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張傑 周彬 上海報道
人物:
牛犇,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原名張學景,1935年出生於天津。11歲就開始參演電影,在《龍鬚溝》《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等經典影片中扮演角色。因其對中國電影的貢獻,2017年獲得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24年,獲「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獎。
牛犇(張傑攝影)
79年的從影經驗,已經融入了牛犇的生命中。如果說,運動員王濛的眼睛就是尺,那麼牛犇的眼睛就是鏡頭。
在採訪過程中,當我們拍照的時候,他耐心指導:「我可以提一個建議,你取景不要取太多,你就抓重點。」合影的時候,他又很專業地布置,「來,你坐這裡,那個小夥子站那邊,這樣畫面更乾淨也有節制,不死板。」然後他帶我們走出公寓大樓,參觀他所住的養老公寓的整體環境和各項服務設施時,走不了幾步,就笑着回頭對我們跟隨拍攝的攝影小哥說,「你從這個角度來拍,這個天花板正好入鏡,畫面顯得很壯觀、乾淨。」按照他說的,果然效果很好。
牛犇在指導封面新聞記者如何更好取景(張傑攝影)
聽聞封面新聞「大道」人文大家融媒報道小組的攝影記者剛從大學的電影專業畢業不久,出生於1999年,他很真誠地表達他的期待:「我真的喜歡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一定要好好磨鍊自己的技藝,多學習多思考。我們國家的電影事業,明年就120年了。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有頭腦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才能出更多精品。」
牛犇很小就開始拍戲謀生,只是在香港拍戲期間工作之餘上過幾年小學。雖然沒有機會讀太多的書,但生活給予過他成長需要的營養——以劇本為課本,以社會為課堂,以片場為家,憑藉著努力和毅力,在電影界前輩們的關愛和幫助下成長起來,塑造了正直誠懇的做人品格。為了演好角色,他潛心在生活中學習各種技能,磨鍊自己的演技,成為一個表演藝術家。他用近80年從影經驗和生命閱歷,勸告年輕人,愛電影的鮮花和掌聲,也要為電影付出。我們不只是在採訪一個演員,而是採訪一個普通人是如何充分燃燒他的生命,利用他所擁有的資源去發光,照亮自己和他人的故事。
牛犇在住所里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張傑攝影)
90歲的戲痴
「不演戲會難受」
牛犇很享受表演,享受當演員。現在90歲了,還在演戲。
在這次採訪過程中,牛犇的手機響了,是兒子王侃(兒子隨媽媽姓)打來的。兩人在電話里商量關於牛犇去武漢客串一個電影角色的事情。經過了解得知,那是一個有成龍參與的電影,牛犇在其中戲份不多,只需要兩天就可以完成。他讓兒子給自己早點訂機票,且要訂當天最早的航班,希望早點過去,好和劇組適應一下。兒子說:「如果乘坐早上9點的飛機,那你6點就得起床去機場,你年紀這麼大了,會不會太辛苦?」牛犇未加思索說:「早上6點沒問題。」兒子說這個角色是現代人,不是古裝,妝發不複雜,不會那麼費時,勸他不用趕太早的航班。牛犇說,「其實現代人比古裝更不好演。如果是古裝,用外在的妝發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現代人要塑造好一個角色,就更需要靠演員的演技和感覺,去說服觀眾。所以我得早點去現場感受一下,找一下感覺。」
雖然在武漢只有兩天的戲份,牛犇放下電話,跟我們認真分析起他即將扮演的老院長。他的對手戲角色是個失憶的病人,不記得其他人,就只記得這個老院長。「既然我扮演的這個老院長,能讓這個病人有記憶,我這個角色應該要具備一些不一樣的特點,比如說臉上有個疤痕或怎麼樣。這個得認真思考、設計一下。」
雖已90歲,卻精神矍鑠。(周彬 攝影 )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演員就是聽導演的,讓幹啥去幹啥就行了。「的確有那樣的演員,但我不是那樣的演員。當演員,哪怕只演一個小小的角色,我都要動腦子思考,盡量要用我的知識、經驗,幫助導演想點子,目的是讓這個角色的表演更到位,更精彩。」牛犇說。
在與兒子溝通這個角色細節的過程中,牛犇除了要求儘早到劇組之外,就是分析自己該如何做好準備,演好這個角色,沒有一句詢問過片酬。放下電話後,牛犇也不避諱這個話題,「我從來都是這樣。一個邀請方來問我要不要出演一個角色,我首先關心的不是酬勞,而是我要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要判斷我能不能勝任。至於酬勞,如果你們經費多,就給我多一點;少,就給我少一點,也沒關係。甚至沒有酬勞,如果非常需要我,我又能演好,我也會去。演戲除了是我的事業,還是我的興趣,我的熱愛,我願意全身心地投入。」
劇組的工作強度一般都比較大,而且工作時間不穩定,有時候需要工作很長時間,有的時候又需要在旁邊等待很久。如此高齡的他,是否吃得消?聽到這樣的問題,他覺得這絲毫不是問題,「吃不消我早就不拍了。這麼多年,我一直都是這麼個工作節奏。有一年我拍了14部戲,但我覺得狀態很好。其實能有戲拍,能在劇組等待都是幸福的。如果我不演戲,反而會難受 」。
