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香港電影是個急功近利的圈子, 看完這個後恍然大悟

朝哥星娛,帶你探索不一樣的娛樂!各位讀者夥伴大家好!

香港電影的神與妙,是很多朋友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地方,很多不可磨滅的經典片段,正是出自於香港導演的手,但是香港電影圈,也被人稱作是最急功近利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說呢,香港電影技術和技巧的爭奇鬥豔,與電影理論的貧乏,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照。

香港是個功利至上的商業社會和金融中心,尤其是60年代迄今,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大部分香港人缺乏歷史感,缺乏國家觀念,缺乏民族感,缺乏政治感(市民似乎不太過問政治,只要能賺錢或及時行樂),基於上述因素(目前這些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形成了兼容並蓄、中西合璧,重技術、技巧,着眼於娛樂的電影特色。

雖然在80年代初期,少數去歐美留學後返港的年輕導演,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香港新浪潮」,拍攝了一些文化品格較濃的影片,如《瘋劫》、《地獄無門》等,不到兩、三年,便淹沒在香港商業電影的浪濤之中了。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同時也是綜合技術和綜合企業。對於製片人來說,電影企業很重要;對創作人員來說,電影藝術更重要;對於觀眾來說,消遣娛樂很重要。靠什麼把電影傳播出去呢?主要是電影中人物的扮演者——演員,電影靠影片中的演員表演去吸引觀眾,於是產生了明星制度。

香港電影的明星制度基本上仿效好萊塢模式,一部影片的演出陣容由魅力足、演技好的明星領銜主演或拍檔合演,如《滾滾紅塵》是台港電影明星林青霞、秦漢、張曼玉、顧美華和吳耀漢等聯合演出。樹立明星的偶像地位,明星成為時代潮流與審美理想的代表,如周星馳成為1991年香港電影的偶像,備受年輕人的崇拜。所以,為明星造聲勢、編寫劇本、付給高酬金是很普遍的現象,如《上海1920》的男主角、美籍華裔演員尊龍的片酬高達100萬美元。傳統的明星制開始走下坡路,明星的偶像卻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圍繞着明星的一些做法卻沿襲不衰。

除此之外,香港電影還走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低俗」風,90年代,香港的「周星馳現象」、「葉玉卿現象」的產生和影響,以及藝術品位較高的文藝片受到觀眾冷遇的事實,從一個側面表明香港電影觀眾審美定勢的粗俗化、低下化和「世風日下,道德淪落」的世態。這種低俗的電影欣賞情趣,主要表現在部分觀眾中:一般說來,電影的美感效應是指電影藝術的感染力、吸引力、誘惑力以及征服人心的魅力。

其審美效果,包括三種趣味形態:一為諧趣,由影片的形式、技巧等產生的追逐、打鬥,作用於觀眾感官的低層形態;二為情趣,由影片形象的情感內容所產生的喜怒哀樂憂驚恐等,主要作用於觀眾的情感的中層形態;三為意趣,由電影作品的思想內容所產生,如啟示、感召、省悟、警覺等,作用於觀眾理智的高層形態。

作為電影創作,關心和反映人民的生活、憂慮、困苦和利益;人民有權利接受真正崇高的藝術佳片,也有權不接受沒有藝術價值的腰品。過分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影片刺激觀眾的感官和情感,觀眾又以這樣的心態直接影響電影創作,周而復始,造成影片和觀眾的惡性循環。因此,電影創作適應觀眾的欣賞情趣是必要的,但是,提高觀眾的鑒賞水平、改變觀眾的審美意識,是香港電影界的當務之急。

請關注「朝哥星娛」大魚號,明天繼續帶您探索更多不一樣的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