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新20|上影節溫暖回望新人成長,共話前程未來可期

200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金爵獎評選之外,增設亞洲新人單元。自此,來自亞洲的電影新人們有了一方嶄露頭角、揮灑才華的新舞台。20年來,這個平台持續尋找亞洲電影的新生力量,見證許多新銳電影人一路成長為亞洲電影的中堅力量。寧浩、萬瑪才旦、新海誠、曹保平、松太加、李霄峰等電影人,都在這裡收穫到自己最早的一批觀眾。

6月19日舉辦的亞洲電影沙龍上,可能是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單元中最具「溫度」的一場論壇,這份溫度來自一個個從這裡走出又歸來的赤忱少年,來自20年來扎紮實實積累的品牌積澱,也來自亞洲電影人代代傳承、共話合作的精神凝聚力。

論壇現場

「亞新」的師長和孩子們,都回娘家了

從開場視頻中,一張張「膠原蛋白滿滿」的稚嫩面龐出鏡的影像,帶領現場來賓們一起重走了一遍亞新新人單元20年的旅程。在過往的20年當中,來自亞洲各國的新人們,在上海收穫了第一次被亞洲乃至世界同行關注的目光。他們帶着自己的處女作來到這裡,收穫讚美和肯定,堅定他們的創作方向,之後繼續成長成為本國乃至亞洲電影創作潮流的一個引領者,這是今天回看亞新這方舞台,不可替代的意義。

上半場「亞洲新人·共同成長」的圓桌論壇上,來自伊朗的導演、編劇,2014年亞洲新人單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獲得者,雷扎·多爾米希揚,入圍2015年亞洲新人單元最佳編劇提名的李霄峰,獲得2013年亞洲新人單元評委會特別獎獲得者的劉娟,以及亞洲新人單元的創始人沈暘,共同回顧了關於作為「新人」的起步之路。

論壇現場

伊朗導演雷扎·多爾米希揚:至今記得十年前在亞新,度過了一個特別美妙的夜晚。他驕傲地向現場來賓介紹,他的電影《我沒生氣!》當年在亞新單元獲得了三個獎,亞新的獎金也被他投入到了下一部電影的製作中。而亞新甚至「給我帶來了下一部新的電影!」多爾米希揚介紹,正是因為亞新得獎之後,他獲得了拍攝另一部電影的機會。

多爾米希揚還記得當年影片在上海首映時,上海觀眾的熱烈互動,給了他一個特別新奇的感受。「當時我的片子放映結束後,主持人問觀眾有沒有什麼問題,所有的觀眾都舉起了他們的手。我參加過許多電影節,從沒有見過這樣的景象,我想這也是上海電影節觀眾獨有的特點。」

雷扎·多爾米希揚

李霄峰導演,2015年憑藉《少女哪吒》入圍了亞新,該片系從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起步的項目、歷經亞新的洗禮;之後李霄峰的《風平浪靜》入圍金爵主競賽,還成為了siff young入圍扶持的新人。李霄峰算是全方位地把上影節的各個單元都體驗了一遍。

他還記得,2013年拿到上影節創投的10萬塊人民幣的成就感,「這10萬塊好像很少,但是它非常關鍵。它讓你在業界扎了根,你使用的第一筆錢是電影節給你的錢,這個意義是不一樣的。」

李霄峰

剛剛完成了自己劇情長片的劉娟,也回想起28歲拍攝第一部電影《初戀未滿》時的情形,「那是一部青春片,但是當時在中國市場青春片還不是一個特別優選的類型。」劉娟帶着些疑惑來到亞新,她記得「我們那一屆三個獎項全是女性,那一次的經歷讓我堅定了一件事情——電影創作的這個過程,如果這個作品足夠好,就會受到更公平的待遇,這個出發點特別好。」

最近劉娟登陸久違的微博,發現還有觀眾看了《初戀未滿》後給她留言,並且詢問後續的創作。「對一個年輕的電影導演而言,它的推動力是一個持久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

劉娟

「回娘家」的隊伍里,不僅有曾經在這個舞台上破殼而出的選手們,還有發掘他們的伯樂。

創辦並一路見證亞新成長的製片人沈暘,回到這個場合,說自己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現場,她向大家講述起20年前的「創業」往事。

2013年,沈暘進入上海國際電影節,整個組委會團隊只有7個人,共同負擔這整個電影節所有的內容。為了向海外同行學習經驗,她有機會出訪當時風頭正勁的釜山電影節,沒想到回來後「大受刺激」。

當時韓國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不繁榮,釜山更是一個交通極不便利的小地方,但在那裡,行業熱氣蒸騰的勁頭,和拉着橫幅自詡「亞洲電影的港灣」的霸氣,以及韓國電影人之家的抱團,都讓沈暘有些不服氣。

「我們一回來就想,我們作為一個a類電影節,有責任去創立一個新的品牌。無論是當時作為舉辦電影節城市的底氣,還是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的規模,都給到舉辦電影節的工作者一種信心和責任,你必須要去建立這樣一種話語權。」

