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滿載美好!泗涇鎮新凱社區新視角影視沙龍用鏡頭記錄大美松江

在泗涇鎮,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因相同的熱愛走到了一起,豐富了退休後的時光。他們架起「長槍短炮」,用鏡頭定格美好,也記錄下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

他們是泗涇鎮新凱社區新視角影視沙龍,自2013年自發組建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加入,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從攝影「小白」變成了攝影達人。一路走來,光和影的世界裏滿載着他們的歡聲笑語、互相鼓勵和對生活不竭的熱愛。

從最初的6人到現在的40人

2013年,錢國鈿等人參加了泗涇鎮舉辦的攝影學習班,一來二往,大家逐漸熟絡起來,發現都住在新凱居民區。原本就有些攝影基礎的六人覺得去學習班有些費時費力,於是便萌生了在家門口組建沙龍的想法。

郝忠林在退休前就是一名攝影愛好者,2007年退休有了閑暇時間後,就加入了虹口區攝影家協會。2012年動遷搬到泗涇後,參加協會活動就沒那麼方便了。「現在多好!就在家門口,新凱二期居委會得知我們的想法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給我們提供了一間活動室,配備了課桌椅、電腦、投影儀等設備。」郝忠林說。原本生活在靜安區的孫國新剛進入沙龍時,更是直言,這裡讓他有了一種「找到組織」的親切感。

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從市區動遷到這裡的,因同樣的熱愛將他們聚在了一起。從網絡上找資料、分享拍攝技巧、互相點評分析……隨着沙龍在新凱居民區中被熟知,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也加入進來。原本的6人也發展成了如今的線上線下共40人的規模,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有84歲高齡,最年輕的也有64歲。

一晃十年已過,大家對攝影的熱愛有增無減。「這與我們最初定下的理念息息相關——快樂攝影、健康生活、立足松江、服務社區。」錢國鈿說,「將攝影融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愉悅自己,時刻保持健康的身心。」

他們眼中的泗涇「得天獨厚」

區別於市區高樓大廈的場景,松江給了他們更多的拍攝題材。「我們可以拍農田,可以拍古鎮,還可以拍工廠、學校,可拍的內容非常多。」郝忠林說,他們更覺得,泗涇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彼時城市更新正處在發展階段,許多項目都在建設中,當下的一個畫面可能就會成為獨一無二的瞬間,讓他們有幸運成為記錄者。

郝忠林第一次獲獎的作品就是在自家的高樓望出去,拍下的泗陳公路以北的農田。畫面中,清晨時分,太陽灑下微光,天還沒亮透,厚重的霧氣包圍着農田,似雲霧環繞般的仙境。郝忠林將這幅作品起名《雲間新天地》,既表達對松江美景的讚美,也預示着這一處將會是他生活和攝影的「新天地」。這幅作品在「雲間·影」g60科創走廊攝影大賽中脫穎而出,入選2020「雲間·影」g60科創走廊攝影作品展,在上海圖書館展現大美松江。「現在這塊區域已經有了建設項目,那張照片也成了永恆。」郝忠林說。

這樣的情況有很多,特別是在泗涇下塘歷史文化風貌區。2012年,泗涇古鎮啟動第一輪改造,雖然只是對區域內的屋檐進行修繕,但大家還是覺得要用鏡頭留住老街原有的樣子。「當時,我們的指導老師就讓我們抓緊拍攝,要原汁原味地展現老街原始的風貌,多拍身邊的人、事、物。」錢國鈿說。

就這樣,早市時市民挑選着貨品、商販吆喝着招呼生意……這些熙熙攘攘、帶着煙火氣的場景被定格在了他們的鏡頭裡。「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我們都去拍。還有後來的第二輪、第三輪改造,直至動遷後商戶們離開。可以說,我們見證了整個老街的改造過程,近景也有,航拍也不少。」大家紛說著。關於老街的照片,每個人的相機里都不有少於上千張。

「你看,我們拍得靈哇?」說著,凌粼拿着一組新年前夕的見聞,向記者娓娓道來:「這是過年前,老街銀行自助機前排起了長隊,好多商鋪貼上大紅紙,還有商戶在門前擺起了攤位……都是為了過年做準備,這些現在都看不到了吧?」凌粼如數家珍,談話間透着一股子自豪勁兒。

為了展現古鎮上建築的美,曾做過模特的楊燕還拿出了「看家本領」,身着旗袍、撐着油紙傘,為大家當起了模特。「單拍建築總有些單調,我們將人物與建築搭配在一起拍,讓整個畫面活起來了。」錢國鈿說。

從泗涇出發一路「追月」到廣富林

說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攝,大家異口同聲地想到了2014年8月10日的那次「追月」。那天正值農曆七月十五,是很多攝影愛好者選擇拍攝月亮的好日子。「因為是月半,月亮比平日里看着大,那天晚上天氣也不錯,天色比較明朗。」成員們回憶道。

大約是晚上7時,錢國鈿、郝忠林、鄧國新等五人早早地吃完晚飯就出發了,他們先來到了泗涇古鎮福連橋的對面,將泗涇塘、福連橋與月亮一同放進畫面里。可是才沒多久,他們發現月亮「跑」起來了,在原本的角度里找不到了,於是開始了整整一夜的「追月」。

