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看個演出,這麼難?

作者 | 李沁予          編輯 | 范志輝

「這場的票是人類能搶到的嗎?」

4月30日,又是樂迷讓人又愛又恨的一天。當天上午,「aimer上海 搶票」、「周杰倫長沙 誰搶到了?」、「李建 搶票」等關於演唱會搶票的話題先後衝上熱搜。

去年7月,周杰倫天津場演唱會門票在大麥網開票即售罄,「搶票難」等關鍵詞一度登上熱搜,界面卡頓、付費時「庫存不足」等一系列現象,也讓歌迷心力交瘁。更有不少歌迷提前3個月找到代搶預付定金,最終卻落得人財兩空。因此,在搶票界也延伸出來了一個新詞——「陪伴式搶票」。

最近,買票難、退票難、維權難的問題更是密集曝出。那麼,為什麼現在想好好看場演出,變得困難重重?

亂象之下的票務困局

消費者苦票務久矣。

《2023年中國演出行業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影響觀演滿意度的主要原因」前三位:52.1%為買不到票,46.6%對演出內容不滿意,39.2%霸王條款或退換票要求高額手續費,從買票、退票到現場觀演,消費者對於觀演全流程的不滿對演出市場實屬慢刀子割肉一般的損傷。

而據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統計數據,2023年上半年,共受理文化票務投訴9208件,實名制購票後無法退票或轉贈引發的投訴佔比較高。

購票已經如此之難,退票更不容易。

近期,不少消費者表示,因票務平台規則表述不明,提醒不夠醒目,導致陳奕迅「fear and dreams世界巡迴演唱會」武漢站退票需要支付80%高額手續費,且投訴無門。

晉江文學作者「姑娘別哭「也發文表示,非常羨慕能讓票務平台退款的人。自己作為話劇、演唱會的常客,從沒有任何一次主動退款,卻在疫情期間因自己身體不適,提供了醫療檢測報告給票務平台的情況下,依舊被拒絕退票。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演唱會門票的分配,並不是售票網站決定,而是主辦方決定,一般有大麥、貓眼、紛玩島、票星球等幾個渠道。在具體的售賣中,演出主辦方是規則制定者,退票手續費自然是退給主辦方,各個票務平台則是規則的執行者。

正因為購票繁瑣、退票艱難的普遍存在,前幾天鳳凰傳奇對粉絲買到「柱子票」的助力維權才更讓人共情。

在鳳凰傳奇「吉祥如意」2024巡迴演唱會常州站結束後,有觀眾稱,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到了視野被遮擋的座位,退款遭到拒絕。後續大麥網也是第一時間跟用戶進行了溝通,並完成了全款退票。隨後,鳳凰傳奇主唱玲花還為該粉絲贈送了鳳凰傳奇鳥巢演唱會的內場門票。

當然,「柱子票」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了。

早在去年5月梁靜茹上海演唱會上就出現了「柱子票」的情況,演唱會全程「只聞聲不見人」,最後9名觀眾選擇起訴演唱會主辦方,請求判令被告退還全部購票費用,並支付懲罰性賠償金。

該案於2023年11月在上海閔行區人民法院梅隴第九法庭開庭審理,今年3月25日法院通知,批准將該案審限延長180天,尚未結案,可見維權周期之長。

與之相似的,還有前不久許美靜南京演唱會被大批觀眾的「退票」維權事件。面對粉絲們的質疑,許美靜經紀團隊解釋到:「因為是歌迷見面會,所以有互動環節;隨機抽選歌迷也是真實的,互動交流也是真情流露,並沒有預先安排、演練、作假。」

但據聯合早報報道,許美靜南京表演的體育館可容納8000人,售價也與演唱會票價無二,導致很多觀眾以演唱會的標準看待這場表演。在心疼許美靜多年患病不善言辭的同時,觀眾也因主辦方、運營團隊的不專業而無辜躺槍。

一句話,購票難,退票也難,為現場體驗維權,更是難上加難。在消費者的怒氣和怨氣下,也揭開了演出票務市場如草台班子一般脆弱的體系。

票務亂象何時休?