牛犇年紀這麼大了,外出拍戲為什麼都沒有配個助手?聽到這樣的問題,牛犇的回答很質樸,「我在劇組就是把台詞背好、演戲,要助手幹什麼呢?」記者提到,現在不少演員拍戲都需要助理在旁邊,幫忙打傘之類的。牛犇說:「我自己可以打傘,幹嘛非要人給我打傘?」十年前,牛犇也曾錄製過一檔綜藝節目。回憶起拍綜藝的感受,牛犇說,「我當時就告訴身邊的年輕人,不管你做任何工作,第一就是要遵守時間。因為我遇到過一些年輕人,我們開拍的時候,叫他幾回他都起不來,常常是誤點。其實工作組已經給了他休息的時間,只是他把休息時間用來玩兒去了,這是不應該的。」
牛犇的朋友圈
一部「個人版的中國電影史」
2023年年末,由牛犇口述、劉深執筆的個人自傳《演一輩子小人物》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這本書中,牛犇詳細講述自己的銀幕人生和現實世界,尤其是他從老一代電影人那裡得到的關愛、溫暖和幫助,經歷、感悟、愛與遺憾……從中也讓讀者看到,一個小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成為一個大藝術家的堅實足跡。
《演一輩子小人物》(人民出版社供圖)
在採訪過程中,牛犇還興緻勃勃地為記者翻出他珍藏的畫冊。一張張黑白照片帶我們穿越至那逝去的歲月。牛犇的朋友圈可謂星光熠熠,趙丹、白楊、上官雲珠、秦怡、張藝謀、姜文、劉曉慶……堪稱一部個人版的中國電影史。
尤其是趙丹,儘管牛犇與他相差二十歲,但兩人亦師亦友,是無話不談的忘年交,在人生的艱難歲月里互相鼓勵。在《演一輩子小人物》中,牛犇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他與趙丹的友情。書中牛犇寫道:「我佩服趙丹,不光是因為他的才華,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他對我說過:『演戲要生活、自然,要有立體感,要演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對他的感情這麼深,是因為他教會我演戲與做人的道理。他的心胸很寬,格局很大,心裏沒有私心雜念,只有藝術,對我有很大的影響。確實是這樣,趙丹對藝術的真誠和熱愛,直到他去世之後,都沒有得到應該有的理解和尊重。中國的電影演員,如果稱得上『偉大』,趙丹就是偉大的演員。」
趙丹1980年去世。在北京開的追悼會上,有四個人代表生前好友發言,牛犇是其中之一。牛犇在追悼會上說:「趙丹65歲就走了,正是大好年華,他的藝術造詣、表演經驗都是最好的時候。他走得太早、太可惜了。他的一生太坎坷,他有太多的夢想沒有實現。這是令人遺憾的。趙丹扮演過聶耳、林則徐、李時珍。希望有一天,能拍一部關於趙丹的片子來紀念他。」
2019年,97歲的秦怡獲得了「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她曾是牛犇的入黨介紹人。2018年,牛犇83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病中的秦怡在上海華東醫院寫了字條,托上影演員劇團支部書記帶來她的意見:「牛犇是個好同志,我願意做他的入黨介紹人,我相信他也會做得很好。」 牛犇曾去病房看望病重的秦怡,當時,兩位老人雙手緊緊相握,潸然淚下。大家說:「你是一個96歲的老藝術家,介紹一個83歲的老藝術家入黨,你們倆創造了一個奇蹟!」
主動住養老公寓
不給子女添麻煩
當年曾想「飛越」老人院,如今,牛犇卻主動住進了養老院。
牛犇的夫人名叫王惠玲,兩人相濡以沫幾十年,孕育了兩個兒子。如今,孩子也都各自成家立業。牛犇常年在外面拍戲,家務事都交給老伴料理。幾年前,老伴去世後,牛犇選擇一個人住進了浦東一家養老公寓。目前他居住的這個套房,有陽台、廚房,和普通民居沒什麼大區別。
牛犇在自己所住的上海浦東一家養老公寓門口(攝影周彬)
自己有兩個兒子,牛犇卻選擇住進養老公寓,傳到外界,引發了一些風言風語。這次採訪期間,牛犇主動對封面新聞記者提及這個話題,「今天你們採訪我,正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把住養老院的事情說清楚。我們國家正逐漸迎來人口老齡化,養老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話題。」他還特別讓記者在他所住的養老公寓大門口,給他拍一張帶有養老院標誌的照片,「一定要把這個景取全。」
對於住養老公寓這件事,牛犇解釋說,自己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孩子有自己的事業,有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撫養,肩上的責任很多。我不願意輕易侵佔孩子們的時間,給他們添麻煩。我住養老公寓並不影響親情。我的孩子們經常來看我,平時我有個什麼需要他們幫忙的,一個電話他們就馬上趕過來了。其實住在這裡,各種設施都非常齊全,很多服務之細緻,自己的孩子都未必想得到、做得到。」
牛犇帶封面新聞記者參觀養老公寓的文化活動室一角(張傑攝影)
在採訪結束後,牛犇帶着封面新聞記者參觀了他所住的養老公寓的整體環境。公寓一樓有很大的運動活動區,有各種運動器材,還有桌球、壘球、克朗球……運動單車、跑步機也有。此外還有唱歌組、朗誦組的活動室。參觀過程中,不停有人跟牛犇打招呼。公寓外面挨着一條河,明凈的水緩緩流着,綠樹成蔭下,有可以散步、跑步的綠道。
面對如此良景,牛犇的電影人本色再次彰顯,「你們來看,這裡有河,有樹,有紅色的椅子,入鏡很漂亮,不遠處有一座橋,要等一輛白色車子經過,畫面就有了動感,先別著急,等着車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