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家卡普松挑戰昔日老友作品,難度太高需要觀眾帶着「另一雙耳朵」來聆聽

大提琴家卡普松回來了。

5月17日晚,上海交響樂團本樂季駐團藝術家、法國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在指揮家葉詠詩的執棒下,獻上了一部重要作品的中國內地首秀——《遙遠的世界》。除了挑戰「硬骨頭」,老朋友葉詠詩還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繹陳其鋼《失樂園》、拉威爾《庫普蘭之墓》及《達夫尼與克洛埃》第二組曲,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為滬上觀眾帶來頗具法式風情的音樂之夜。

《遙遠的世界》的編曲家,是被稱為「法國當代作曲宗師」的迪蒂耶,一位世人公認的完美主義者。他只允許自己的一小部分作品出版,即便是《遙遠的世界》這部讓世人不斷稱頌的作品,也是一番自謙後的無心插柳。

因為覺得難當重任,迪蒂耶退出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逝世100周年紀念音樂匯創作計劃,但作曲家還是無法抵擋詩人的藝術感召,以《惡之花》中的《謎語》《凝視》《波濤》《鏡子》和《讚歌》命名五個樂章,創作出這部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大提琴作品之一」的《遙遠的世界》,描述他想要的「一些更抽象、更純粹的世界」。

剛接到總監余隆邀約演奏這部作品時,卡普松是猶豫的,因為太有挑戰性了。雖然迪蒂耶在世時,兩人經常合作這首協奏曲,「我還記得第一次演奏是在他90歲生日。」 但正是因為熟悉,才更在意每次演繹的完美,「他無疑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我們一起工作了五、六年時間,直到幾年前他去世。他事無巨細且非常挑剔,所以我堅信他寫出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他想要的,他的色彩都是非常典型的迪蒂耶風格。」卡普松在採訪時告訴記者。

出於這部協奏曲的高難度,這場演出一直備受期待。「拉協奏曲,獨奏家通常會把樂隊部分也背出來,但迪蒂耶這首根本沒法去背,東一句、西一句,有點『支離破碎』,拍點全打亂了,很難去找到古典音樂里一些『格式化』的東西。」曾有音樂學者在演出前如此說道。

對樂隊而言,其實也同樣頗具挑戰,因為大家可能都搞不清楚大提琴在拉些什麼。這就非常考驗指揮、樂隊和獨奏家三者間的默契,要像精密儀器般配合得當,攜手去攻克演奏上的難點。

第一次指揮《遙遠的世界》,指揮家葉詠詩沒少做功課。在獨奏加入前,葉永詩就和樂隊進行了好幾天的排練。「我在熟讀譜面細節的同時,也去聽了不同大提琴演奏家的演奏錄音,對比和總結其中困難的段落,以便在卡普松加入時多加註意。」

同時,作品裏有很多換拍子的地方,葉詠詩會計數或者打分拍,先讓樂隊有個準備,技術的問題則需要樂手各自解決。令葉詠詩驚喜並鬆一口氣的是,樂隊成員們提前所做的充分練習發揮了作用,整個排練進行得非常順利。

「這是比較高效的一次排練,上交的樂隊比我10年前來時更加成熟,對於一些新的作品或不熟悉的指揮風格,他們都掌握得非常快。」

演出結束後,觀眾的反饋應該打消了卡普松最初的擔憂。即便曲目難度極高,但資深樂迷仍讚不絕口:「面對一系列技巧複雜的拉奏與撥奏、弓桿擊弦、滑奏、泛音的頻繁轉換、在弱奏位置上採用下弓打破節奏的規律等,卡普松一氣呵成,且演繹得十分鬆弛,音色既沒有強音時突兀的亮色,也沒有高音時的乾澀,足以令人讚歎。」

《遙遠的世界》與觀眾印象中旋律性很強的大提琴協奏曲截然不同。從觀眾欣賞的角度出發,葉詠詩認為這樣一首技術與審美門檻都較高的作品,需要聆聽者帶着「另一雙耳朵」來發現配器中的精妙巧思。「比如打擊樂器與豎琴、貝司等疊加產生的音效是全曲的亮點之一,個中精妙只能靠觀眾一一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