隨着線下演出市場的全面復蘇,從音樂節到大型演唱會,一時間熱鬧非凡。其中不少頭部藝人坐地起價,用翻倍的價格試探着主辦方的底線。理性的主辦方知難而退,但也有一些新入局的資本成了接盤俠。

根據2023年1-10月現場演出上演票房數據,可以看到10月份有明顯票房回落徵兆,「開票即售罄」的火熱景象,在去年下半年的演出市場中逐漸消散。

演唱會是體驗經濟,放在藝人身上則是用實打實的業務水平與個人品牌聲望來變現。不過,流量效應已經失去吸引力,剩下的只有諸如張學友、伍佰、陳奕迅等擁有高口碑、代表作的老牌歌手,其演出門票仍然炙手可熱、一票難求。

為了儘可能控制風險和提供收益,主辦方往往會安排更長時間、更多場次的特種兵巡迴演出。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藝人的體力和身體狀況的挑戰。

與此同時,前期購票的不佳體驗和高昂成本,也會在後期疊加在消費者身上,拉高對現場體驗的期待,降低對藝人的寬容度。

比如張學友的巡演因體力不支取消場次,主辦方不僅允許觀眾可以自行選擇是否退票,還將對外地前來觀演的退票觀眾進行補償處理,包括報銷車票、機票以及上海本地酒店住宿等,但仍未平息部分消費者怒火;而因演唱會現場運營細節失控,造成諸多負面維權的梁靜茹巡演,也因負分體驗極大打消了消費者的購票熱情,許美靜演唱會武漢站也在負面輿情下被迫取消。

強實名機制和退改規則不明晰的票務銷售體系,提高了消費者的購票風險,也同樣限制了票務的流通性,影響了普通消費者對自購票務的靈活安排。除此之外,消費者還要面對不斷進化的黃牛黨的騷操作——舉報主辦方、搶票佔位、代搶詐騙等,一場演出購票不僅在篩選「有錢人」,也在考驗消費者的反詐能力。

比如不少黃牛為規避風險轉向高價代搶服務,如果實在搶不到,還可以選擇價格更高的邀請函錄入信息的方式,做最後的兜底。而為黃牛兜底的邀請函來源,似乎又牽扯回主辦方內部,也不禁讓人深思其中瓜葛。

不可否認,票務平台為了對抗黃牛,也並非毫無作為。例如,大麥綜合利用技術手段阻斷通過刷票腳本、刷票軟件、虛擬設備等作弊方式發起的訪問請求。同時針對代搶代拍防範,平台升級算法模型,準確判別「機刷」、「人肉代搶」等異常購票請求,及時遏制不法操作。

此外,大麥等平台還推出了「候補票機制」,允許用戶預付款排隊候補,雖然需要支付額外的6%手續費,但候補失敗或者用戶中途想取消候補,預付票款及服務費都會全額退回給用戶,相比黃牛票的高額加價和跑路風險,可以說為消費者成功購票提供了一線希望。

綜合來看,目前的諸多應對方式是一把雙刃劍,甚至是防君子難防小人,普通消費者在購票、退票時面臨的難題並沒有真正減少。

這些問題層出不窮的出現,源於幾個關鍵因素:主辦方需要回收前期投入的巨大成本,導致售票期不斷延長;票務平台在抵制黃牛的同時,未能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和感受;消費者在高票價、低體驗的夾縫中,產生了更高的權益意識,甚至所謂過度維權。

在大多數情況下,消費者往往成為市場不均和政策不足的犧牲品。

要解決這些盤根錯節的票務問題,除了需要主辦方和票務平台之間更好的協調與合作,也應完善更加透明和公平的票務銷售機制。

此前,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採訪時提到,「面對種種亂象,需要完善規章制度,確定責任主體,加大處罰力度,以營造良好的演出環境、健康的票務市場。針對『黃牛』倒票,需強化多部門協同聯動,確定分管責任,在票源管理、售票平台、現場執法、行業自律等方面確定責任主體。」

如果說此前演出市場上的問題還可稱為隱患,那麼今年年初的票務銷售遇冷,則是市場走向冷靜、消費者回歸理性的信號。現在,正是演出市場優勝劣汰、重塑標準的關鍵時刻。

希望不久的將來,大家想好好看一場演出,不會再那麼難了。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繫刪改 

排版 | a