沈暘見到從這裡走出去的新人們如今各有成長,也感到十分欣慰:「新人一定是一個產業的活力所在,任何一次美學潮流的更新也好,產業的迭代更新也好,都是因為新人要去勇敢的表達,要去打破之前的規則。新的世界一定是由新人的勇敢來推動的。」

沈暘

2011年亞新單元的主席,日本導演岩井俊二也「回家」了。他談到,「2011年參加了亞洲新人獎的評選,到現在看到的新人獎單元還是生機勃勃的」,非常高興。沈暘記得,當時請他做評委主席,他沒有任何的遲疑,馬上就答應下來了。

岩井俊二

2021年金爵獎主競賽評委會主席黃建新,作為亞新的好朋友,也來共話。他記得20年前,沈暘剛開始創建亞新時,他就提醒說,這個事情會很難,「一個電影節資源剛剛建立,時間不長,跟企業的資源怎麼樣結合,怎麼樣推動,都需要花很多心思。」

黃建新很讚賞這件「大好事」,「上海電影節一直堅持做了下來。」他透露,自己前幾天跟田壯壯導演一起聊天,「聊了一個什麼話題呢?電影是一代一代人的事,不是一個個人的事,它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會轉換成另一代人為主體的這樣一個狀態。」由此,黃建新高度肯定了亞新獎的意義,「它是在推動一代人整體形成一股力量。」

黃建新

亞洲電影新浪潮,在路上了

當日亞洲電影沙龍的第二部分圓桌論壇,則聚焦了另一個更宏觀的話題,來自電影行業的大咖們,共議從亞洲優秀青年創作者的培養,到對未來亞洲國家之間,更多電影合作空間的展望。

黃建新導演談到,亞洲新人意味着電影的今天和未來。「我們需要知道過去,但是這是不同代際的人承擔的不同的任務。」

ai,幾乎成為本屆電影節凡有觀點交鋒的場合,必不可少的話題。作為一個面向未來的單元,自然也不會迴避。黃建新認為,「有了ai,有了開放的軟件系統,人人都可能變為導演。從泛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可能面臨著幾十萬、上百萬或者一千萬的導演出現,跟我們以前說的狹義專業不一樣。在一個『泛導演』輩出的情況下,怎麼樣電影能變得好,這也是亞新需要探討的。」

岩井俊二同樣談到,自己上一次來亞新做評委時,電影還是相對專業門檻更高的行業,而現在越來越多新的機遇和手段已經放在年輕人面前。「在亞洲,創作電影人在不斷地提升電影的質量,在這幾十年我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只要有熱情和才能,就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同時現在ai等新技術在不斷地進化,比方說現在的實時翻譯功能,已經能夠讓國際合作進行得更加順暢。」他談到,幾年前與中方合作《你好,之華》時,在拍攝現場和團隊交流,「我也沒有感到任何的障礙,電影製作的知識、常識,我覺得和中方的團隊沒有什麼差距,我們的合作到最後都是非常的順暢。」

參與了《唐人街探案3》的日本製片人川村元氣談到,未來希望尋找到一種「亞洲概念」,「能夠和亞洲概念相通的,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思想或者一種根本的東西,我覺得是存在的。」他舉例自己參與的《你的名字。》等影片,「在中國很多觀眾都看過這部電影,從這些電影當中我們能夠想到亞洲電影的共同主題是什麼,如果能夠思考到這點的話,那我們之間的合作就會有更多可能。」

他也談到,未來如果能夠和中國的創作團隊一起來創作的話,「我覺得可以不把它分為是中國製作或者是日本製作,而是把它作為一個亞洲電影。」

川村元氣

中國香港金牌監製江志強談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很多電影不是在香港拍的,是在東南亞拍,後來1990年代來到內地拍。江志強希望「亞洲很多地方的製片人都能來中國合作」,「因為這個事情會幫助到整個亞洲」。他表示,「每個地方的電影必須走出去,必須跟外地不同的人合作,這個事情以前都有,未來應該更多。」

江志強

阿里影業總裁李捷將今年引進聯合發行的《周處除三害》,作為一個亞洲地區合作的優秀範本加以推介,「香港導演,拍攝在台灣地區完成,而在大陸的票房,遠遠高於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的票房。」

李捷透露,在阿里影業的新戰略中,提出了未來希望將公司從中國電影公司轉型為亞洲電影公司的願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阿里影業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確保至少30%的電影作品源自亞洲各地或由亞洲導演創作。

「或許,我們還可以跟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與最好的當地電影公司一起,發起一個亞洲電影的人才聯盟。不是一起去投電影,而是可以去發現在亞洲地區拍攝的亞洲國際電影,幾家公司聯合在亞洲地區發行,也許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李捷說。

李捷

論壇上,種種可能性和暢想被提出,也有人從過往國際合作中的經驗中作出總結。黃建新談到,「亞洲人是46億,是全世界人口的62%。」光從這個人口數字上,亞洲的觀眾就值得電影人們更積極地去爭取。李捷希望,通過亞新的平台,「未來20年,讓亞洲電影成為全世界電影中最出色的那個樣子。」而黃建新感慨,「讓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共同討論,共同重新認識電影,這就是亞新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