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圈到出海 這些非遺為何「走紅」又如何「長紅」?

端午佳節話非遺,今天我們聚焦走出國門,在國外受追捧的一些非遺。在廣東佛山,有一項非遺——會「漂移」的龍舟,能在水中上演「速度與激情」,而且已經聞名海外了。會漂移的龍舟到底長什麼樣?快出「虛影」的技能是怎麼練出來的?

總台記者曲柏宇: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廣東佛山的疊滘社區,今天就是要帶大家再來看一看這裡的龍舟漂移。今天並不是正式比賽日,其實隊員們正在訓練,誰能想到一個普普通通的訓練,都能吸引這麼多人前來觀看呢。

對於疊滘人來說,每年的端午節是個比春節還要熱鬧的節日,即使是外地工作學習的人,在端午節的假期他們也只有一個必須去的地方,那就是回家參加龍舟賽。

疊滘的龍舟賽與其他地方的競速龍舟不一樣,走的不是直線,而是許多不同角度的彎道,船上的30多名選手分工明確,連續完成甩彎、急停、疾行與折返等高難度動作,會漂移、能倒擋,緊張激烈的比賽方式,每年都吸引着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賽。

在這艘船上一共有37位參賽隊員,其中有30名是划船的舵手,有6名是前後的控制方向的舵手,還有1名鼓手。

這艘船一共有25米長,河道最寬的地方也就只有6米,當坐上這艘船之後,才可以身臨其境地感覺到這個地方到底有多麼狹窄。由於河道窄,龍舟只能依次下水進行比賽,最後以時間最快者為勝。所以很多時候,選手們要超越的其實是自己。

疊滘龍舟從起龍、游龍、賽龍到洗龍船水、吃龍船飯,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至今,疊滘人仍秉持着這一份自祖輩傳承下來的情懷,不僅為嶺南文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將不少與龍舟相關的傳統工藝和非遺帶到了全國,傳到了全世界。

▲6月10日是端午節,僑鄉廣西北海市僑港鎮舉行傳統的海上龍舟賽活動。中新社發翟李強攝

非遺龍舟開啟國際新版圖

鼓聲陣陣,揮槳激浪,在這裡,我們也忍不住想為選手喝彩。不僅是這樣的競賽吸引目光,在這座被譽為「全國龍舟之鄉」的城市,龍舟文化正以傳統民俗、比賽競技、文創產品等不同形態,向全世界講述着中國非遺故事。

一提到「造船」,今年已經88歲的李保安,就會從寡言變得健談。六十多年,李保安一直堅持用傳統的榫卯嵌合工藝,一條大小一樣的龍舟採用不同材質,花費的時間也不一樣,最短兩個月,長的可能需要半年以上。

李保安還會根據龍舟隊員體形,量身訂造龍舟,廣州亞運會的中國隊訓練龍舟,也是出自他手。「三水李保安造」,如今成為嶺南非遺技藝的一大「金漆招牌」。

佛山市級非遺項目三水龍舟製作傳承人李保安:香港、福建、江西、順德,大多數大型、小型的龍舟,都是來找我。現在我就想着再進一步,讓我們的龍舟達到世界水平。

如今嶺南龍舟,已經以競技的姿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賽事。李保安的心愿,成了現實。

佛山這間工廠,創新性地將傳統陶藝和龍舟文化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文創產品,這個不到20厘米的小龍,如今在國外可是一龍難求。

畫面中的這群大灣區青年,用數字化研發文創產品,他們對龍船的結構部件進行3d掃描,激光雕刻成一塊塊模型板,成為一組可以自行拼裝的模型,讓大家動手體驗「造」龍船的樂趣。如今,這些非遺文創,已經出口到澳大利亞、美國、毛里裘斯等地。

香港青年冼卓衡:像毛里裘斯,基本上每個月能夠銷售這一套龍船模型一千多套。

端午期間,中國龍舟吸引着海內外遊客來打卡,感受嶺南民俗的魅力。

外國遊客: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了解中國文化,比如端午節,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可以來這裡親身體驗一下。

南音音樂會古韻裊裊傳四海

說完龍舟出海的故事,我們再來認識一項同樣走出國門的非遺。端午假期期間,福建開演了一個南音專場「音樂會」,座無虛席,這場「音樂會」到底有什麼獨特魅力?我們再去看看。

正在演奏的曲目,叫作《百鳥歸巢》,優美的曲調,結合現代的節奏,令人回味無窮。

觀眾蔣嘉欣:我第一次聽,有唐代宮廷音樂,比較抒情,柔美,使人心裏能釋放一些東西。

台上這位年輕的演員,去年不僅登上了春晚舞台,還前往美國紐約,進行南音表演。

泉州南音傳承中心演員許艷艷:特別是我們的古裝扮相,非常受歡迎,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可,也收穫了很多的喜愛,很多人都要來合影留念。

泉州南音,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樂種之一,也被稱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這兩年,不僅多次去到東南亞和歐洲展演,還前往聯合國總部進行了交流演出。

非遺走出國門如何從「走紅」到「長紅」?

不僅是南音,眼下,越來越多的非遺登上了國際舞台。福建的德化白瓷,白如雪、透如絹、潤如玉。早在宋元時期,就遠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如今,這項非遺技藝已經走向了全世界。

非遺在海外「走紅」是好事,但採訪中記者發現,能夠「長紅」的卻不多。如何讓非遺不僅走出去,還要走得遠、走得穩呢?

這個外觀像龍舟一樣的瓷坯,是工藝美術大師張明貴專門為端午節製作的。他告訴記者,這件富有中國特色的創意產品,採用的是德化瓷器傳統工藝,已經被一位海外客戶預訂了。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明貴:我去美國參加過推介會,我發現很多外國朋友,特別喜歡我們的陶瓷產品,這次我在創作過程中,就特別加入一些中國元素。

作為出海的先行者,德化陶瓷的跨洋之旅並不是一帆風順。當地陶瓷辦的數據顯示,雖然去年德化陶瓷出口超過300億元,但大多是節慶禮物、廚房用品,真正有中國元素的不到十分之一。

張明貴告訴記者,普通的藝術陶瓷,海外接受度其實並不高,所以他創新性地融入更多中國元素,希望有所突破。

同樣在探索創新的,還有鄭鵬飛。這一個個造型各異的儲錢罐,也是用德化陶瓷工藝製作的,然而最初一推出,卻碰了壁。

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我們當時儲錢罐投幣口做錯了,幾萬個,投幣口都偏小了,整批貨買家都不要,款都不結給你了。後來我們就給它做了一個標準,全球180多個國家地區都可以通用,就成了世界的標準。

在一次次試錯中,鄭鵬飛得以逐漸擴大海外業務,還在德國設立了研發中心,讓精美的中國陶瓷從德化出發,向全球傳播。

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每一件產品,都是要有故事,有很好的文化植入在裏面,以瓷為媒,交更多的朋友。

如今,德化陶瓷正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還成為時尚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德化縣縣長方俊欽: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搭建貿易平台,辦好國際巡展,設立推廣展示+海外倉銷售中心,持續布局海外市場,更好登上國際舞台,走向世界。

非遺出海,不僅增強了我們每個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中國向世界講述精彩的非遺故事,塑造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中國形象。(完)

記者/朱江 張叢婧 曲柏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