「月亮『跑』得可快了,我們得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就一路開一路找!」錢國鈿說。就這樣,他們一直追着月亮,駕駛11公里到了廣富林文化遺址,直至看不見月亮了才想到返程。「那時可興奮了!」即便都已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但仍然享受着愛好給他們帶來的熱情。

從上一夜的晚上7時到第二天的上午9時多,在整整14個小時的奔波後,成員們才回到了家。而到家後的他們並沒有直接去休息,而是立即把照片存入電腦,開始了檢驗和修片,把「追月」給身體帶去的疲憊忘得一乾二淨。「拍得如何?在電腦上放大了看效果可以嗎?大家都很興奮!」成員們紛紛說道。不管照片拍得好與不好,他們都把修好的照片分享給大家。「這一系列的動作做完,才想起了累,倒頭睡到了第二天的晚上。」錢國鈿樂呵呵地說。

頻頻獲獎為沙龍「掙」得活動經費

成員們也獲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獎。最早的一次要追溯到2014年,當時鄧國新、孫國新參加了由松江萬達廣場舉辦的松江區商業形象攝影大賽,並獲得了三等獎、入圍獎。他們不謀而合地約定,將獲獎金額的30%拿出來作為沙龍的活動經費。之後,凡是沙龍成員獲獎,他們都將獎金拿出來。

在「松江時空杯」攝影大賽中,多名成員獲獎。凌粼的《揀選》、袁健的《新城秋霧》獲三等獎,傅振華的《新凱「仙境」》、樂寶權的《全神貫注》、郝忠林的《人傑地靈》 、鄧國新的 《晨霧》 、錢國鈿的 《新一天的起步》 、戚伯維的 《泗水漁歌》 、劉仲寶的《建設》 獲優秀獎,另有10幅作品獲入圍獎,堪稱沙龍「大滿貫」。「當時,我們十來個人浩浩蕩蕩一起去領獎。」成員們笑稱。

「這些照片都是成員們不經意間的抓拍,並不是為了比賽而比賽。」錢國鈿說。凌粼經常拿着照相機,即便在家裡的時候,也會將鏡頭對準室外的風景。有一次,他望向窗外,泗凱路的人行道上,幾人整整齊齊地正在過馬路,人影在陽光的照射下,在地面投出了影子,影子也是整整齊齊的樣子。那一刻,凌粼迅速按下了快門,定格了這張《過馬路走橫道線》,存在了自己的電腦里。沒想到,不久之後松江區舉辦「最美斑馬線,文明伴我行」隨手拍活動,凌粼的這張照片完全契合比賽主題,他投稿參賽,獲得了二等獎。「這些獎項是對我們作品的認可,也是鼓勵,為我們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凌粼告訴記者。

從攝影「小白」到攝影達人

沙龍對待新成員是「來者不拒」的,即便是攝影「小白」也能參加沙龍的活動,如今已有72歲的陳建珍就是個例子。退休前,陳建珍是一名幼兒園老師,2014年在參加社區活動時,結識了沙龍的成員,而後加入沙龍。

陳建珍沒有學過攝影,偶爾拿手機「咔嚓」幾張,加入沙龍後,她購入了一台新的照相機,跟着沙龍里的「老法師」學起來。「他們都會不厭其煩地教我構圖、光影,告訴我怎麼調整才能將照片拍得更好。每周一次的沙龍活動,每個人都會拿出幾張照片來,然後大家一起說說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這樣一來,我進步就很快了!」陳建珍說。

見陳建珍認真地學習攝影,丈夫傅振華納悶起來:「想看看她到底學得怎麼樣,一看發現跟之前還真有差別!」妻子的這份熱愛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傅振華,傅振華甚至和陳建珍「搶」起了照相機,為了進一步學習,他後來也加入了沙龍,隨着漸入門道,他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照相機。「我當時就想,你都能拍好,我也不會差到哪去。」夫妻倆打趣着說道。

他們的家住在13樓,後排沒有遮擋。以前沒覺得自家的北窗有啥特別的,而在學了一段時間的攝影后,發現這是一個難得的觀景平台。夫妻倆毫無保留地把這一發現分享給成員們,如今這一處「觀景台」已成為大家共享的取景地。

不遺餘力記錄松江

在成員們互相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像陳建珍一樣的「小白」快速成長。袁健就是成員中通過不斷自學與實踐飛速成長的一位,許多具有泗涇標誌性的照片宣傳照都出自袁健之手。2019年新華書店南村映雪店開業之際,袁健拍攝了一組以「南村映雪」命名的照片,有略帶復古的木門,有店內陳列的書籍「海洋」,還有書店後門的風雨長廊,以及那張被作為泗涇鎮作為地標宣傳照的泗涇塘與安方塔。

「我要用相機記錄泗涇、記錄松江的發展。」本着這一初衷,袁健的快門幾乎沒有停過。在疫情封控的日子裏,在家中窗口中看到小區志願者冒雨給各家各戶及時運送生活物資。看到這動人的一幕,袁健按下快門,以《雨中真情》致敬戰「疫」英雄。這幅作品在「奮進新征程」第九屆上海市民藝術大展中獲三等獎。他的《佘山晨曦》作品獲「奮進新征程」第九屆上海市民藝術大展優秀獎。為記錄下佘山的美麗瞬間,他多次凌晨出發,從泗涇到佘山,經由多次多天取景才成功拍得。

文字:陳菲茜

圖片:姜輝輝 部分受訪者提供

編輯:韓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