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再美,也救不了這爛劇
分類:娛樂頭條
瀏覽數:6419
《玫瑰的故事》
而且,劇中女主不是一個安於現狀,坐享美貌紅利的人。相反,她有想法,能力強,還刻苦努力,樂於挑戰自我。意識到學習是舒適區,就去找難搞的工作,工作穩定下來後,又辭職選擇跨專業考研。和亦舒上一部改編劇《承歡記》一樣,職場戲就是一個大寫的懸浮。女主的工作能力體現在,天天主動加班,卻一直精力充沛,永遠打扮得光鮮亮麗。作為沒背景的新人,她膽敢無視上級的要求,越級干其他人的活。黃亦玫便擅自把領導便當里的玉米倒掉,切了紅蘋果放進去。諸如此類的操作,居然還讓她很快獲得領導賞識,被提拔到重要崗位,搶走了其他默默工作多年的老員工的機會。黃亦玫前腳剛信誓旦旦,說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干出一番事業。只因為喜歡上男領導,想引起他的注意,就在開會時故意打斷他的發言,頻頻挑刺。她把領導的勸告當耳旁風,堅定地表示:「愛情排第一位。」男友對她也愛得深沉,為儘早結束異地戀,提議她以後也來巴黎發展。回到故事本身,更值得追問的是,這部劇到底在講什麼?魚叔去翻了書後發現,的確,原作就聚焦於女主豐富的感情經歷。但,不能忽視的是,原作有一個特點,即從四個男性的視角講述玫瑰的故事。這也就導致,女主的美貌和感情經歷,都不可避免帶着旁觀者的個人偏見。由此再看她的感情經歷,就不僅僅是狗血,而是會看到一個女性如何突破規訓,忠於自我。她沒有成為人們期望中的淑女,規規矩矩找個人戀愛、結婚,從一而終。而是完全憑着自己的感覺走,喜歡就追求,不喜歡就散。這即是當時亦舒所傳遞出的女性意識,對傳統賢淑女性的反叛。不過,被改編成內地劇後,就勢必要正面呈現女主的形象。為了這一目的,她倚仗自己的美貌,在感情上為所欲為。做第三者、找個老實人嫁了後又離婚,險些和女兒成情敵……但顯然,國產劇不敢塑造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女性形象。因此對原著做了大幅度修改,將其塑造為一個完美女性。黃亦玫對待感情至多是任性、有點戀愛腦,但沒犯任何原則性錯誤。劇中為抬高她的形象,又強行加入時興的女性觀念,給她套上職場大女主的殼子。既想沾沾原著的名氣,又畏手畏腳,磨掉原著里的所有銳利與反叛。既想趕趕大女主的潮流,又搖擺不定,在獨立女性和戀愛腦之間胡亂跳躥。這種不講原理、東拼西湊的創作過程,自然只能拍出一個既不真實又不合理的女性角色。很多觀眾看完這部劇後,大罵三觀不正,指責劇中女主的感情生活太亂,感情發展過於迅速,激情戲太多。不過,這也正說明了刻意討好市場的創作不僅毫無意義,還可能適得其反。這種無謂的「盡善盡美」,可以說是近年來很多國產劇的通病。和劉亦菲之前的古裝劇《夢華錄》類似,這些劇看似是想區別於一般的偶像劇,拍得更文藝,亦或是更有價值一點。但本質上,還是帶着很明顯的偶像劇思維,主角都帶有巨大的偶像包袱。因為偶像不能有污點,所以演員也不能演有污點的角色。所以,有了青樓名妓趙盼兒反覆強調自己「沒有以色事人」。有了上一秒為愛情辭職,下一秒高舉女性獨立大旗的黃亦玫。於是,《玫瑰的故事》一面想要硬撐出一個女性榜樣,一面又在劇情上漏洞百出,人設上前後矛盾。更何況,人物即便被塑造得貌似「三觀完美」,故事表達上卻又是「三觀盡毀」。一個道德、顏值、出身全都很完美,甚至成長過程中都不會犯錯的女主,除了讓人艷羨,引發讚歎,又能對觀眾產生怎樣的激勵或反思呢?亦舒的原著其實正好相反,她看似是寫盡了女性的罪與罰,渴望與脆弱,劍指的還是男權社會的結構弊病。女主如此貌美,卻無法找到真愛,還處處被人不懷好意地打量,落得結局凄慘,淪為世人笑柄。這兩天,魚叔已經看到太多人說,因為劉亦菲的「美」,可以原諒這部劇的種種問題。這樣一個現代版美杜莎故事中,劉亦菲的美完全可以不止於膚淺的外形,而是融入主題,最大化服務於整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