)全部完工。

樂山大佛開鑿於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紅砂岩上,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依舊保持着雍容的盛唐風貌,除了歷代的維護,還得力於大佛本體設計巧妙的排水通風系統。首先,大佛的髮髻在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分別有三條排水溝,有效減免了雨水對大佛面部的直接沖刷,同時,大佛的衣紋線條也是隱蔽的排水溝。其次,在大佛的耳朵和肩膀背後鑿有通風洞穴,有效緩解了岩體滲水對佛身的侵蝕。最後,大佛閣的覆蓋也對大佛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大佛閣存世四百多年,於宋元之際損毀,今天我們看到的樂山大佛已曝露在天地間800餘年。

樂山大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遊玩感慨:

樂山大佛天下雄,高聳入雲摩蒼穹。

古代人民真偉大,天開圖畫真玄妙。

佛旁靜心真善美,不忘初心拍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